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仿拟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图式理论对仿拟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图式理论在英语仿拟句子的理解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式;仿拟; 理解
一、引言
仿拟最广泛的运用是在广告中,研究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的文章居多。以往的有关仿拟的研究是从仿拟的分类、构成和目的论角度来探讨仿拟。日常生活中仿拟的运用也是很常见的,恰当的仿拟的运用可以达到语言生动,表达到位,具有亲近感和增加语言的生动色彩。仿拟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需要图式理论。本文从图示理论的角度研究仿拟的理解。
二、图式理论概述
1.图式理论的发展
自从图式概念的最早提出(Kant,1781)到图式理论的系统形成(Bartlett,1932),期间经历了长达150年之久。
图式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而图式理论则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其概念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Kant。图式理论是著名哲学家康德在1871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知识相联系才具有实质意义。该理论以Kant的认识二元论,即把认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作为重要来源。Bartlett认为读者应根据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某篇文章的意义。这种知识(即读者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的结构就是图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对于图式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后经Piagett和Bartlett等人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瑞士认知论者、心理学家Piaget也对“图式”做了论述。图式被认为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元素。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有机体有了这种图式便可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生物的成熟和累积的经验构成了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不仅受到经验的影响,而且决定着可能被经历的内容。如果一种物质事件至少部分地没有被吸纳到这一有机体的认知结构中去,那么这一物质事件就无法构成一种生物刺激。这种吸纳与调节的双重过程总是作为分离点必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一起出现。某种有机体可获得的图式将决定着这一有机体可能如何对物质环境作出反应。图式能够以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能够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与人的思想基本一致。
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位以图式理论的现代含义运用图式理论的心理学家,他成功地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之中,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Bartlett在其经典著作《记忆》中说道,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主动组织作用,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连一个地发生作用,而且使之组织并成为一个整体。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新信息前,头脑中已经储存了无数的知识(或称之为图式),它包括个人以往的经验、事实或已学过的知识等等,它们经过加工,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之中,组合成图式网络,给读者提供一种参照系,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能够正确理解。
2.图式理论的概念
所谓“图式”指的是人类在生存经验基础之上抽象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完整内部结构的认知组织形式,由于这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扈系统,所以,它能使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物理世界和言语世界之间、言语对象和人的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图式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既可以是语言知识、历史知识,也可以是某一种专业知识,图式的综合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空(slot),当图式的空当被具体信息充填时,图式便具体实现了。
图式(schema)有多种名称:框架(frame)、摹本(script)、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等,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之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Myers把图式表述为:人们的经验可倾入其中的心理模具。我国学者彭聃龄、桂世春等人称之为“心理网络”或“心理组织”。
一般认为,图式是认知领域中的基本构建单位,它包括大脑中所有已知概念。具体地说:“图式”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语篇过程中起作用的。它指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储存库,在此囊括一个人的全部知识。
3.图式理论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这是一种以点激网,交互作用的认知。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要顺畅地理解材料,必须拥有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1inguistic schemata)、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当人们遇到新信息时,它就会从已知概念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信息的意义。图式理论认为,文字符号并不载有意义,它只是种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体。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联系起来,语篇才会产生意义。
三、仿拟
仿拟是凭借现有的语言形式仿造新词语的现象,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仿拟对象。
仿拟的是某一著名诗歌某一名言、警句或某一谚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改造,构成新奇的表达形式。
仿拟既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仿照某一现成的言语现象而拟创出全新的言语现象的修辞格式,同时仿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反映了认知过程。
仿拟运用于不同的文体中,不仅在广告中被广泛应用,在文章标题,科技散文,文学体裁中也能看到仿拟的用法。
仿拟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某种讽刺、嘲弄或者幽默的效果,制造不同的意境和情趣,言简意赅,表达一种全新的思想。在特定的语境下,仿拟可以使人联想,启发人们的思想,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让人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和巨大的魅力。
仿拟的理解需要读者或者听者了解被仿拟对象和当时具体语境才能深刻理解仿拟的涵义。也就是特定的仿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
四、图式理论在仿拟中的运用
当一个读者看到某些符号或文字时,储存于大脑的相关背景知识或图式就会被激活,同时,从外部输入的信
息和他原有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相互作用后,形成新的内部图象。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己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对新事物的理解需借助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图式是人认识事物的一种完形结构,即它往往会将自身所具有的组织结构扩散、延伸、投射到另一相类似的对象身上,从而帮助人们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把残缺不全的事物的形象补充完整,并赋予那些从未出现过的言语形式以特定的意义。这种完形行为在仿拟的接受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有效地沟通了人的认知和形形色色的言语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上例中,面对“人以粮分”、“人以户口分”等新的言语现象,人们会借助原先的意象图式,迅速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将“人以粮分”等仿体纳入到本体“人以群分”的认知范围内,使原有的认知图式顺应了新的认知对象,实现了仿体的完型,从而完成了仿拟的接受。
理解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被仿体和新的语境。仿拟中的图式就是对仿体和新的语境知识的认知模式。从交际负荷的层面来看仿拟,“因为被仿的对象已含有大量已知信息,容易引起读者联想和共鸣”(周双娥,2001).
