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华花郎等,嫩叶营养丰富,不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粗纤维等,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和大量的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据测定,每100克鲜菜中含钙216毫克、铁12.4毫克,是天然的高钙、高铁食品。蒲公英作为野菜食用,可直接采摘嫩叶或嫩苗,清洗干净后生食或炒食,也可做汤、做馅,风味独特。此外,蒲公英药用价值也很高,目前已开发的有蒲公英饮料、蒲公英茶、蒲公英酒、蒲公英花粉、蒲公英根粉等系列产品,人工栽培市场前景广阔。
1. 生长习性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根垂直生长,入土较深,茎短缩不明显,叶基生、莲座状、平展,叶片披针形,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开黄色舌状花;花期5~8个月,开花后15天左右种子成熟,瘦果倒披针形,黄褐色,具有白色冠毛,成熟时可随风飞散。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可立即播种。野生蒲公英多生长在田野、路旁和荒草丛中,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适应性强,早春地温在1~2℃时即可萌发。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15~20℃,在25℃以上时发芽缓慢,叶片生长最适温度为15~22℃。蒲公英能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生长,最适宜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短日照植物,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抽薹开花;较耐阴,但光照条件好有利于茎叶生长。
2. 栽培地选择 人工栽培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选择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无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而且要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
3. 整地和做畦 播种前翻耕土壤25~30厘米深,每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500~5000千克作基肥,整细耕平做畦,畦宽120~150厘米,畦高20厘米,畦间距30厘米,畦长根据地块大小而定。
4. 播种 ①播种时间。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在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时就能发芽生长,3~10月份均可在露地进行种子直播。②播种方法。主要采用条播,在畦内开浅沟,沟距12~15厘米,沟宽10厘米,将种子与细沙按1∶1的比例拌匀后播于沟内,然后覆土1~2厘米厚,一般每平方米播种子3~4克,可保苗700~1000株。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在播种前两天浇透水。春播最好进行地膜覆盖,增温保墒。
5. 田间管理 播种后,如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一般10~15天就能出齐苗。若春季覆盖地膜,4~5天就可出苗,出苗率达到70%时应立即取下地膜。①间苗和定苗。通常在出苗10天左右进行间苗,株距3~5厘米;20天左右定苗,株距8~10厘米。被间掉的苗,可移栽种植或上市出售。②中耕除草。蒲公英出苗后15天左右进行1次松土除草,以后要经常进行人工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③肥水管理。出苗前,如果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上先稀疏覆盖一些稻草,然后洒水,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出齐后,扒去稻草。出苗后适当控制水分,以利于幼苗生长健壮,防止徒长和倒伏。在茎叶旺盛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越冬前,浇1次封冻水,并在畦上覆盖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亩。
6. 采收 蒲公英植株生育年限越长,根系越发达,植株生长也越繁茂,产量越高,质量越好,因此应进行多年生栽培。不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于早春播种,实行一年生栽培。若秋季播种,当年不采收叶片,促其繁茂生长,以利于第二年早春新芽粗壮,抽生品质好、产量高的嫩叶。为提早上市,于春季化冻前20~30天,可搭建小拱棚覆盖,也可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当蒲公英叶片长度达到10~15厘米时,即可沿地表向下1~2厘米处平行下刀收割,注意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采收时先采大株,留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掰取叶片。蒲公英收割后,根部受损流出白浆,3~4天内不宜浇水,以防止烂根。
7. 病虫害防治 蒲公英抗病性较强,病虫害较少,但如果栽培管理不当,也会有病虫害发生。如蒲公英连作、栽植过密、田间排水不良,均可导致叶斑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虫害主要有蝼蛄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蒲公英一般作为营养保健菜食用,所以病虫害防治时尽量不使用农药。要结合采收,及时清理田园,将病叶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浇水要适量,雨季注意及时排水。另外,蒲公英种植地块提前1年秋翻,可杀灭虫卵、幼虫及部分越冬蛹;也可投放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具体做法是将90%敌百虫晶体100克,用适量温水溶解成药液,再与5千克炒香的豆饼或麦麸等饵料拌匀,拌时可加适量水,拌潮为宜,制成毒饵,于傍晚撒施在田间或苗床上,一般每平方米撒施2.5~3.5克。大面积种植可采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方法诱杀害虫。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117100)
