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会有人将帆船和金融联系在一起,就像很少有人会想到,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东亚银行度过的林志民,大学本科主修的是地理。25岁进入香港东亚银行作管培生,28岁时已是东亚内地分行的年轻行长,43岁时担任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52岁成为东亚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林志民在银行业的“航行”可谓一帆风顺。
“1990年,由于香港金融行业急缺人才,我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东亚银行,没想到一干就是28年。当年,内地和香港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条件都存在差距,虽然有补贴和升职机会,但是大多数香港人依然不愿去内地。不过,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林志民对《陆家嘴》记者回忆道。
百年东亚,念兹在兹
东亚银行1918年于香港注册成立,是香港最早期的几家华资银行之一。1920年,东亚银行即在上海成立首家内地分行,并经营至今。
20世纪初的外滩,中外银行林立。如今大部分银行建筑均已易主,位于四川中路299号的东亚银行旧址则是例外。
林志民告诉《陆家嘴》,自成立上海分行起,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从未间断,这也是东亚银行大厦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亚银行上海分行成为当时获准继续营业的四家私营银行之一。1956年,全国工商業公私合营,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存贷款业务相继暂停,但依然坚持留在内地。
时间来到1978年,时任东亚银行总经理简悦隆通过香港的中国银行获悉,政府希望东亚银行恢复其上海分行的国际业务,并邀简悦隆赴京访问,简随即启程。经过努力,上海分行国际业务终于在1979年5月初恢复,东亚银行新加坡分行也参与到内地的业务中,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的联系重新恢复活力。
东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内地真正做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7年浦东开始让外资银行试点做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为了开展人民币业务,包括东亚银行在内的不少外资银行将上海分行注册到了浦东,尽管营业执照上经营地域只有几个省市,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迎来了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中国银行业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东亚银行在内地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每年都有所扩大。
十年法人银行,本地化提速
东亚银行真正迎来了在内地发展的新起点。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拉开了外资行法人化改制的大幕,使外资行在内地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分行主导”的市场格局,快速向“法人主导”趋势转变。
随后,9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递交本地注册申请,最终4家外资法人银行获批营业,其中包括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林志民正是当初东亚银行筹建法人银行的核心成员。虽然已经过去10年,但是筹建法人银行的经历让林志民至今难忘:“我们跟其他外资银行不一样,东亚在上海没有地区总部,只有上海分行,筹备的工作只能从零开始。”由于人手短缺,东亚银行从各地分支行紧急抽调20多名业务骨干组成筹建团队,当时团队许多成员每天工作时间高达16小时。
“筹备团队的几个核心成员连睡觉都在想各种细节,生怕有所疏漏。转制过程涉及的部门和业务众多,筹备工作需要细心、再细心,大家的压力非常大。好在最后我们还是顺利地通过验收,成功完成了首批外资法人化改制。”林志民说。
值得一提的是,林志民的工牌为“东亚001”,他也是转制完成后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第一位员工。
2007年3月29日,东亚银行的全资附属银行——东亚中国注册成立,东亚中国各分支行将为各类客户提供全面的人民币及外汇业务,除保留上海分行用作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其他内地分支行都改制为东亚中国的分支行。
此后,东亚中国的本地化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先后成为首家发行人民币信用卡的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获准代理一般保险产品及人寿保险产品的外资银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东亚中国员工总数为4066人,在内地44个城市拥有100多个网点,是中国内地拥有分支机构最多的外资法人银行之一。
金融开放,向前看更重要
根据东亚中国2017年年报,截至2017年底,东亚中国各项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178.1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则为人民币1504.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度东亚中国净利润达人民币5.4亿元,较上年增加229%。
从年报数据看,企业贷款目前仍占东亚中国贷款比重约八成。
林志民介绍说,“东亚中国的企业贷款中本地化比例很高,未来东亚中国的企业贷款业务将以公用事业、医疗保健及制药、仓储物流、环境保护及清洁能源、食品及教育六大优势产业为重点,这六大行业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我们希望通过对重点产业的服务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往往是香港,在林志民看来,港资背景的东亚在跨境业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的银行网点正在收缩,零售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零售银行业务出身的林志民坦言:“传统的依附网点的零售银行业务中,部分已经逐渐被互联网替代,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削弱了银行的汇款业务、信用卡业务及存贷款业务,但比起竞争,双方应该更多合作,所以东亚现在与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传统银行的信任度与风控结合互联网的流量与大数据,双方优势互补,提供给客户更高效、便利的体验,未来东亚零售业务的比重还将扩大,我们希望把零售贷款占整体贷款组合的比重由目前的19%增至30%。” 林志民介绍说,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竞争力各有不同,所以我们的合作也因人而异,比如东亚和携程的合作主要是信用卡,主打商务与旅行这方面的权益。此外,东亚银行也与支付宝、银联、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开展合作,成为内地支持在线支付功能齐全的外资银行之一。
在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同时,东亚银行也在自身技术创新方面发力。早在2014年,东亚中国已在内地外资银行中率先开展了微信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领域的开发。
