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信息技术已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老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以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分别从教学情境化、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改进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陶行知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我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程度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一样;而且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内容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甚至大学还学,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采用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演示,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以求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建立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门学科中的许多名词、概念、功能其实都源于日常的生活,只不过经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加工变得更加专业化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学生在学习Word的文本框时,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任务。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各种样式的名片,通过观察简单和复杂的名片,从对比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用“我们自己能做出比这些更漂亮的名片吗?”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制作现实生活中的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接近,构想在名片上得以实现,获得了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
二、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學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我提出两个任务:老师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周末老师想带她外出游玩,你能推荐家乡有名的景点吗?怎么样去景点?学生接到任务,非常兴奋,欲望应时而生,随即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点击游览网站,获得对各个景点的相关了解,再向大家介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地收获了新知。
信息技术应用快捷而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任务,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为校报设计版面、为校运会设计宣传幻灯片、构思学校网页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积极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
由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轮流确定一位同学为“小老师”。作为“小老师”的学生,因为要做好对同学的辅导,自己必然加倍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学生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拓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老师”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较快地接受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小老师”为依托,扩展课堂空间,丰富其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改进考试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重点培养的目标。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在保证学生都能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进步、个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充分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尊重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取向,对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甚至对于完成相同要求的作品的不同信息组织、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认可。
此时的技术应用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创作出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是最大的追求。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测评结果通过网上展示、全班互评、综合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都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发扬他的教育精神,深入“学陶师陶”,认真学习和借鉴陶先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段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廖丽芳.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陶行知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我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程度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一样;而且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内容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甚至大学还学,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采用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演示,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以求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建立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门学科中的许多名词、概念、功能其实都源于日常的生活,只不过经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加工变得更加专业化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学生在学习Word的文本框时,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任务。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各种样式的名片,通过观察简单和复杂的名片,从对比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用“我们自己能做出比这些更漂亮的名片吗?”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制作现实生活中的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接近,构想在名片上得以实现,获得了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
二、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學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我提出两个任务:老师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周末老师想带她外出游玩,你能推荐家乡有名的景点吗?怎么样去景点?学生接到任务,非常兴奋,欲望应时而生,随即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点击游览网站,获得对各个景点的相关了解,再向大家介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地收获了新知。
信息技术应用快捷而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任务,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为校报设计版面、为校运会设计宣传幻灯片、构思学校网页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积极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
由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轮流确定一位同学为“小老师”。作为“小老师”的学生,因为要做好对同学的辅导,自己必然加倍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学生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拓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老师”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较快地接受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小老师”为依托,扩展课堂空间,丰富其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改进考试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重点培养的目标。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在保证学生都能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进步、个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充分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尊重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取向,对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甚至对于完成相同要求的作品的不同信息组织、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认可。
此时的技术应用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创作出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是最大的追求。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测评结果通过网上展示、全班互评、综合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都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发扬他的教育精神,深入“学陶师陶”,认真学习和借鉴陶先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段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廖丽芳.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