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外祖父母史迹寻踪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y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宋氏家族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各种坊间传闻、文学演绎充斥其间,而严肃史学研究成果却少人问津,因为相比严肃历史,人们更喜欢听传奇故事。更有甚者,出于种种目的,故意歪曲历史,把本来就不清的水搅得更浑。
  本文系以档案文献和馆藏文物为依据,努力还原真实历史,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宋庆龄外祖母是徐光启第九世女孙
  宋氏家族一向以系徐光启后人为傲,而这则源于宋庆龄外祖父倪韫山(其后人改为“蕴山”)的婚姻。关于宋庆龄外祖母(以下称“倪徐氏”)的血统说明,均来自宋家自述,确切地说部分源于转述的宋家自述。共有四种说法如下:
  第一,宋耀如美国友人步惠廉之子转述步惠廉对宋耀如夫妇亲述的回忆。其记:1887年10月,宋耀如在苏州与美国大学校友步惠廉重逢,非常自豪地向步惠廉讲述了他的新婚妻子倪珪贞的家世,说她的母亲是徐光启的直系后裔,她的父亲是上海伦敦会的信徒,她的母亲在嫁给她父亲之前一直住在徐家汇,婚后改信新教。1888年春节期间,步惠廉在昆山第一次见到倪珪贞,听倪珪贞本人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故事,说1853年太平军横扫上海时,负责为清政府守护徐家汇的外祖父战死,尚待字闺中的母亲逃出了徐家汇,在奔跑途中因为缠足行动不便而被迫丢弃了很多随身携带的家传珍宝。1
  第二,倪珪贞去世后,她的孩子们为追述母亲生平而撰写的“行述”(以下称“宋母行述”)。其记:倪徐氏的父亲是徐光启第十六代传人,时任淮军统领,率军转战上海、宝山、南汇、川沙,阵亡于川沙。 2
  第三,宋庆龄1962年手书。1962年是徐光启诞辰400周年,是年10月,宋庆龄手书的一份关于母亲一族系徐光启后代的倪氏家史,辗转经由台湾历史学家张其昀之手送达宋美龄,又通过宋美龄传递给宋家在美的每一个成员传阅。在自留的一份手书上,宋庆龄补充道:“这是我母亲的祖宗历史。我的(外)祖母,倪(徐)氏(是)在太平天国时从松江到了上海的。” 3
  第四,宋美龄1962年题序。同在1962年,11月,台北光启出版社出版由张其昀题写书名的《徐文定公家书墨迹》,宋美龄在题序中称:“外王母徐太夫人乃文定公第九世女孙。”
  查史书可知,1853年横扫上海的是小刀会,而小刀会自称太平军部属,所以称小刀会为太平军也不算是错。但是,“宋母行述”所讲的历史时段显然不是1853年小刀会时期,而是正牌太平军进攻上海县城的时期。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年至1862年间),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为了剿灭上海的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曾国藩与李鸿章在安徽正式成立淮军,并于三月开拔到上海,增援上海地方团练、会防局、“常胜军”,一起围剿太平军。
  查1862年淮军到沪后统领各营的将士名单,徐姓统领只有得字营的徐德胜,但他非上海县人;统领淮军中由上海防勇组成的会字营的上海县人名周志鸿,与徐家无关。4
  根据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卷三《户口志》之《陆炳麟川沙族谱一斑·徐氏谱略》,当时在川沙阵亡的徐姓名士仅有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之后徐光发,其先原籍为安徽凤阳县,时任布政司理问(注:理问是理问所的负责人。明清时,理问所为布政使司所属机构。清朝时只有直隶、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几个省份的布政使司才设理问所,理问所也只设从六品的理问一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率团众镇压太平军时阵亡,同治四年(1865年)奉旨给予云骑尉世职,光绪年间加赠武德骑尉,封朝议大夫。5这位在川沙阵亡的徐姓名士显然不是徐光启后代,也与淮军无关。