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讲图式理论在仿拟理解中的运用。
1.音的仿拟
(1)Their only resource is a small Henry Moore sculpture
,the title’s“Object of Beauty”and it is their prime subject of debate as they whine and dine.She owns it.He needs it.(他们唯一的资产只剩下一尊亨利·摩尔的小雕像,题名《美的客体》。他俩一边吃饭、抱怨,一边为它争论不休。她是物主,但他需要它。
例中 whine and dine是仿拟wine and dine(盛宴款待)而来,与(发牢骚)同音异义,小小字母h的更换,在理解被仿体的基础上加之对具体语境的把握,就会发觉此例说的是一对男女,由于困窘,做生意连连失利,存款透支,住在豪华旅馆,帐单待付,进而体会人物的尴尬处境。
(2)Money makes the mayor go(有钱可牵着市长鼻子走)仿自谚语Money makes the mare go.mare与mayor是同音异形异义词.在此基础上读者就会了解到该仿拟讽喻了金钱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腐蚀作用。
2.形式、结构仿拟
(1)Churchill to the teeth(连牙缝音都像丘吉尔),要理解词句,读者需要了解仿拟图式和具体的语境图式。此例仿拟英语习语: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巧意措词,故弄玄虚。这里的语境背景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说: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就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讲话),原来是演员Noman Sheny模仿丘吉尔朗诵的,世人误以为真,因为连牙缝“hiss”音也象丘吉尔,了解这些此句就容易理解了。
(2)Go with the wind 紧随潮流。广告中的 Go with the flow是仿拟美国作家玛格特·米切尔的著名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烘托出商品的华丽高贵,显示出了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突出追求美的主题。读者还要知道这是一则夏日衣裙广告,这样就能深刻体会句子的意图和魅力了。
(3)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撒谎还是不撒谎——医生的难题)读者知道这句话是仿拟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Hamlet)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那段独白:to be or not be,that’s the question. 这一独自充分表露了哈姆莱特在为父王复仇这一重大问题上极度矛盾的心理。“撒谎与不撒谎”这一问题与哈姆莱特“生与死”问题联系起来,体现出医生内心所积压的重重矛盾,在这样的语境下读者就会身临其境,感受到医生的痛苦。
(4)In marrying this girl he married a bit more than he
could chew.(他和这女人结婚,未免不自量力。)要理解这句,读者需要有被仿体的图式和说话当时的语境。作者仿拟英语成语:to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贪多嚼不烂;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事)。然后读者就会了解到这句话是在说明“他”在婚姻问题上不自量力,自找苦吃。
(5)Tartuffe ou’Imposteur was acted once before Louis
XIV in 1664,then virtua1ly banned for fiveyears on the initiative is ecclesiastics who felt that this portrait of a wolf in priest’s clothing might east reflections on genuine religion。wolf in priest’s clothing 是根据成语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口蜜腹剑的人)仿造而成的,理解了这一点读者就可以体会到这一修辞手段的运用无情地鞭挞了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灵魂导师。
(6)And where there are agents, can counteragents be behind? (既然已有了智能助手,难道反智能助手现象的出现还会远吗?)看到这句就会使读者意识到此句是仿拟英国伟大诗人雪莱(Shelley)的抒情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O,Wind,winter。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这样就能理解了该句中作者是利用春天紧随着冬天而来的必然规律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有其利也有其弊的不容置疑的道理,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意义仿拟
(1)“How do you like it?” he asked.他问:“你觉得如何,喜欢吗?”
