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是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书本的设计是他人成功的经验之谈,而对于他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失败的体验或许能收获更多的能力和技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活动;失败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3-001
一、案例背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即便是探究实验教学部分,出于各种“高效”利弊的衡量,往往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或自主探究设计活动来获得新知,得到发展。即便是一个书本规定的探究实验,出于课时安排的考虑,往往也会引导或暗示学生采取“最优路径”,将原本的探究实验偷换成一个验证性重现实验。
总而言之,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采取措施和行动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书本考核、中考指导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状态,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一方面是验证已有的理论,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证实自己的合理推测并得出相应结论。前者为验证性实验,后者为探索性实验。前者需要收集案例、对照组实验、用统计数据说话,但如果是思维懒惰的人,就不需要后面的步骤。
二、案例描述
“老师,我们今天边做实验边吃馒头嘛?”这是一节《探究口腔内化学性消化》的实验课堂。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踊跃,A说:“我们吃进去以后,多咀嚼一会儿,馒头就变甜了。说明起了化学性变化。”问他为什么变甜了就是化学性变化,他回答: “我刚看书了,就是淀粉变成了麦芽糖了!”接下来我又邀请了B同学对此进行验证设计:“老师桌上放了碘酒,所以我们可以用碘酒来验证馒头里面有很多淀粉。我们咀嚼以后由无味道变成甜味,说明淀粉在变化,所以等变甜以后我们就可以滴加碘液来验证淀粉了。”但当我提出在何处滴加碘液时,他却说“往嘴里?”结果同学们一阵大笑。后来c同学又提议道:“把它吐出来!吐在杯子里滴!”这个方法虽被不少人附和,但很快又被心理作用否定。于是,我挑选了几个自告奋勇的学生来尝试c同学的方法,并向大家汇报结果。结果是: “老师!还是蓝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是咀嚼变甜了吗?”我假装意外地问。这时D同学很自信的举手说:“没咀嚼完呢!还有很多的淀粉没被消化掉,我们吃的馒头太大了!”于是很快学生们发现这样的方式并不严谨,需要改良。最终经过交流后,大家决定把馒头在外面切(捏)得很碎,然后用唾液把它们泡进去,直到泡透了再继续做实验。
三、案例反思
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者,还应组织学生到知识的领域去探索事物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让学生尝到酸甜苦辣、尝到成功与失败。在不做干涉和暗示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只有当他们面对困难和失败,敢于克服、毫无惧色,才能培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一、不要总用成功代替失败的体验
从上述案例看来,如果每次实验我们都引导学生走“既定路线”,虽然学生很容易以便捷的讨论途径选出省时高效的最佳方案,但“过来人”的这种经验之举,往往就抹去了孩子们在失败面前揭开成功面纱的机会。
在“高效”的设定下,目前教学中更多的关注了书本上探究实验的最佳可行性,而对于失败的体验环节往往局限在纸上谈兵,或出于课时考虑,或出于课堂秩序考虑,总不得让学生亲自体验失败的后果。而实际上,我们在初中课程伊始就告诉了孩子们:实验的结果和你做出的假设也往往出现不同,或因实验设计的缺陷,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这样的体验,在我们日后的实践教学中却往往被“经验文字”代替。
二、探究实验的模式有很多,协调融合,避免单一倾向
探究实验的模式有很多种,如“发现一理解”模式、“验证一掌握”模式、“运用一操作”模式等。其中发现来源于观察,观察就一定有发现。因此初级阶段“发现一理解”模式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和洞察力的培养最为有利,可以为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提供助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提高实验的基本技能。接下来对于分析、掌握概念和规律,“验证-掌握”模式可以增长认知水平。这时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经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使学到的理论、推理的判断通过实验来检验其真理性。最后阶段可将“应用一操作”模式用于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实验综合技能的获得和发展合作精神。
期间不管哪个模式,都要允许失败的出现,因为只有出现失败,才有更多机会引导学生去沉着冷静、理性地对待失败,然后以失败为镜子,找出失败的原因,跨过去,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坐享其成。寓言《凡事没有理所当然》中说到:“你欠缺的是一个失去的机会,‘理所当然’你有可能会珍惜吗?所以说,上天为了要使我们有看见的能力,就安排了各种失去的课程,藉由失去,让人学习‘看见’的能力。”
三、对于无伤安全、围绕课题的自主探究不轻易否定和干预
对于不断发展变换的时代,我们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实现新的想法,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不管它是多么的离奇、不近正题和耗时耗力,都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轻易去给思维作茧自缚,那么有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因此而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同样,如果我们总是纸上谈兵的讨论失败,理所当然的去拿取成功,孩子们对于轻而易取的成功记忆是否会淡化?对于挽救失败的能力是否被掩盖?