林志民表示,东亚中国正加强开拓消费贷款、跨境业务、财资产品销售及财富管理产品,使资产和收入组合更加丰富。同时,东亚银行还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及大湾区发展等利好政策,进一步推进企业银行业务,专注开拓综合交易银行服务和跨境理財方案及咨询服务等。
从2007年至今,外资银行在内地走过了法人化之路的第一个十年里程碑,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比重却从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中国本土银行的迅速崛起也许是重要原因,但外资银行也有准入门槛、母行监管、水土不服等因素。
林志民认为:“水土不服是外资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些拿来主义并不适合当地的文化与客户需求,另外对于本土创新的产品,外资银行不一定能做,所以业务相对显得单一。当然,反过来看,发展得慢一点稳一点可以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把控。”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上海也提出加速金融业开放。银行业方面,上海将支持外资银行在沪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业银行在沪发起设立不设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开展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新一轮银行业开放的大门正在打开。
林志民认为,新一轮金融业开放,对于东亚银行而言,机遇远大于挑战。“作为一家来自香港的银行,我们也特别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东亚中国已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大湾区工作组,统筹推进区域金融业务发展。作为中银协外资银行委员会主任,我本人不久前也率领26家外资银行考察了大湾区,我的感受是‘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目前,东亚银行的网络已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并计划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网络布局。深圳前海是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切入点,东亚银行将以前海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投资,打造综合的外资金融平台。我们在深圳前海已规划了一系列投资项目,包括设立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东亚联丰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等。未来,东亚还将在大湾区重点推进跨境金融、贸易金融、财资管理等业务,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综合服务方案,力争为大湾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林志民看来,法人银行转制后的10年也只是外资银行发展的一个起点。“对于东亚银行来说,向前看更重要。因为过去已经提示我们,未来会比今天的想象更精彩。”
采访当日,望着窗外的黄浦江,林志民感慨道:“1995年我刚到浦东。记忆中,除了东方明珠外,只有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座大楼,周围都是空地。如今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已经鳞次栉比,硬件上足以媲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谈起他的上海情缘,林志民更是笑称自己已经是半个上海人了。“我的家就在上海,陆家嘴生活环境宜居,每隔一段时间散步,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当然,人才永远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上海还需要更多地引进金融方面的人才,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更看好她未来的发展。”
“1990年,由于香港金融行业急缺人才,我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东亚银行,没想到一干就是28年。当年,内地和香港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条件都存在差距,虽然有补贴和升职机会,但是大多数香港人依然不愿去内地。不过,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林志民对《陆家嘴》记者回忆道。
百年东亚,念兹在兹
东亚银行1918年于香港注册成立,是香港最早期的几家华资银行之一。1920年,东亚银行即在上海成立首家内地分行,并经营至今。
20世纪初的外滩,中外银行林立。如今大部分银行建筑均已易主,位于四川中路299号的东亚银行旧址则是例外。
林志民告诉《陆家嘴》,自成立上海分行起,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从未间断,这也是东亚银行大厦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亚银行上海分行成为当时获准继续营业的四家私营银行之一。1956年,全国工商業公私合营,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存贷款业务相继暂停,但依然坚持留在内地。
时间来到1978年,时任东亚银行总经理简悦隆通过香港的中国银行获悉,政府希望东亚银行恢复其上海分行的国际业务,并邀简悦隆赴京访问,简随即启程。经过努力,上海分行国际业务终于在1979年5月初恢复,东亚银行新加坡分行也参与到内地的业务中,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的联系重新恢复活力。
东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内地真正做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7年浦东开始让外资银行试点做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为了开展人民币业务,包括东亚银行在内的不少外资银行将上海分行注册到了浦东,尽管营业执照上经营地域只有几个省市,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迎来了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中国银行业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东亚银行在内地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每年都有所扩大。
十年法人银行,本地化提速
东亚银行真正迎来了在内地发展的新起点。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拉开了外资行法人化改制的大幕,使外资行在内地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分行主导”的市场格局,快速向“法人主导”趋势转变。
随后,9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递交本地注册申请,最终4家外资法人银行获批营业,其中包括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林志民正是当初东亚银行筹建法人银行的核心成员。虽然已经过去10年,但是筹建法人银行的经历让林志民至今难忘:“我们跟其他外资银行不一样,东亚在上海没有地区总部,只有上海分行,筹备的工作只能从零开始。”由于人手短缺,东亚银行从各地分支行紧急抽调20多名业务骨干组成筹建团队,当时团队许多成员每天工作时间高达16小时。
“筹备团队的几个核心成员连睡觉都在想各种细节,生怕有所疏漏。转制过程涉及的部门和业务众多,筹备工作需要细心、再细心,大家的压力非常大。好在最后我们还是顺利地通过验收,成功完成了首批外资法人化改制。”林志民说。
