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儒家学者曾提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理论,然而,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笔试,学校教育都急于求成,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小学阶段的科学解读,还需要结合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参与科学的探究,在操作中循序的摸索科学的真知灼见,掌握科学的真理,夯实科学的基础知识,并领会科学的内涵。科学教师应从综合的层面展开互动,创新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实践能力;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12
只有实践才能创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动手实践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笔试,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急于求成,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还不会造成太大失误,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用新奇的实验操作刺激他们自己动手的兴趣
“孩子们都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兴趣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告诉自己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比如,在一次课堂上,我准备了两套看起来没有任何差异的实验工具,两个装着看起来都是水的缸子,然后准备各往里面放一块石头,我问学生们如果我把这两块石头同时放进两个缸子里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全班学生疑惑地互相讨论说:“它们当然是会掉到缸底啊!”我问其中一个哈哈大笑的学生:“石头真的会沉下去吗?”他大声说:“是的!”。我笑了笑说:“请大家睁大眼睛哦,我把两块石头放进去了!”结果,台下一片惊呼,后面的同学揉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原来,两块石头被放进去后,一个像他们所以为的那样沉了下去,可是另一块石头却倔强地浮在水面上。由于这个疑惑,学生们的兴趣很快地被这个实验激发出来,进而在课堂上主动地动手做实验、讨论问题。
二、为学生准备好动手实践的条件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理论教学有很大差距,但是二者必须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论是在实践中得出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后让实践结果来验证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验课之前给学生讲解理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特定的实践条件,所以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准备好课堂实验所需要用到的相关材料。比如,在《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这一实验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放大镜、水样、图片、切片,并确认好显微镜是否能正常使用,对于显微镜这种贵重实验仪器,教师更应注意在课前向学生强调实验课使用实验仪器的规则,保护好实验仪器,普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严格课堂纪律,规范动手实践过程
大多数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接触较少,所以他们对科学实验课有好奇心也有兴趣,由于科学实验课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目的,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一方,实验课就有令人担心之处。例如,个别学生在实验课上抱有散漫态度,把实验课当成自由活动课,这就要求教师严格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纪律。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必须严格规范,有些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不足,随意使用实验材料玩耍。比如,有些学生发现个别实验材料放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出于好奇违背教师要求,造成实验过程的混乱,更可能会有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必需松弛有度,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去做,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又要严格把控课堂纪律,坚决杜绝学生的散漫课堂态度。
四、让科学实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创新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小到我们身边的空气、家门前努力生长的小草,大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无边的宇宙,这其中处处都是科学的影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創新能力,教师应该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将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踪迹。
五、重视教学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孩子们不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他们就会在自己动手实验时处处遇到麻烦,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第一,教师应该在实验中多次向学生强调每一个实验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思考,如在《气候与季节》的实验设计中,结合实验启发学生理解“什么叫气候?”“四季气候有什么变化,季节与气候又有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问题一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让他们在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信,这会比从老师那里得来知识更令他们开心。
六、通过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
1.信息空间
局限于教师的封闭空间中,科学的很多探究是无法施展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去公园里,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一次大自然的探索。在教学“观察植物、动物”的知识点时,与其将植物、动物模板带到课堂上来观察,不如带领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去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一览无遗的观摩。教学观察金鱼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水族馆直观的观察各种鱼的姿态,与金鱼进行对比,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水族馆的情境,放大金魚的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边观察边说出心中的想法,同时教师制作动态的课件,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中,每个电脑上都显示几条小金鱼,旁边有一些面包屑、小虫子等,展开“养宠物”的游戏,学生可手动将旁边的物品移动到小金鱼的嘴边,小虫子到金鱼嘴边的时候小金鱼躲开了,面包屑移动到小金鱼嘴边的时候小金鱼张开了嘴,通过这样类似的模拟形式,拓展信息的教育空间,也可以在多媒体的屏幕中教师演示,讓学生猜测指示教师挪动物体,总体还应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来设定。
2.校园空间
观察蚯蚓、蚂蚁、蜗牛的时候,可拓展校园的空间,引领学生到操场上寻找小动物进行观察分析,针对植物的培育,也可以拓展家庭空间,让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植物并写观察日记,强化科学的实践主动性。
七、结束语
总之,教师可延展科学的实践内容,导入趣味的元素激发学生的科学互动积极性,从生活的典型案例着手,消弭学生对科学的陌生感,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徐君玲.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7(6):60-61.