1. 生长习性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根垂直生长,入土较深,茎短缩不明显,叶基生、莲座状、平展,叶片披针形,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开黄色舌状花;花期5~8个月,开花后15天左右种子成熟,瘦果倒披针形,黄褐色,具有白色冠毛,成熟时可随风飞散。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可立即播种。野生蒲公英多生长在田野、路旁和荒草丛中,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适应性强,早春地温在1~2℃时即可萌发。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15~20℃,在25℃以上时发芽缓慢,叶片生长最适温度为15~22℃。蒲公英能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生长,最适宜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短日照植物,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抽薹开花;较耐阴,但光照条件好有利于茎叶生长。
2. 栽培地选择 人工栽培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选择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无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而且要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
3. 整地和做畦 播种前翻耕土壤25~30厘米深,每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500~5000千克作基肥,整细耕平做畦,畦宽120~150厘米,畦高20厘米,畦间距30厘米,畦长根据地块大小而定。
4. 播种 ①播种时间。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在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时就能发芽生长,3~10月份均可在露地进行种子直播。②播种方法。主要采用条播,在畦内开浅沟,沟距12~15厘米,沟宽10厘米,将种子与细沙按1∶1的比例拌匀后播于沟内,然后覆土1~2厘米厚,一般每平方米播种子3~4克,可保苗700~1000株。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在播种前两天浇透水。春播最好进行地膜覆盖,增温保墒。
5. 田间管理 播种后,如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一般10~15天就能出齐苗。若春季覆盖地膜,4~5天就可出苗,出苗率达到70%时应立即取下地膜。①间苗和定苗。通常在出苗10天左右进行间苗,株距3~5厘米;20天左右定苗,株距8~10厘米。被间掉的苗,可移栽种植或上市出售。②中耕除草。蒲公英出苗后15天左右进行1次松土除草,以后要经常进行人工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③肥水管理。出苗前,如果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上先稀疏覆盖一些稻草,然后洒水,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出齐后,扒去稻草。出苗后适当控制水分,以利于幼苗生长健壮,防止徒长和倒伏。在茎叶旺盛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越冬前,浇1次封冻水,并在畦上覆盖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亩。
6. 采收 蒲公英植株生育年限越长,根系越发达,植株生长也越繁茂,产量越高,质量越好,因此应进行多年生栽培。不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于早春播种,实行一年生栽培。若秋季播种,当年不采收叶片,促其繁茂生长,以利于第二年早春新芽粗壮,抽生品质好、产量高的嫩叶。为提早上市,于春季化冻前20~30天,可搭建小拱棚覆盖,也可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当蒲公英叶片长度达到10~15厘米时,即可沿地表向下1~2厘米处平行下刀收割,注意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采收时先采大株,留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掰取叶片。蒲公英收割后,根部受损流出白浆,3~4天内不宜浇水,以防止烂根。
7. 病虫害防治 蒲公英抗病性较强,病虫害较少,但如果栽培管理不当,也会有病虫害发生。如蒲公英连作、栽植过密、田间排水不良,均可导致叶斑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虫害主要有蝼蛄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蒲公英一般作为营养保健菜食用,所以病虫害防治时尽量不使用农药。要结合采收,及时清理田园,将病叶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浇水要适量,雨季注意及时排水。另外,蒲公英种植地块提前1年秋翻,可杀灭虫卵、幼虫及部分越冬蛹;也可投放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具体做法是将90%敌百虫晶体100克,用适量温水溶解成药液,再与5千克炒香的豆饼或麦麸等饵料拌匀,拌时可加适量水,拌潮为宜,制成毒饵,于傍晚撒施在田间或苗床上,一般每平方米撒施2.5~3.5克。大面积种植可采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方法诱杀害虫。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11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