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鳝鲜美肥嫩,营养丰富,人人爱食。但你可曾注意,在当人们用沸水浇活生生的黄鳝时,有的黄鳝拼命挣扎,尽力不使自己的腹部浸入沸水中。原来这些大都是雌黄鳝,它们的腹内正孕育着下一代,弓起腹部显然是为了保护后代的生存,以免遭受灭顶之灾。
美国的一个公园着火了,熊熊的火焰烧毁了公园里的所有树木。救火队员无法靠近树林,他们只能在大火熄灭之后上去看看是否有人受伤。
原本茂密的树林此时却成了冒着浓烟的废墟。一位救火队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直直地站在那里。他感到很好奇,鸟儿还能站着死去,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于是他就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轻轻地拨了拨那只鸟,令他惊奇的是,几只小鸟从这只死去的鸟翅膀下飞了出来。
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母爱让它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当火苗蹿上来灼烧它的身体时,它坚定地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因为它已经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翅膀底下的孩子们。
其实,在自然界动物的“母爱”行为是相当普遍的,两栖类的负子蛙,母蛙把卵放在自己背部一个特殊的“小蜂窝”里孵化,虽然产卵仅只50到100粒,但湍急的流水冲不散它们的骨肉,所以成活率较高。比起高产近万粒卵的青蛙、癞蛤蟆来说,负子蛙无愧为“慈母”的楷模。
美洲的小海鲶,非洲的天竺鲷等鱼类,为了使子女万无一失,甚至不辞辛苦地把卵含在嘴里孵化。这几种鱼产卵量就更少,例如小海鲶每次只产50粒卵,这在鱼类中是很罕见的。
企鹅的“母爱”更为奇特。雌企鹅生蛋后郑重地将蛋捧给雄企鹅,仿佛嘱咐它好好承担孵卵的使命,尔后,它长途跋涉到海边觅食,为哺育未来的孩子作准备。责任心很强的爸爸则要孵卵60天左右,待小企鹅出世后,还得看护一个月。在此期间,它备受饥寒的煎熬,只靠原来贮存在体内的脂肪为生。在长达三个月的禁食期间,身体显著消瘦,体重下降40%。在孵卵中如果遭到暴风雨,整群企鹅面临被埋的危险,但是企鹅爸爸宁死不屈,屹立不动,仍然泰然自若地护卫下一代。
动物在育雏期间所表现的“母爱”是十分突出的。雌虎、雌狗、雌猫在这个时期都变得异常地凶猛。通常把人蛮不讲理,穷凶极恶的样子用“母老虎”来比喻,其实是不恰当的。从动物“母爱”角度来看,母虎碰不得和张牙舞爪的行为正是对幼虎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凶得还真有理呢!甚至连正在孵育小鸡的母鸡也敢于与气势汹汹的来犯的老鹰相拼。
但是对于动物“母爱”的行为,又应作怎样的理解呢?希腊有一则寓言倒也说明问题。据说,有位鹧鸪夫人拜托龟夫人顺便把饭捎给它的小鹧鸪。龟夫人说:“我很愿意为你效劳,只是不认识令郎怎么办?”鹧鸪夫人说:“那是很容易的,他们是学校中最美丽的小东西,你选其中最漂亮、最可爱的三个就是了。”但是龟夫人到了学校后,发现这句话应该最适合自己的小龟。有人认为寓言所说的鹧鸪与龟的心理,充分反映了无数动物甚至人的爱子心理,也是俗话“癞痢头儿子自家好”的心理根据。这种解释颇为拟人化。动物学家并不附议,他们认为动物的“母爱”是有利种族繁衍的行为, 是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
看过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的人,都被狐狸的“母爱”行为所感动。老狐狸悉心养育自己的子女,陪伴小狐狸玩耍,教它们捕食、防身的本领。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取食物。母狐死后,父亲又毅然挑起了哺育全家的重担。然而,当小狐狸长大之后,老狐狸却一反常态,置亲生子女放声嚎哭、苦苦哀求而不顾,心狠驱逐小狐狸去过离乡背井的生活。据研究,老狐狸的这种行为并非是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是种族繁衍的需要,因为只有让小狐狸远去他乡独立生活,才能避免近亲繁殖的恶果,其后代才具有强的生存能力。
