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刚刚踏进这个行业只有五年的时光。我的特长是美术,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喜欢让幼儿多绘画,培养幼儿的兴趣。
在每个幼儿园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肯定有“绘画”。这是因为幼儿的天性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绘画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性,通过兴趣班绘画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能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绘画教育活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幼儿来说,绘画是一种游戏,为什么每一次绘画,孩子都有很多话要说给同伴听,就是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关于绘画内容的游戏情节。所以,要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应努力设计游戏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先参加游戏,喜欢绘画,然后进行创作。而实践证明:幼兒即使已经进行过游戏了,在绘画创作后,游戏的热情依然不减,拿着画面表演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孩子对游戏永远都是乐此不疲的,那么和游戏相结合的绘画创作,是幼儿快乐的又一个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中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就是培养美术兴趣的源泉所在。幸运的母鸡萝丝、淘气的大卫、机灵的小猴、可爱的小兔、幸福的鳄鱼和长颈鹿、色彩斑斓的变色龙……我们可以把这些形象作为小班幼儿涂色练习的美术活动,我们选择绘本中的大象艾玛进行色彩设计;选择哈利进行黑白斑点的设计;选择绘本《大鱼和小鱼》,让小朋友亲手试试不同颜色混合后调出的新颜色,亲身体验色彩的奇妙……在涂色绘画的过程中,满足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回味,丰富幼儿的表象经验,为美术活动的开展准备前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练习了均匀涂色的技能,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很容易对绘本中的形象产生强烈的美术兴趣。
而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就成为我们工作的侧重点了。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这与现在许多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固有的教学程序,形成了绘画的依赖性;教师的单独角色,束缚着幼儿创造的灵感;片面的评价,限制了想象的空间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紧紧限制了幼儿绘画创作能力发展的方向。
我们准备了多彩丰富的图案教具让幼儿挑选出自己感兴趣并喜欢画的,我们老师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引导着,并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和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无以下笔时,并引导他们大胆作画,鼓励、帮助他们,并树立信心。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绘画、兴趣正文在幼儿园,孩子更多被束缚着倾听老师一次次地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而当孩子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思维又不受定式,往往会有异想天开的现象,这一点也正是绘画创作所必需的。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中班和小班主要以“认识”和“感受”色彩美为主,所谓“感受”色彩,即是色彩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感受,是最原始的冲动,即使没有人指导,幼儿也会对色彩有特殊的偏好。最好的例证就是小孩子无一例外的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就是因为动画片里的形象色彩鲜明、大胆,富有幻想的空间。即便他们在理论上还分辨不出具体的颜色,因为色彩理论是成年人为了便以总结绘画规律而操守的一种默认名称。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非常普遍,日本的绘画颜色与颜料,名称在红、黄、蓝三原色中,每个原色可以分出几百种不同色相的色彩,有不同的名称。这种名称难道都让小孩子一一记住以后,才能下笔画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要能分清楚红、黄、蓝就足已了,这也就是“认识”色彩了。
观察是绘画创作的前言和基础,一个会观察的孩子,他的思维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加灵活,他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与众不同和鲜活的,他总会比一般的孩子更会发现新奇、有趣的现象。与此同时,观察和绘画又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每一次的观察是绘画的前提和基础,而每一次的绘画是观察的延伸和继续。美丽的大自然能在幼儿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形成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日常生活更是孩子绘画的基础和丰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希望幼儿多亲近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和创作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丰富自己的视野,积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眼观察、用手感知事物的本质,为他们展开创作的想象搭好宽阔的平台。
绘画是一门艺术,没有好与坏之分,总有欣赏它的人,对于幼儿教育,画“逼真”、“像与不像”是肤浅之人的体会,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数码相机可以把人们肉眼看不到的也可以放大到花了眼的爷爷奶奶都可以看到,你有数码相机画的逼真吗?不要轻易评论孩子的画好与不好。是美的,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可以画出艺术品。而艺术品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
在每个幼儿园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肯定有“绘画”。这是因为幼儿的天性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绘画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性,通过兴趣班绘画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能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绘画教育活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幼儿来说,绘画是一种游戏,为什么每一次绘画,孩子都有很多话要说给同伴听,就是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关于绘画内容的游戏情节。所以,要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应努力设计游戏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先参加游戏,喜欢绘画,然后进行创作。而实践证明:幼兒即使已经进行过游戏了,在绘画创作后,游戏的热情依然不减,拿着画面表演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孩子对游戏永远都是乐此不疲的,那么和游戏相结合的绘画创作,是幼儿快乐的又一个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中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就是培养美术兴趣的源泉所在。幸运的母鸡萝丝、淘气的大卫、机灵的小猴、可爱的小兔、幸福的鳄鱼和长颈鹿、色彩斑斓的变色龙……我们可以把这些形象作为小班幼儿涂色练习的美术活动,我们选择绘本中的大象艾玛进行色彩设计;选择哈利进行黑白斑点的设计;选择绘本《大鱼和小鱼》,让小朋友亲手试试不同颜色混合后调出的新颜色,亲身体验色彩的奇妙……在涂色绘画的过程中,满足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回味,丰富幼儿的表象经验,为美术活动的开展准备前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练习了均匀涂色的技能,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很容易对绘本中的形象产生强烈的美术兴趣。
而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就成为我们工作的侧重点了。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这与现在许多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固有的教学程序,形成了绘画的依赖性;教师的单独角色,束缚着幼儿创造的灵感;片面的评价,限制了想象的空间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紧紧限制了幼儿绘画创作能力发展的方向。
我们准备了多彩丰富的图案教具让幼儿挑选出自己感兴趣并喜欢画的,我们老师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引导着,并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和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无以下笔时,并引导他们大胆作画,鼓励、帮助他们,并树立信心。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绘画、兴趣正文在幼儿园,孩子更多被束缚着倾听老师一次次地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而当孩子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思维又不受定式,往往会有异想天开的现象,这一点也正是绘画创作所必需的。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中班和小班主要以“认识”和“感受”色彩美为主,所谓“感受”色彩,即是色彩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感受,是最原始的冲动,即使没有人指导,幼儿也会对色彩有特殊的偏好。最好的例证就是小孩子无一例外的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就是因为动画片里的形象色彩鲜明、大胆,富有幻想的空间。即便他们在理论上还分辨不出具体的颜色,因为色彩理论是成年人为了便以总结绘画规律而操守的一种默认名称。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非常普遍,日本的绘画颜色与颜料,名称在红、黄、蓝三原色中,每个原色可以分出几百种不同色相的色彩,有不同的名称。这种名称难道都让小孩子一一记住以后,才能下笔画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要能分清楚红、黄、蓝就足已了,这也就是“认识”色彩了。
观察是绘画创作的前言和基础,一个会观察的孩子,他的思维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加灵活,他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与众不同和鲜活的,他总会比一般的孩子更会发现新奇、有趣的现象。与此同时,观察和绘画又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每一次的观察是绘画的前提和基础,而每一次的绘画是观察的延伸和继续。美丽的大自然能在幼儿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形成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日常生活更是孩子绘画的基础和丰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希望幼儿多亲近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和创作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丰富自己的视野,积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眼观察、用手感知事物的本质,为他们展开创作的想象搭好宽阔的平台。
绘画是一门艺术,没有好与坏之分,总有欣赏它的人,对于幼儿教育,画“逼真”、“像与不像”是肤浅之人的体会,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数码相机可以把人们肉眼看不到的也可以放大到花了眼的爷爷奶奶都可以看到,你有数码相机画的逼真吗?不要轻易评论孩子的画好与不好。是美的,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可以画出艺术品。而艺术品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