“It’s so hard to grasp” I admitted.“My mind seems all
thumbs when I try to get into it.”我只好承认:“很难领会,学的时候,脑子木的很。
读者要理解该句的意思,需要的图式有例中的被仿体,My mind seems all thumbs是仿拟成语 One’s fingers are all thumbs(笨手笨脚),这里巧妙地将finger换成mind,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还有根据具体的语境图式,作者要说明的是自己脑子笨。
(2)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穷困却不潦倒的女隐士们)此句中的“Down But Not Out”这一短语源自英语习语“down and out“,这一习语指的是在拳击运动中,拳击手被对手击倒(down),不能在裁判员数完数字前站立起来,就等于被击败(out),而不能再比赛了。在有了解被仿体是什么的同时,读者就会理解整句话了,作者是想说明人穷志不穷,贫困而不潦倒。流浪女子们虽然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却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坚持着她们特有的生活方式。
五、结语
本文从图式理论角度探讨了仿拟的理解。对仿拟句子的理解需要知道被仿体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被仿体的图式,还要了解句子具体的背景,即具体的语境图式。图式理论对采用仿拟这种修辞格的句子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敏,杨 芳.利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教学[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l8卷第6期.
[2]缪维嘉.浅谈图式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总第112期.
[3]高翔.试论图式理论的心理机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2006年9月.
[4]许琴英.试论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8期2006年8月.
[5]董艳.图式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第5期.
[6]曾庆茂.仿拟—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11卷第3期.
[7]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年3月第26卷1期.
[8]李洁超.谈英语修辞格“仿拟"[J].曾庆茂.仿拟—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11卷第3期.
[9]徐国珍.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10]刘颖.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英语仿拟辞格[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4期2005年12月.
关键词:图式;仿拟; 理解
一、引言
仿拟最广泛的运用是在广告中,研究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的文章居多。以往的有关仿拟的研究是从仿拟的分类、构成和目的论角度来探讨仿拟。日常生活中仿拟的运用也是很常见的,恰当的仿拟的运用可以达到语言生动,表达到位,具有亲近感和增加语言的生动色彩。仿拟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需要图式理论。本文从图示理论的角度研究仿拟的理解。
二、图式理论概述
1.图式理论的发展
自从图式概念的最早提出(Kant,1781)到图式理论的系统形成(Bartlett,1932),期间经历了长达150年之久。
图式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而图式理论则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其概念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Kant。图式理论是著名哲学家康德在1871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知识相联系才具有实质意义。该理论以Kant的认识二元论,即把认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作为重要来源。Bartlett认为读者应根据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某篇文章的意义。这种知识(即读者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的结构就是图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对于图式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后经Piagett和Bartlett等人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瑞士认知论者、心理学家Piaget也对“图式”做了论述。图式被认为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元素。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有机体有了这种图式便可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生物的成熟和累积的经验构成了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不仅受到经验的影响,而且决定着可能被经历的内容。如果一种物质事件至少部分地没有被吸纳到这一有机体的认知结构中去,那么这一物质事件就无法构成一种生物刺激。这种吸纳与调节的双重过程总是作为分离点必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一起出现。某种有机体可获得的图式将决定着这一有机体可能如何对物质环境作出反应。图式能够以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能够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与人的思想基本一致。