失败和成功都有价值,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于思索;易于自满。失败了,则须面对挑战,硬逼着你思索,跨越失败,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我们作为探究性实验的旁观者和维护秩序者,更多的是给年轻的探究者们提供适宜的条件,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强化他们的实验技能,明晰科学实验方法,开拓探究者的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所以这样看来,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失败”和路过的“成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活动;失败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3-001
一、案例背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即便是探究实验教学部分,出于各种“高效”利弊的衡量,往往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或自主探究设计活动来获得新知,得到发展。即便是一个书本规定的探究实验,出于课时安排的考虑,往往也会引导或暗示学生采取“最优路径”,将原本的探究实验偷换成一个验证性重现实验。
总而言之,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采取措施和行动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书本考核、中考指导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状态,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一方面是验证已有的理论,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证实自己的合理推测并得出相应结论。前者为验证性实验,后者为探索性实验。前者需要收集案例、对照组实验、用统计数据说话,但如果是思维懒惰的人,就不需要后面的步骤。
二、案例描述
“老师,我们今天边做实验边吃馒头嘛?”这是一节《探究口腔内化学性消化》的实验课堂。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踊跃,A说:“我们吃进去以后,多咀嚼一会儿,馒头就变甜了。说明起了化学性变化。”问他为什么变甜了就是化学性变化,他回答: “我刚看书了,就是淀粉变成了麦芽糖了!”接下来我又邀请了B同学对此进行验证设计:“老师桌上放了碘酒,所以我们可以用碘酒来验证馒头里面有很多淀粉。我们咀嚼以后由无味道变成甜味,说明淀粉在变化,所以等变甜以后我们就可以滴加碘液来验证淀粉了。”但当我提出在何处滴加碘液时,他却说“往嘴里?”结果同学们一阵大笑。后来c同学又提议道:“把它吐出来!吐在杯子里滴!”这个方法虽被不少人附和,但很快又被心理作用否定。于是,我挑选了几个自告奋勇的学生来尝试c同学的方法,并向大家汇报结果。结果是: “老师!还是蓝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是咀嚼变甜了吗?”我假装意外地问。这时D同学很自信的举手说:“没咀嚼完呢!还有很多的淀粉没被消化掉,我们吃的馒头太大了!”于是很快学生们发现这样的方式并不严谨,需要改良。最终经过交流后,大家决定把馒头在外面切(捏)得很碎,然后用唾液把它们泡进去,直到泡透了再继续做实验。
三、案例反思
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者,还应组织学生到知识的领域去探索事物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让学生尝到酸甜苦辣、尝到成功与失败。在不做干涉和暗示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只有当他们面对困难和失败,敢于克服、毫无惧色,才能培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一、不要总用成功代替失败的体验
从上述案例看来,如果每次实验我们都引导学生走“既定路线”,虽然学生很容易以便捷的讨论途径选出省时高效的最佳方案,但“过来人”的这种经验之举,往往就抹去了孩子们在失败面前揭开成功面纱的机会。
在“高效”的设定下,目前教学中更多的关注了书本上探究实验的最佳可行性,而对于失败的体验环节往往局限在纸上谈兵,或出于课时考虑,或出于课堂秩序考虑,总不得让学生亲自体验失败的后果。而实际上,我们在初中课程伊始就告诉了孩子们:实验的结果和你做出的假设也往往出现不同,或因实验设计的缺陷,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这样的体验,在我们日后的实践教学中却往往被“经验文字”代替。
二、探究实验的模式有很多,协调融合,避免单一倾向
探究实验的模式有很多种,如“发现一理解”模式、“验证一掌握”模式、“运用一操作”模式等。其中发现来源于观察,观察就一定有发现。因此初级阶段“发现一理解”模式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和洞察力的培养最为有利,可以为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提供助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提高实验的基本技能。接下来对于分析、掌握概念和规律,“验证-掌握”模式可以增长认知水平。这时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经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使学到的理论、推理的判断通过实验来检验其真理性。最后阶段可将“应用一操作”模式用于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实验综合技能的获得和发展合作精神。
期间不管哪个模式,都要允许失败的出现,因为只有出现失败,才有更多机会引导学生去沉着冷静、理性地对待失败,然后以失败为镜子,找出失败的原因,跨过去,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坐享其成。寓言《凡事没有理所当然》中说到:“你欠缺的是一个失去的机会,‘理所当然’你有可能会珍惜吗?所以说,上天为了要使我们有看见的能力,就安排了各种失去的课程,藉由失去,让人学习‘看见’的能力。”
三、对于无伤安全、围绕课题的自主探究不轻易否定和干预
对于不断发展变换的时代,我们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实现新的想法,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不管它是多么的离奇、不近正题和耗时耗力,都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轻易去给思维作茧自缚,那么有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因此而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同样,如果我们总是纸上谈兵的讨论失败,理所当然的去拿取成功,孩子们对于轻而易取的成功记忆是否会淡化?对于挽救失败的能力是否被掩盖?
失败和成功都有价值,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于思索;易于自满。失败了,则须面对挑战,硬逼着你思索,跨越失败,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我们作为探究性实验的旁观者和维护秩序者,更多的是给年轻的探究者们提供适宜的条件,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强化他们的实验技能,明晰科学实验方法,开拓探究者的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所以这样看来,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失败”和路过的“成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