编辑/李章
美国的一个公园着火了,熊熊的火焰烧毁了公园里的所有树木。救火队员无法靠近树林,他们只能在大火熄灭之后上去看看是否有人受伤。
原本茂密的树林此时却成了冒着浓烟的废墟。一位救火队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直直地站在那里。他感到很好奇,鸟儿还能站着死去,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于是他就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轻轻地拨了拨那只鸟,令他惊奇的是,几只小鸟从这只死去的鸟翅膀下飞了出来。
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母爱让它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当火苗蹿上来灼烧它的身体时,它坚定地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因为它已经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翅膀底下的孩子们。
其实,在自然界动物的“母爱”行为是相当普遍的,两栖类的负子蛙,母蛙把卵放在自己背部一个特殊的“小蜂窝”里孵化,虽然产卵仅只50到100粒,但湍急的流水冲不散它们的骨肉,所以成活率较高。比起高产近万粒卵的青蛙、癞蛤蟆来说,负子蛙无愧为“慈母”的楷模。
美洲的小海鲶,非洲的天竺鲷等鱼类,为了使子女万无一失,甚至不辞辛苦地把卵含在嘴里孵化。这几种鱼产卵量就更少,例如小海鲶每次只产50粒卵,这在鱼类中是很罕见的。
企鹅的“母爱”更为奇特。雌企鹅生蛋后郑重地将蛋捧给雄企鹅,仿佛嘱咐它好好承担孵卵的使命,尔后,它长途跋涉到海边觅食,为哺育未来的孩子作准备。责任心很强的爸爸则要孵卵60天左右,待小企鹅出世后,还得看护一个月。在此期间,它备受饥寒的煎熬,只靠原来贮存在体内的脂肪为生。在长达三个月的禁食期间,身体显著消瘦,体重下降40%。在孵卵中如果遭到暴风雨,整群企鹅面临被埋的危险,但是企鹅爸爸宁死不屈,屹立不动,仍然泰然自若地护卫下一代。
动物在育雏期间所表现的“母爱”是十分突出的。雌虎、雌狗、雌猫在这个时期都变得异常地凶猛。通常把人蛮不讲理,穷凶极恶的样子用“母老虎”来比喻,其实是不恰当的。从动物“母爱”角度来看,母虎碰不得和张牙舞爪的行为正是对幼虎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凶得还真有理呢!甚至连正在孵育小鸡的母鸡也敢于与气势汹汹的来犯的老鹰相拼。
但是对于动物“母爱”的行为,又应作怎样的理解呢?希腊有一则寓言倒也说明问题。据说,有位鹧鸪夫人拜托龟夫人顺便把饭捎给它的小鹧鸪。龟夫人说:“我很愿意为你效劳,只是不认识令郎怎么办?”鹧鸪夫人说:“那是很容易的,他们是学校中最美丽的小东西,你选其中最漂亮、最可爱的三个就是了。”但是龟夫人到了学校后,发现这句话应该最适合自己的小龟。有人认为寓言所说的鹧鸪与龟的心理,充分反映了无数动物甚至人的爱子心理,也是俗话“癞痢头儿子自家好”的心理根据。这种解释颇为拟人化。动物学家并不附议,他们认为动物的“母爱”是有利种族繁衍的行为, 是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
看过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的人,都被狐狸的“母爱”行为所感动。老狐狸悉心养育自己的子女,陪伴小狐狸玩耍,教它们捕食、防身的本领。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取食物。母狐死后,父亲又毅然挑起了哺育全家的重担。然而,当小狐狸长大之后,老狐狸却一反常态,置亲生子女放声嚎哭、苦苦哀求而不顾,心狠驱逐小狐狸去过离乡背井的生活。据研究,老狐狸的这种行为并非是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是种族繁衍的需要,因为只有让小狐狸远去他乡独立生活,才能避免近亲繁殖的恶果,其后代才具有强的生存能力。
编辑/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