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古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四个整合。
一、词语与诗句理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
由于古诗中的语言所表现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比较遥远,所以学生理解古诗的第一步应理解其中的一些影响准确领悟诗意的关键词语,但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理解,不可脱离出来,使词语独置于诗的具体语言环境之外,如果脱离出来,就会影响理解诗意的效度。如教《望天门山》,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楚江、孤帆”等词,他便引导学生逐个理解这些词语,等到学生全部理解了,就让学生说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却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解词语时与诗句意思毫不相干,词语的理解未能和诗句意思所处的诗意环境相匹配,反而延长了词义与句意结合的历程,形成了学生间歇性的思维中断,没有及时将词语的理解与诗句的理解整合,两者处于隔岸观火的相望状态。相反,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测句意,在推测句意中体现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教师则由此可以判断其对词语的理解程度。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有位学生猜测的句意是“天门山把楚国的江水从中间隔断了。”显然,学生对“中断”的对象及“楚江”这个词语的理解有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注释,学生马上理解了,说出了句意—“滚滚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隔断了”。让学生推测句意的做法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给了学生一个参与表达的宽松的心理空间。既然是推测,则没有高度的准确要求,即使所说错了偏了甚至反了,也不会招致别人的指责讥笑,学生敢说了;二是激起了学生探究思考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很浓,一说推测便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推测结果接近诗句本意。学生愿想了;三是给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把握教学重难点,因学定教提供了一张晴雨表;四是能有效的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言语能力。同时,学生在推测思考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进行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理解,有效地培养和历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诗与画及想象力培养的整合
古人的诗作,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与画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去解决语文的问题,但恰当地借助其他手段,则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因此再古诗教学中,要做到诗与画的紧密结合。课本中有插图的要充分让学生观察,课本中没有插图的要尽量从别处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适时展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者还对想象力强的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内容,对想象力弱的学生可以成为启示其展开想象的起点,借此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变得广阔而充实。如《望天门山》中“回”字的理解是个难点,学生一看图便明白“回”是天门山使长江改变了流向的意思;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借图一看便意思了然,特别是全诗景色雄奇、境界开阔的意境,学生通过看图加上想象,便会感到如临其境一般。由想象把画面变静为动,变狭窄为开阔,变浅近为悠远,从而从心领神会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接近诗人描写的真实,感悟到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恰当地有机地将诗与画以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相整合。
三、诗意理解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及学生语感培养的整合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语言的模糊性特征能拓宽人的理解视野和想象空间。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古诗的教学应大体了解诗意,强调通过背诵积累体悟诗情,因此,无论是字词还是全诗的教学,都应做到明确和模糊的有机结合。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理解,可以精确地理解为吹绿,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理解则可以大致体悟,给学生放飞想象的自由度和空旷感,精确和模糊的水乳交融,可以细腻学生的情感,敏锐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从部分到整体的不同层次的品味理解中,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砺和敏锐。
四、感情朗读与背诵积累及内心体验的整合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内心感悟体验的个性化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性体验过程,所以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学会吟诵,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背诵,在背诵运用中做到积累沉淀,这个过程要讲求情趣,如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品味理解、背诵积累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达到读古人之诗,悟古人之神,体古人之情,同时感受学习的苦中有乐。这样,就把对古诗朗读、背诵、积累与学生的内心体验做到了有机的整合,既学了诗,又育了人。
一、词语与诗句理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
由于古诗中的语言所表现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比较遥远,所以学生理解古诗的第一步应理解其中的一些影响准确领悟诗意的关键词语,但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理解,不可脱离出来,使词语独置于诗的具体语言环境之外,如果脱离出来,就会影响理解诗意的效度。如教《望天门山》,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楚江、孤帆”等词,他便引导学生逐个理解这些词语,等到学生全部理解了,就让学生说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却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解词语时与诗句意思毫不相干,词语的理解未能和诗句意思所处的诗意环境相匹配,反而延长了词义与句意结合的历程,形成了学生间歇性的思维中断,没有及时将词语的理解与诗句的理解整合,两者处于隔岸观火的相望状态。相反,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测句意,在推测句意中体现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教师则由此可以判断其对词语的理解程度。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有位学生猜测的句意是“天门山把楚国的江水从中间隔断了。”显然,学生对“中断”的对象及“楚江”这个词语的理解有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注释,学生马上理解了,说出了句意—“滚滚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隔断了”。让学生推测句意的做法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给了学生一个参与表达的宽松的心理空间。既然是推测,则没有高度的准确要求,即使所说错了偏了甚至反了,也不会招致别人的指责讥笑,学生敢说了;二是激起了学生探究思考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很浓,一说推测便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推测结果接近诗句本意。学生愿想了;三是给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把握教学重难点,因学定教提供了一张晴雨表;四是能有效的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言语能力。同时,学生在推测思考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进行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理解,有效地培养和历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诗与画及想象力培养的整合
古人的诗作,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与画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去解决语文的问题,但恰当地借助其他手段,则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因此再古诗教学中,要做到诗与画的紧密结合。课本中有插图的要充分让学生观察,课本中没有插图的要尽量从别处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适时展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者还对想象力强的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内容,对想象力弱的学生可以成为启示其展开想象的起点,借此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变得广阔而充实。如《望天门山》中“回”字的理解是个难点,学生一看图便明白“回”是天门山使长江改变了流向的意思;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借图一看便意思了然,特别是全诗景色雄奇、境界开阔的意境,学生通过看图加上想象,便会感到如临其境一般。由想象把画面变静为动,变狭窄为开阔,变浅近为悠远,从而从心领神会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接近诗人描写的真实,感悟到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恰当地有机地将诗与画以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相整合。
三、诗意理解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及学生语感培养的整合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语言的模糊性特征能拓宽人的理解视野和想象空间。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古诗的教学应大体了解诗意,强调通过背诵积累体悟诗情,因此,无论是字词还是全诗的教学,都应做到明确和模糊的有机结合。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理解,可以精确地理解为吹绿,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理解则可以大致体悟,给学生放飞想象的自由度和空旷感,精确和模糊的水乳交融,可以细腻学生的情感,敏锐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从部分到整体的不同层次的品味理解中,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砺和敏锐。
四、感情朗读与背诵积累及内心体验的整合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内心感悟体验的个性化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性体验过程,所以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学会吟诵,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背诵,在背诵运用中做到积累沉淀,这个过程要讲求情趣,如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品味理解、背诵积累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达到读古人之诗,悟古人之神,体古人之情,同时感受学习的苦中有乐。这样,就把对古诗朗读、背诵、积累与学生的内心体验做到了有机的整合,既学了诗,又育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