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h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观应(1842—1922),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派思想家,著名的爱国企业家,他的富强救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商战论上。他以60多年经营近代工商交通企业的经验体会,长期任买办和一生是商人的经历,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对我侵略的方式和手段,概括为军事侵略即“兵战”与经济侵略即“商战”,并加以对比分析,认为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危害性和隐藏性。他写道“泰西各国,以商富国,以兵卫国,不独以兵为战,且以商为战。”他力主用经济战来对抗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极力主张仿效西方在国家扶持下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认为这是国家富强之道。这是“商战论”的要义。郑观应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用来对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高到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商战论”的主要观点
  
  郑观应把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分为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比较和区分,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的经济侵略,提出了以下主张:
  
  (一)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方式和手段分为“兵战”、“商战”与“传教”。他把商战与兵战加以比较分析,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实际上是围绕着对外经济侵略进行的,是为商战服务的。并认为商战为无形之战,可以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不知不觉中灭亡,所以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他说:“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兵战之时短,其祸显;商战之时长,其祸大”,“彼不患我之练兵讲武,特患我之夺其利权,凡致力于商者,在所必争”,“所以泰西各国,以商富国,以兵卫商,不独以兵为战,且以商为战。”据此,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的主张,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二)主张“商战”与“兵战”并举
  关于“商战”与“兵战”的关系,一方面他认为针对外国列强“兵战”与“商战”,中国也必须同时用两种方式来加以回应。即以“兵战”来抵抗外国的军事侵略,以“商战”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他还认为商战比兵战更难对付。另一方面他认为商战是治本的根本途径,因为只有在商务得到充足发展使国家富强之后,才能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使兵强。他主张“亟宜联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三)提倡“以商为本”、“以商立国”
  上文中已经说了郑观应认为商战是治本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国势的强弱归根结底是由商战的胜败,即由经济实力的强弱来决定的。因此,要和资本主义列强决胜于商战,郑观应提出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观点和战略原则,那就是“以商为本”、“以商立国”。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取向上,以商业为中心,各个经济部门与之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商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各个部门的发展。他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也。”这里,他辩证地指出了商与士、农、工三者的关系,把工商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四)鼓吹建立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
  郑观应非常重视机器工业在进行商战中的作用,认为“泰西……无物不用机器,既事半而功倍,亦工省而价廉。一切所制,又复精巧绝伦,故能运之来华,推行尽利”。并说:“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系物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必须“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从而进行商战才可操胜,否则,即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有商元工,也只能作为原料以低价卖给外国经外国工业加工后再输入中国,使外国资本家获利。因此中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工业,机器工业是其他一些工业的基础,只有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机器工业以制造商品。才能使中国制造出来的商品物美价廉,才可以同外国商品竞争,最后取胜于商战。
  关于机器的来源,郑观应主张一是购买,二是制造,并强调建立自己的机器工业。他认为,中国人向外国人购买机器,无法摆脱受制于外人的状况,仍不能决胜于商战。他坚决主张设立专厂制造机器,掌握和钻研新技术,有利于生产出各种质量高的商品,从而增强与洋货的竞争能力,并最后决胜于商战。从而增强与洋货的竞争能力,并最后决胜于商战。
  
  二、“商战”思想的特点
  
  (一)始终贯穿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主张富强救国这一爱国主义思想主线。
  郑观应的商战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环环相扣的。由于他认为商战是治本的根本,所以就应当重视商战,提出了“以商立国”的思想。那么怎么做到“以商立国”呢,他又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机器工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整个的思想体系的立足点是通过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来达到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并且郑观应也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的侵略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接受了李鸿章的委任,就任轮船招商局的帮办。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他试图全力将经营管理近代工商企业的经验和才干用之于发展民族经济事业,履行其初学商战于外人的设计,实现其商战制胜的梦想。
  
  (二)不仅仅停留于口头的倡导,而总是脚踏实地、躬亲体行。
  不管是参与哪个洋务企业的创办或管理,郑观应都行事严谨,勤于调查,善于发现问题和流弊,抓住关键,认真整顿和改革,尽量按照资本主义企业本身的经济规律和法则去经营和管理。郑观应不仅具有“论道”的见识和笔力,更具有注重行动实践的务实精神和卓越才能。1896年6月至1897年7月郑观应任汉阳铁厂总办之职。郑到任时,汉阳铁厂问题众多,成本高,管理不善,不但无利可图,而且亏损严重。他接手后首先进行中外钢铁厂的比较。当时汉阳铁厂钢轨每吨价约50两,而“洋轨在外洋每吨价三十五两,虽外加运脚、保险、小工等费,仍较我造甚贱”。其原因在于生铁成本太昂,而生铁成本高一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英、德、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因为常常停工待料,燃料焦炭供应不继。郑观应认为“铁厂吃亏在于焦炭价格昂,厂位失宜”。他比较当时中外焦炭价格,英、德、美等国“焦炭价格就地出售,每吨不过四两左右”,而汉阳铁厂所用开平焦炭包括损耗在内约合15两,萍乡焦炭约合10两。另外,矿山在大冶,炼铁厂却在汉阳,从大冶运矿石到汉阳,郑观应一直主张将铁厂就近设于大冶,从经济成本考虑,这一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尽管这一正确的主张未能为当道采纳,他在一年的总办任期之内,以西方先进的钢铁厂为比较和借鉴的对象,兢兢业业,加强管理,成效显著,铁厂在他任期内共产铁10432吨,超过了官办时期(1893-1896年)的产量。
  
