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校本教研时间,青岛大学路小学语文组正在进行新学期质量分析,老师们研究上学期质检成绩时发现,尽管学校总体成绩优秀,书写上却存在失分现象。怎么办?
一番争论过后,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了:将提升书写质量从课程角度进行规划,课表上单列书法课程,一二年级干部带教,三到六年级外聘书法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学科教师利用优化大师软件,进行书写质量的专项反馈。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一年级校本书法教材正式出炉,学校书法社团报名火爆,书法节上孩子的作品赢得多方赞誉……基于国家课程,融入需求经验——青岛大学路小学的融入式“品·智”课程正是始于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
品智共融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
学校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学校课程为辅,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的融入化,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品·智”课程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品智共融、德能兼备的时代新人。
首先,“育人”是“品·智”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坚持以“学科育人”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育人的视角思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品·智”课程的着力点。学校带领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从而实现对国家课程创造性的校本化实施。再次,“融入”是“品·智”课程的落脚点。学校通过融入四步法提升“品·智”课程实效,不断修订课程规划与实施。一是自我认知。在设计课程前对自身、学生、教材及课程资源与环境做充分的自我认知。二是融入要素。把师生主观经验与潜能、客观知识与技能,社区人文与传统、自然社会与国际等要素融入主干课程,确定课程实施目标和衍生主题。三是衍生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衍生主题,检视、修订、重构、综合原有的教材和融入要素,形成主干课程和融入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适切的教学策略推进和实施。四是评价反思。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主观感受及学习心得进行评价。最后,“质量”是“品·智”课程的关键点。“品·智”课程围绕主干学科分类分层融入,提升学习效率、发展知能领域、拓展研究视野,培育综合素养。
主辅兼备的“品·智”课程内容树系
学校以大学科统整为理念,以“知识+活动”为载体,以“基础+延展”为方式统整和丰富课程内容,建构指向学生素养的“品·智”课程树系,分为主干类课程和融入类课程两部分。
主干类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科学这十门课程,占比70%,保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须储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其内容与课堂组织形式相对固定。
融入类课程是指在主干课程中衍生出来的融入师生主观经验与潜能、客观知识与技能、社区人文与传统、自然社会与国际的40门课程,占比30%。比如语、数、英、道法课程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软硬书法、高效阅读、趣味数学、快速记忆、公民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12门课程;综实、信技、科学衍生出来的海洋、家校、编程、机器人、科学发明、头脑奥赛等10门课程;以及音、体、美衍生出来的话剧、管乐、摄影、游泳、橄榄球等18门课程。
统筹兼顾的“品·智”课程探索与实践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是基于主题不断深入。学校从“品·智”课堂“品析-悦纳-拓智”的特性入手,抓住一个主题,不断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实现的策略性研究”“积极学习策略的应用性研究”,总结出了六个富有学科特色的“品·智”課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市区专家的一致认可。如何让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孩子们爱上阅读?首先,学校阅读研究项目组深入研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区别与联系,以海洋类书籍的阅读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慢慢品味书中的思想和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接触数字设备,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然后教学绘本阅读、书册阅读等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搜索关键词、精准阅读;微信推介、故事发布、演讲征文,激发学生读后感悟、生动表达、互动交流的欲望。慢慢地,面对不同的阅读媒介,学生们会选择精准的阅读方式,表达和阅读深层次知识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二是基于质量研贯全程。学校聚焦教学效能,学期初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制定提升策略。阶段推进命题研究会,把握教学梯度,初小、幼小有效衔接。每月15日作为教学常规调研日,从备课、作业、课堂等各方面进行过程性质量监控。