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位以图式理论的现代含义运用图式理论的心理学家,他成功地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之中,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Bartlett在其经典著作《记忆》中说道,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主动组织作用,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连一个地发生作用,而且使之组织并成为一个整体。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新信息前,头脑中已经储存了无数的知识(或称之为图式),它包括个人以往的经验、事实或已学过的知识等等,它们经过加工,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之中,组合成图式网络,给读者提供一种参照系,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能够正确理解。
2.图式理论的概念
所谓“图式”指的是人类在生存经验基础之上抽象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完整内部结构的认知组织形式,由于这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扈系统,所以,它能使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物理世界和言语世界之间、言语对象和人的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图式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既可以是语言知识、历史知识,也可以是某一种专业知识,图式的综合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空(slot),当图式的空当被具体信息充填时,图式便具体实现了。
图式(schema)有多种名称:框架(frame)、摹本(script)、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等,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之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Myers把图式表述为:人们的经验可倾入其中的心理模具。我国学者彭聃龄、桂世春等人称之为“心理网络”或“心理组织”。
一般认为,图式是认知领域中的基本构建单位,它包括大脑中所有已知概念。具体地说:“图式”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语篇过程中起作用的。它指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储存库,在此囊括一个人的全部知识。
3.图式理论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这是一种以点激网,交互作用的认知。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要顺畅地理解材料,必须拥有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1inguistic schemata)、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当人们遇到新信息时,它就会从已知概念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信息的意义。图式理论认为,文字符号并不载有意义,它只是种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体。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联系起来,语篇才会产生意义。
三、仿拟
仿拟是凭借现有的语言形式仿造新词语的现象,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仿拟对象。
仿拟的是某一著名诗歌某一名言、警句或某一谚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改造,构成新奇的表达形式。
仿拟既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仿照某一现成的言语现象而拟创出全新的言语现象的修辞格式,同时仿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反映了认知过程。
仿拟运用于不同的文体中,不仅在广告中被广泛应用,在文章标题,科技散文,文学体裁中也能看到仿拟的用法。
仿拟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某种讽刺、嘲弄或者幽默的效果,制造不同的意境和情趣,言简意赅,表达一种全新的思想。在特定的语境下,仿拟可以使人联想,启发人们的思想,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让人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和巨大的魅力。
仿拟的理解需要读者或者听者了解被仿拟对象和当时具体语境才能深刻理解仿拟的涵义。也就是特定的仿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
四、图式理论在仿拟中的运用
当一个读者看到某些符号或文字时,储存于大脑的相关背景知识或图式就会被激活,同时,从外部输入的信
息和他原有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相互作用后,形成新的内部图象。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己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对新事物的理解需借助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图式是人认识事物的一种完形结构,即它往往会将自身所具有的组织结构扩散、延伸、投射到另一相类似的对象身上,从而帮助人们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把残缺不全的事物的形象补充完整,并赋予那些从未出现过的言语形式以特定的意义。这种完形行为在仿拟的接受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有效地沟通了人的认知和形形色色的言语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上例中,面对“人以粮分”、“人以户口分”等新的言语现象,人们会借助原先的意象图式,迅速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将“人以粮分”等仿体纳入到本体“人以群分”的认知范围内,使原有的认知图式顺应了新的认知对象,实现了仿体的完型,从而完成了仿拟的接受。
理解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被仿体和新的语境。仿拟中的图式就是对仿体和新的语境知识的认知模式。从交际负荷的层面来看仿拟,“因为被仿的对象已含有大量已知信息,容易引起读者联想和共鸣”(周双娥,2001).