值得一提的是,林志民的工牌为“东亚001”,他也是转制完成后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第一位员工。
2007年3月29日,东亚银行的全资附属银行——东亚中国注册成立,东亚中国各分支行将为各类客户提供全面的人民币及外汇业务,除保留上海分行用作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其他内地分支行都改制为东亚中国的分支行。
此后,东亚中国的本地化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先后成为首家发行人民币信用卡的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获准代理一般保险产品及人寿保险产品的外资银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东亚中国员工总数为4066人,在内地44个城市拥有100多个网点,是中国内地拥有分支机构最多的外资法人银行之一。
金融开放,向前看更重要
根据东亚中国2017年年报,截至2017年底,东亚中国各项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178.1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则为人民币1504.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度东亚中国净利润达人民币5.4亿元,较上年增加229%。
从年报数据看,企业贷款目前仍占东亚中国贷款比重约八成。
林志民介绍说,“东亚中国的企业贷款中本地化比例很高,未来东亚中国的企业贷款业务将以公用事业、医疗保健及制药、仓储物流、环境保护及清洁能源、食品及教育六大优势产业为重点,这六大行业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我们希望通过对重点产业的服务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往往是香港,在林志民看来,港资背景的东亚在跨境业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的银行网点正在收缩,零售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零售银行业务出身的林志民坦言:“传统的依附网点的零售银行业务中,部分已经逐渐被互联网替代,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削弱了银行的汇款业务、信用卡业务及存贷款业务,但比起竞争,双方应该更多合作,所以东亚现在与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传统银行的信任度与风控结合互联网的流量与大数据,双方优势互补,提供给客户更高效、便利的体验,未来东亚零售业务的比重还将扩大,我们希望把零售贷款占整体贷款组合的比重由目前的19%增至30%。” 林志民介绍说,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竞争力各有不同,所以我们的合作也因人而异,比如东亚和携程的合作主要是信用卡,主打商务与旅行这方面的权益。此外,东亚银行也与支付宝、银联、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开展合作,成为内地支持在线支付功能齐全的外资银行之一。
在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同时,东亚银行也在自身技术创新方面发力。早在2014年,东亚中国已在内地外资银行中率先开展了微信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领域的开发。
林志民表示,东亚中国正加强开拓消费贷款、跨境业务、财资产品销售及财富管理产品,使资产和收入组合更加丰富。同时,东亚银行还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及大湾区发展等利好政策,进一步推进企业银行业务,专注开拓综合交易银行服务和跨境理財方案及咨询服务等。
从2007年至今,外资银行在内地走过了法人化之路的第一个十年里程碑,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比重却从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中国本土银行的迅速崛起也许是重要原因,但外资银行也有准入门槛、母行监管、水土不服等因素。
林志民认为:“水土不服是外资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些拿来主义并不适合当地的文化与客户需求,另外对于本土创新的产品,外资银行不一定能做,所以业务相对显得单一。当然,反过来看,发展得慢一点稳一点可以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把控。”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上海也提出加速金融业开放。银行业方面,上海将支持外资银行在沪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业银行在沪发起设立不设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开展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新一轮银行业开放的大门正在打开。
林志民认为,新一轮金融业开放,对于东亚银行而言,机遇远大于挑战。“作为一家来自香港的银行,我们也特别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东亚中国已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大湾区工作组,统筹推进区域金融业务发展。作为中银协外资银行委员会主任,我本人不久前也率领26家外资银行考察了大湾区,我的感受是‘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目前,东亚银行的网络已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并计划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网络布局。深圳前海是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切入点,东亚银行将以前海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投资,打造综合的外资金融平台。我们在深圳前海已规划了一系列投资项目,包括设立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东亚联丰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等。未来,东亚还将在大湾区重点推进跨境金融、贸易金融、财资管理等业务,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综合服务方案,力争为大湾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林志民看来,法人银行转制后的10年也只是外资银行发展的一个起点。“对于东亚银行来说,向前看更重要。因为过去已经提示我们,未来会比今天的想象更精彩。”
采访当日,望着窗外的黄浦江,林志民感慨道:“1995年我刚到浦东。记忆中,除了东方明珠外,只有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座大楼,周围都是空地。如今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已经鳞次栉比,硬件上足以媲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谈起他的上海情缘,林志民更是笑称自己已经是半个上海人了。“我的家就在上海,陆家嘴生活环境宜居,每隔一段时间散步,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当然,人才永远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上海还需要更多地引进金融方面的人才,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更看好她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