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难点。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直观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刚接触作文,作文更是一项难点,孩子们语言积累能力差,出现词穷的地步,字到嘴边吐不出来。一让写作文就抓耳挠腮,胡编乱造,甚至于到了厌恶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作文,积累,体验,修改
一、激发兴趣
到底该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写作、享受写作,如何引导孩子写出一篇具有童真童趣,富有真情实感的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重中之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写作兴趣,对孩子进行科学,系统的技法指导,是很重要的。
二、体验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词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词、短句的总汇,好词记一记,好句秀一秀,好段炫一炫。途径的来源,在平时的阅读中,如书籍、画报、童话故事等,读的时候要边读边记,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找一新本子,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上面,也可以制作词语卡片。在生活上,平时要多听听大众语言,并把好点的语言记在随身的小本子或者卡片上,这样长期积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了。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许多同学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每到写作文时候就开始着急,搜肠刮肚,或者胡乱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积累素材。平时周末时可以多出去走走,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
(三)要加强思想的积累,觀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者立意不深刻,往往文章看起来比较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思想库。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习惯很重要,要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学会观察。一篇优秀的作文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三年级刚刚开始写作文,一切还在懵懂中,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多开展活动。学生喜欢游戏,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教学,让孩子边玩边说。多说,把所见所闻化作语言。我们班有个女孩,学习一般,但是特别爱说话,天天嘴闲不住。性格很要强。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这位女生来到讲台前。让她说说自己的爸爸。这位男生一愣,不过还是说了:‘我的爸爸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戴着一副眼睛,不过特别爱笑’。我点了点头。他又接着说了:我爸爸很勤快,做着一手好菜!我满意的笑了。接着有问了其它几个同学,效果还不错。气氛很好,大家都在表达。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上《我的爸爸》,然后鼓励他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学生感到胸有成竹,写起来比较顺手了,之后就不感觉那么难了。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1、从生活入手,学会观察
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经常是我们描写的对象,我们要抓住它们的特点,色、形、味、香。我要求学生平常吃之前要做到,看、尝、闻。即吃到了美味的水果,又能写出文章来,何乐而不为。
2、观察场景,把文章写具体。
每个星期我会让学生们做次活动。活动后,让学生把过程写成作文。对于三年级的启蒙教学,必须从教给学生有序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是培养想象力的开端。通过看图,进入情景境。在上课让学生闭眼思考,感受一下。画写结合,联系课文,激发想象。低年级的课本图文并茂,有的诗文图景诗文相结合,能让学生比较快速的理解诗文意思。写作文时,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的眼前。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实践的成功。
六、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学生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生多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定期检查。名言、诗词、儿歌,要背诵。平常学校也可以多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争、成语接龙等有趣有意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也要学会修改作文。
我们常说,‘好的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当然勤于修改,不是老师包办,而是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好习惯。《语文新课表》中也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对于教师批改作文时,也要从简。只需要简单的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线画出要修改的部分,至于怎么样改,则要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让同桌之间帮忙找出错的,不好的地方,大家互相探讨。总体一句话会了不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积累语言素材,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勤动笔,多修改,老师多引导,多鼓励,那么我们相信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质量也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梁习婷.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 学周刊(8):118-119.
[2]张冬梅.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浅谈三年级作文入门教学[J].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8):14-14.
关键词:作文,积累,体验,修改
一、激发兴趣
到底该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写作、享受写作,如何引导孩子写出一篇具有童真童趣,富有真情实感的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重中之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写作兴趣,对孩子进行科学,系统的技法指导,是很重要的。
二、体验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词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词、短句的总汇,好词记一记,好句秀一秀,好段炫一炫。途径的来源,在平时的阅读中,如书籍、画报、童话故事等,读的时候要边读边记,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找一新本子,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上面,也可以制作词语卡片。在生活上,平时要多听听大众语言,并把好点的语言记在随身的小本子或者卡片上,这样长期积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了。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许多同学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每到写作文时候就开始着急,搜肠刮肚,或者胡乱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积累素材。平时周末时可以多出去走走,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
(三)要加强思想的积累,觀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者立意不深刻,往往文章看起来比较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思想库。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习惯很重要,要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学会观察。一篇优秀的作文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三年级刚刚开始写作文,一切还在懵懂中,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多开展活动。学生喜欢游戏,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教学,让孩子边玩边说。多说,把所见所闻化作语言。我们班有个女孩,学习一般,但是特别爱说话,天天嘴闲不住。性格很要强。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这位女生来到讲台前。让她说说自己的爸爸。这位男生一愣,不过还是说了:‘我的爸爸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戴着一副眼睛,不过特别爱笑’。我点了点头。他又接着说了:我爸爸很勤快,做着一手好菜!我满意的笑了。接着有问了其它几个同学,效果还不错。气氛很好,大家都在表达。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上《我的爸爸》,然后鼓励他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学生感到胸有成竹,写起来比较顺手了,之后就不感觉那么难了。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1、从生活入手,学会观察
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经常是我们描写的对象,我们要抓住它们的特点,色、形、味、香。我要求学生平常吃之前要做到,看、尝、闻。即吃到了美味的水果,又能写出文章来,何乐而不为。
2、观察场景,把文章写具体。
每个星期我会让学生们做次活动。活动后,让学生把过程写成作文。对于三年级的启蒙教学,必须从教给学生有序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是培养想象力的开端。通过看图,进入情景境。在上课让学生闭眼思考,感受一下。画写结合,联系课文,激发想象。低年级的课本图文并茂,有的诗文图景诗文相结合,能让学生比较快速的理解诗文意思。写作文时,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的眼前。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实践的成功。
六、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学生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生多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定期检查。名言、诗词、儿歌,要背诵。平常学校也可以多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争、成语接龙等有趣有意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也要学会修改作文。
我们常说,‘好的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当然勤于修改,不是老师包办,而是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好习惯。《语文新课表》中也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对于教师批改作文时,也要从简。只需要简单的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线画出要修改的部分,至于怎么样改,则要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让同桌之间帮忙找出错的,不好的地方,大家互相探讨。总体一句话会了不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积累语言素材,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勤动笔,多修改,老师多引导,多鼓励,那么我们相信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质量也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梁习婷.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 学周刊(8):118-119.
[2]张冬梅.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浅谈三年级作文入门教学[J].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8):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