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讲图式理论在仿拟理解中的运用。
1.音的仿拟
(1)Their only resource is a small Henry Moore sculpture
,the title’s“Object of Beauty”and it is their prime subject of debate as they whine and dine.She owns it.He needs it.(他们唯一的资产只剩下一尊亨利·摩尔的小雕像,题名《美的客体》。他俩一边吃饭、抱怨,一边为它争论不休。她是物主,但他需要它。
例中 whine and dine是仿拟wine and dine(盛宴款待)而来,与(发牢骚)同音异义,小小字母h的更换,在理解被仿体的基础上加之对具体语境的把握,就会发觉此例说的是一对男女,由于困窘,做生意连连失利,存款透支,住在豪华旅馆,帐单待付,进而体会人物的尴尬处境。
(2)Money makes the mayor go(有钱可牵着市长鼻子走)仿自谚语Money makes the mare go.mare与mayor是同音异形异义词.在此基础上读者就会了解到该仿拟讽喻了金钱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腐蚀作用。
2.形式、结构仿拟
(1)Churchill to the teeth(连牙缝音都像丘吉尔),要理解词句,读者需要了解仿拟图式和具体的语境图式。此例仿拟英语习语: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巧意措词,故弄玄虚。这里的语境背景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说: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就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讲话),原来是演员Noman Sheny模仿丘吉尔朗诵的,世人误以为真,因为连牙缝“hiss”音也象丘吉尔,了解这些此句就容易理解了。
(2)Go with the wind 紧随潮流。广告中的 Go with the flow是仿拟美国作家玛格特·米切尔的著名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烘托出商品的华丽高贵,显示出了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突出追求美的主题。读者还要知道这是一则夏日衣裙广告,这样就能深刻体会句子的意图和魅力了。
(3)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撒谎还是不撒谎——医生的难题)读者知道这句话是仿拟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Hamlet)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那段独白:to be or not be,that’s the question. 这一独自充分表露了哈姆莱特在为父王复仇这一重大问题上极度矛盾的心理。“撒谎与不撒谎”这一问题与哈姆莱特“生与死”问题联系起来,体现出医生内心所积压的重重矛盾,在这样的语境下读者就会身临其境,感受到医生的痛苦。
(4)In marrying this girl he married a bit more than he
could chew.(他和这女人结婚,未免不自量力。)要理解这句,读者需要有被仿体的图式和说话当时的语境。作者仿拟英语成语:to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贪多嚼不烂;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事)。然后读者就会了解到这句话是在说明“他”在婚姻问题上不自量力,自找苦吃。
(5)Tartuffe ou’Imposteur was acted once before Louis
XIV in 1664,then virtua1ly banned for fiveyears on the initiative is ecclesiastics who felt that this portrait of a wolf in priest’s clothing might east reflections on genuine religion。wolf in priest’s clothing 是根据成语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口蜜腹剑的人)仿造而成的,理解了这一点读者就可以体会到这一修辞手段的运用无情地鞭挞了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灵魂导师。
(6)And where there are agents, can counteragents be behind? (既然已有了智能助手,难道反智能助手现象的出现还会远吗?)看到这句就会使读者意识到此句是仿拟英国伟大诗人雪莱(Shelley)的抒情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O,Wind,winter。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这样就能理解了该句中作者是利用春天紧随着冬天而来的必然规律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有其利也有其弊的不容置疑的道理,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意义仿拟
(1)“How do you like it?” he asked.他问:“你觉得如何,喜欢吗?”
“It’s so hard to grasp” I admitted.“My mind seems all
thumbs when I try to get into it.”我只好承认:“很难领会,学的时候,脑子木的很。
读者要理解该句的意思,需要的图式有例中的被仿体,My mind seems all thumbs是仿拟成语 One’s fingers are all thumbs(笨手笨脚),这里巧妙地将finger换成mind,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还有根据具体的语境图式,作者要说明的是自己脑子笨。
(2)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穷困却不潦倒的女隐士们)此句中的“Down But Not Out”这一短语源自英语习语“down and out“,这一习语指的是在拳击运动中,拳击手被对手击倒(down),不能在裁判员数完数字前站立起来,就等于被击败(out),而不能再比赛了。在有了解被仿体是什么的同时,读者就会理解整句话了,作者是想说明人穷志不穷,贫困而不潦倒。流浪女子们虽然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却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坚持着她们特有的生活方式。
五、结语
本文从图式理论角度探讨了仿拟的理解。对仿拟句子的理解需要知道被仿体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被仿体的图式,还要了解句子具体的背景,即具体的语境图式。图式理论对采用仿拟这种修辞格的句子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敏,杨 芳.利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教学[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l8卷第6期.
[2]缪维嘉.浅谈图式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总第112期.
[3]高翔.试论图式理论的心理机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2006年9月.
[4]许琴英.试论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8期2006年8月.
[5]董艳.图式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第5期.
[6]曾庆茂.仿拟—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11卷第3期.
[7]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年3月第26卷1期.
[8]李洁超.谈英语修辞格“仿拟"[J].曾庆茂.仿拟—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11卷第3期.
[9]徐国珍.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10]刘颖.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英语仿拟辞格[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4期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