  三、“商战”思想的评价   
  “商战”思想是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他的“商战”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商品生产、流通和对外贸易,还包括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众多行业,并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正如他自己所说“欲知商战,则商务得失不可不通盘筹画”。也正因为郑观应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工商业,堵塞漏卮,挽回利权,抑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无疑就使“商战”思想成了郑观应经济思想中的精髓。
  郑观应“商战”思想从纵向上看,他已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把商业作为国民经济枢纽。他比龚自珍、魏源等开风气的前人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将抵御列强侵略与发展民族工商业、富强救国结合起来,更具时代性。他大力主张发展商业,进行“商战”,强调发展对外贸易和农工商各业的相辅相成。其次从横向上看,郑观应的“商战”思想与同时代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相比更完整,更系统。王韬“没有把工当作独立经济部门的概念”,马建忠经济思想“最突出特点是它的重商主义色彩”。他的“商战”思想融汇中西,全面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说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是前人和同时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最后,郑观应“商战”思想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感。郑观应思想的核心是富强救国,将贫弱的中国变成富强的中国。这种“富强救国”的情感在他的“商战”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商战”并不仅仅是个经济口号,它的中心思想是唤起民族觉醒,探索民族振兴之路,推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捍卫民族经济利益。
  由于郑观应生活于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他本身又是由外国买办转化而来的民族资本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他身上有明显的表现,这也使得他的“商战”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首先,他过分依赖封建政府的保护,将希望寄托于清政府,而当时清政府对商业的态度虽有所改变。但离郑观应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其次,郑观应认为兵战“治其标”,而商战“固其本”,断言“习兵战不如习商战”。这说明他没有充分认识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而过分强调“商战”的重要性,降低了兵战应有的地位。此外,虽然郑观应的“商战”思想“通盘筹划”,但由于环境和时代的限制,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可见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存在着不足,但是这些缺陷更多地受制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应过多地苛求。
  综上所述,郑观应“商战”思想的进步意义是主要的对当时和现在都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它既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更是一种爱国的政治主张,克服了早期改良主义经济思想零散、涉及面不广的缺陷,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独具特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体系,并且郑观应亲身投入经济实践,为之后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经济纲领奠定了基础,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仅如此,直至今日,他的“商战”思想,对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一,郑观应集(上册)[M]。
  [2]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二,郑观应集(上册)[M]。
  [3]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盛世危言后编,卷十,“船务”,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1988。
  [5]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M],中华书局,198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习题课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求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是高三复习中的常见课型,这种围绕解题展开的教学活动在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常常听到老师抱怨:“讲过了,怎么还不会”.可见有时习题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原因,探求解决策略,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 存在问题  1.
期刊
森欧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之一,其留德三步曲、、中,作为处女作的是自传性色彩最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太郎是作者的自画像.
目的:研究SP-TAT-Apoptin融合基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探讨其用于肝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以pcDNA3.1/Apoptin质粒11为模板,构建SP-TAT-
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周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近期收看了根据老舍原著改编新拍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感触颇多,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领略到老舍作品不朽的精神世界。于是,重新拿起老舍先生的原著捧读,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
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读后,颇感震撼。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    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
的编纂是一项构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伟大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即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来发展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值得广大数学老师探讨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在实践中激起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摘 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思考,那么学习就可能表面化和形式化. 我们应以学生“开窍”为目的,把握提问的角度;以认知水平为依据,把握提问的难度;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提问的密度;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速度;以教学需要为根据,把握提问的时机. 从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
一、韩人爱国团成立背景及宗旨    1931年“9·18”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是朝鲜独立志士在海外开展反日武装的重要基地,日本此举使得朝鲜独立运动丧失了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同时,日寇为了离间中韩两国人民,又一手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在朝鲜仁川、平壤、汉城等地,一些无赖韩人受日本人的唆使,对中国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为此,中国知识阶层对韩人抱有恶感。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斗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