[2]范丽敏.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新课程小学, 2013(7):10-11.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实践能力;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12
只有实践才能创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动手实践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笔试,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急于求成,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还不会造成太大失误,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用新奇的实验操作刺激他们自己动手的兴趣
“孩子们都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兴趣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告诉自己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比如,在一次课堂上,我准备了两套看起来没有任何差异的实验工具,两个装着看起来都是水的缸子,然后准备各往里面放一块石头,我问学生们如果我把这两块石头同时放进两个缸子里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全班学生疑惑地互相讨论说:“它们当然是会掉到缸底啊!”我问其中一个哈哈大笑的学生:“石头真的会沉下去吗?”他大声说:“是的!”。我笑了笑说:“请大家睁大眼睛哦,我把两块石头放进去了!”结果,台下一片惊呼,后面的同学揉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原来,两块石头被放进去后,一个像他们所以为的那样沉了下去,可是另一块石头却倔强地浮在水面上。由于这个疑惑,学生们的兴趣很快地被这个实验激发出来,进而在课堂上主动地动手做实验、讨论问题。
二、为学生准备好动手实践的条件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理论教学有很大差距,但是二者必须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论是在实践中得出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后让实践结果来验证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验课之前给学生讲解理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特定的实践条件,所以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准备好课堂实验所需要用到的相关材料。比如,在《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这一实验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放大镜、水样、图片、切片,并确认好显微镜是否能正常使用,对于显微镜这种贵重实验仪器,教师更应注意在课前向学生强调实验课使用实验仪器的规则,保护好实验仪器,普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严格课堂纪律,规范动手实践过程
大多数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接触较少,所以他们对科学实验课有好奇心也有兴趣,由于科学实验课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目的,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一方,实验课就有令人担心之处。例如,个别学生在实验课上抱有散漫态度,把实验课当成自由活动课,这就要求教师严格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纪律。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必须严格规范,有些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不足,随意使用实验材料玩耍。比如,有些学生发现个别实验材料放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出于好奇违背教师要求,造成实验过程的混乱,更可能会有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必需松弛有度,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去做,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又要严格把控课堂纪律,坚决杜绝学生的散漫课堂态度。
四、让科学实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创新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小到我们身边的空气、家门前努力生长的小草,大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无边的宇宙,这其中处处都是科学的影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創新能力,教师应该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将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踪迹。
五、重视教学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孩子们不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他们就会在自己动手实验时处处遇到麻烦,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第一,教师应该在实验中多次向学生强调每一个实验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思考,如在《气候与季节》的实验设计中,结合实验启发学生理解“什么叫气候?”“四季气候有什么变化,季节与气候又有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问题一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让他们在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信,这会比从老师那里得来知识更令他们开心。
六、通过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
1.信息空间
局限于教师的封闭空间中,科学的很多探究是无法施展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去公园里,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一次大自然的探索。在教学“观察植物、动物”的知识点时,与其将植物、动物模板带到课堂上来观察,不如带领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去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一览无遗的观摩。教学观察金鱼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水族馆直观的观察各种鱼的姿态,与金鱼进行对比,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水族馆的情境,放大金魚的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边观察边说出心中的想法,同时教师制作动态的课件,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中,每个电脑上都显示几条小金鱼,旁边有一些面包屑、小虫子等,展开“养宠物”的游戏,学生可手动将旁边的物品移动到小金鱼的嘴边,小虫子到金鱼嘴边的时候小金鱼躲开了,面包屑移动到小金鱼嘴边的时候小金鱼张开了嘴,通过这样类似的模拟形式,拓展信息的教育空间,也可以在多媒体的屏幕中教师演示,讓学生猜测指示教师挪动物体,总体还应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来设定。
2.校园空间
观察蚯蚓、蚂蚁、蜗牛的时候,可拓展校园的空间,引领学生到操场上寻找小动物进行观察分析,针对植物的培育,也可以拓展家庭空间,让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植物并写观察日记,强化科学的实践主动性。
七、结束语
总之,教师可延展科学的实践内容,导入趣味的元素激发学生的科学互动积极性,从生活的典型案例着手,消弭学生对科学的陌生感,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徐君玲.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7(6):60-61.
[2]范丽敏.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新课程小学, 2013(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