三是基于技术面向未来。“化身”潜水员深入海底真实探险,把任何一个人体器官从电脑里拽出来放大和缩小,要是内部结构看不清楚,再拖一个显微镜放进去,想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这样的情景在青岛大学路小学的VR教室里,孩子们已经驾轻就熟。学校的VR/AR课程充分利用zSpace融虚拟显示与增强现实为一体的教学设备,把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一些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如人体内部的器官、海底生物的变化、电路短路以及爆炸反应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直观的、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建构“品·智”教学新生态。
融入课程的开发性实施。学校开发的40门融入性课程主要分普及类的年级选修课、精英类的社团训练课、主题类的实践活动课三种形式,主要通过三种策略来实施。一是落实“品·智”一日流程。即将学生一日活动(包括入校、卫生、晨读、演讲、课堂、课间、午餐、午休等)切分成十几个时间段,并明确相应的时间顺序、具体要求和行为规范,实施切块管理。二是开展“品·智”主题实践。即通过主题发布、活动打卡、家校协同、总结表彰的方式组织实施,做到月月有主题,生生皆参与,人人有评价。三是实施师生“品·智”互动。“品·智”课程十分重视“互动”这一要素,其课堂不是“我教你学”的课堂,也不是“先学后教”的课堂,而是“导学一体”的课堂,是以自主式学习为主线的前置预热课堂,以互动学习为主线的课中核心课堂,以自省式学习为主线的后置外延课堂,既是一个主动愉悦的学习场,也是一个关注人人的德育场。
多元多维的“品·智”课程评价
“品·智”学生评价。“品·智”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三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质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课堂评价占10%,作业评价占10%,阶段检测10%,专项检测10%,期末检测60%。非检测类学科主要以成果评选、成果汇报、竞赛成绩的方式结合课堂表现等指标综合评定。
“品·智”教师评价。学校实施“激励+自律”的“品·智”管理模式,走课管理与一日督导相结合,使用《“品·智”课堂观测记录表》对每位教师实施随堂和教研听课。根据课堂观察和过程性绩效评选“品·智”教师和“品·智”教研组,指导教师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我。
让师生站在中央,实现多角度无痕融入;让素养站在圆心,实现多学科跨界协同;让创想站在焦点,实现多思维统整渗透——这是青岛大学路小学“品·智”课程追求的“美第奇效应”,也是青岛大学路小学为师生谋求的长久幸福。
一番争论过后,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了:将提升书写质量从课程角度进行规划,课表上单列书法课程,一二年级干部带教,三到六年级外聘书法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学科教师利用优化大师软件,进行书写质量的专项反馈。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一年级校本书法教材正式出炉,学校书法社团报名火爆,书法节上孩子的作品赢得多方赞誉……基于国家课程,融入需求经验——青岛大学路小学的融入式“品·智”课程正是始于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
品智共融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
学校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学校课程为辅,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的融入化,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品·智”课程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品智共融、德能兼备的时代新人。
首先,“育人”是“品·智”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坚持以“学科育人”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育人的视角思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品·智”课程的着力点。学校带领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从而实现对国家课程创造性的校本化实施。再次,“融入”是“品·智”课程的落脚点。学校通过融入四步法提升“品·智”课程实效,不断修订课程规划与实施。一是自我认知。在设计课程前对自身、学生、教材及课程资源与环境做充分的自我认知。二是融入要素。把师生主观经验与潜能、客观知识与技能,社区人文与传统、自然社会与国际等要素融入主干课程,确定课程实施目标和衍生主题。三是衍生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衍生主题,检视、修订、重构、综合原有的教材和融入要素,形成主干课程和融入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适切的教学策略推进和实施。四是评价反思。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主观感受及学习心得进行评价。最后,“质量”是“品·智”课程的关键点。“品·智”课程围绕主干学科分类分层融入,提升学习效率、发展知能领域、拓展研究视野,培育综合素养。
主辅兼备的“品·智”课程内容树系
学校以大学科统整为理念,以“知识+活动”为载体,以“基础+延展”为方式统整和丰富课程内容,建构指向学生素养的“品·智”课程树系,分为主干类课程和融入类课程两部分。
主干类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科学这十门课程,占比70%,保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须储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其内容与课堂组织形式相对固定。
融入类课程是指在主干课程中衍生出来的融入师生主观经验与潜能、客观知识与技能、社区人文与传统、自然社会与国际的40门课程,占比30%。比如语、数、英、道法课程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软硬书法、高效阅读、趣味数学、快速记忆、公民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12门课程;综实、信技、科学衍生出来的海洋、家校、编程、机器人、科学发明、头脑奥赛等10门课程;以及音、体、美衍生出来的话剧、管乐、摄影、游泳、橄榄球等18门课程。
统筹兼顾的“品·智”课程探索与实践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是基于主题不断深入。学校从“品·智”课堂“品析-悦纳-拓智”的特性入手,抓住一个主题,不断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实现的策略性研究”“积极学习策略的应用性研究”,总结出了六个富有学科特色的“品·智”課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市区专家的一致认可。如何让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孩子们爱上阅读?首先,学校阅读研究项目组深入研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区别与联系,以海洋类书籍的阅读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慢慢品味书中的思想和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接触数字设备,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然后教学绘本阅读、书册阅读等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搜索关键词、精准阅读;微信推介、故事发布、演讲征文,激发学生读后感悟、生动表达、互动交流的欲望。慢慢地,面对不同的阅读媒介,学生们会选择精准的阅读方式,表达和阅读深层次知识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二是基于质量研贯全程。学校聚焦教学效能,学期初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制定提升策略。阶段推进命题研究会,把握教学梯度,初小、幼小有效衔接。每月15日作为教学常规调研日,从备课、作业、课堂等各方面进行过程性质量监控。
三是基于技术面向未来。“化身”潜水员深入海底真实探险,把任何一个人体器官从电脑里拽出来放大和缩小,要是内部结构看不清楚,再拖一个显微镜放进去,想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这样的情景在青岛大学路小学的VR教室里,孩子们已经驾轻就熟。学校的VR/AR课程充分利用zSpace融虚拟显示与增强现实为一体的教学设备,把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一些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如人体内部的器官、海底生物的变化、电路短路以及爆炸反应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直观的、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建构“品·智”教学新生态。
融入课程的开发性实施。学校开发的40门融入性课程主要分普及类的年级选修课、精英类的社团训练课、主题类的实践活动课三种形式,主要通过三种策略来实施。一是落实“品·智”一日流程。即将学生一日活动(包括入校、卫生、晨读、演讲、课堂、课间、午餐、午休等)切分成十几个时间段,并明确相应的时间顺序、具体要求和行为规范,实施切块管理。二是开展“品·智”主题实践。即通过主题发布、活动打卡、家校协同、总结表彰的方式组织实施,做到月月有主题,生生皆参与,人人有评价。三是实施师生“品·智”互动。“品·智”课程十分重视“互动”这一要素,其课堂不是“我教你学”的课堂,也不是“先学后教”的课堂,而是“导学一体”的课堂,是以自主式学习为主线的前置预热课堂,以互动学习为主线的课中核心课堂,以自省式学习为主线的后置外延课堂,既是一个主动愉悦的学习场,也是一个关注人人的德育场。
多元多维的“品·智”课程评价
“品·智”学生评价。“品·智”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三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质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课堂评价占10%,作业评价占10%,阶段检测10%,专项检测10%,期末检测60%。非检测类学科主要以成果评选、成果汇报、竞赛成绩的方式结合课堂表现等指标综合评定。
“品·智”教师评价。学校实施“激励+自律”的“品·智”管理模式,走课管理与一日督导相结合,使用《“品·智”课堂观测记录表》对每位教师实施随堂和教研听课。根据课堂观察和过程性绩效评选“品·智”教师和“品·智”教研组,指导教师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我。
让师生站在中央,实现多角度无痕融入;让素养站在圆心,实现多学科跨界协同;让创想站在焦点,实现多思维统整渗透——这是青岛大学路小学“品·智”课程追求的“美第奇效应”,也是青岛大学路小学为师生谋求的长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