  宋美龄应该是在历史学家张其昀的帮助下,意识到了“宋母行述”以及父母生前所述有误,遂在1962年将倪徐氏是徐光启第十七世女孙的说法改成了“第九世女孙”。据上海县志和徐氏宗谱的记载,1853年带兵守护上海家园的是徐光启八世孙徐士荣(字志瀛),是时为上海县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的董事之一。徐士荣奋战守堂,以致“衣履沾血成赤,日不一食亦不知饥”。徐士荣事后赴浙江履知县职。1861年太平军接连攻陷江浙城池,上海形同孤岛,徐士荣闻讯,辞别浙江巡抚晏端书,返回原籍,再次准备誓死保卫家园。时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庞钟璐经常上门拜访,李鸿章淮军大营进驻城南后,他也受到李的器重,襄助淮军铭字、春字二营,并与二营统领刘铭传、张遇春缔结兰盟,并肩作战。徐士荣为救济难民,散尽家财,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43岁。6李鸿章为办地方团练有功者上奏请赏的名单中常出现徐士荣,且每次都位列上海县第一名。同治六年(1867年),李鸿章的请赏名单中依然有他:“补用知府浙江候补同知徐士荣,请赏加道衔。” 7
  徐士荣既有倪珪贞亲述的1853年对战小刀会的经历,也有“宋母行述”所记与淮军并肩对战太平军的经历。宋美龄在历史学家张其昀帮助下,以家族口传为线索,依据史料记载,确认了倪徐氏是徐士荣的女儿,即徐光启第九世女孙。这种做法是科学的,理清了倪徐氏的身世。
  至于宋庆龄手书,她说外祖母倪徐氏“在太平天国时从松江到了上海”。结合徐士荣1861年为对抗太平军辞别浙江巡抚返回上海的经历,宋庆龄手书中的“松江”說法有误,倪徐氏应该是在1861年随同父亲徐士荣从浙江省返回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
  二、宋庆龄外祖父是上海伦敦会最早的华人牧师
  “宋母行述”将宋家“信宗教、尚新学、教育子女并重”的家风仅仅归功于徐光启的传承,但是被宋家忽视的外祖父倪韫山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倪韫山的身世也被各种坊间传闻甚至谣言左右,所幸倪牧师是在中国近代基督教传华史上留下一笔的人,借助当今大数据时代先进技术的帮助,笔者层层追索各种信息,发现了新的第一手原始史料,综合其他已掌握史料,倪韫山的史迹渐趋明朗。   一、倪韫山与妹夫王月舟1858年同时加入基督教,1870年同时被公举为牧师。
  倪韫山是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厅人,字嘉珍,道光丙申十二月初八日(1837年1月14日)出生,光绪己丑三月初九日(1889年4月8日)去世。 8在他去世5个月后,他的教友钱芳棣在《万国公报》上撰文哀悼道:“君品端行方,循规守矩。事母孝而爱弟笃。”倪韫山在屡应科举屡不中之后,“悟富贵功名如电光石火,一转瞬而皆非我有,惟信道行教可盼永福”,于是毅然决定加入基督教,于1858年由英国伦敦会在华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施洗加入基督教,成为伦敦会教友,“旋被任为天安堂牧师”。9
  牧师资格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倪韫山“旋被任为天安堂牧师”其实也是隔了好几年之后的事。
  新发现的史料揭示,倪韫山成为牧师是在1870年,而和他同时被公举为牧师的还有和他同时入教的妹夫王月舟。王月舟虽是妹夫,但比倪韫山年长,在牧师排名上也位居倪韫山之前。 10
  两人入教是有人引荐的。时宝山医士兼传道士陈子谦到川沙行医传教,结识两人,对两人颇为赏识,遂将他们介绍给兼辖川沙教事的上海伦敦会牧师慕维廉。入教后,两人迅速成为慕维廉的左膀右臂,并与慕维廉成为心腹之交。感于慕维廉的知遇之交,两人“奋不顾身,其于远近城邻,靡不周行布道,旦夕晴雨,食息皆忘” 。11教友錢芳棣追悼倪韫山时也说: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亲戚朋友也疏远了,但是倪韫山“转道沪、汇、川、宝等处”,“兢兢业业,矻矻孜孜,栉风沐雨,戴月披星”讲道。12
  陈子谦认为倪王二人有牧师之才,咸丰庚申年(1860年),他特地带了两人去见一位在上海县城躲避太平军的教友,大家“纵谈良久”,教友觉得二人是“当世英俊”,相见恨晚,“爰订交焉”。同治元年(1862年),教友赴都襄办教务,1870年回沪,复与二人恢复往来。“旋因中西同道,以二君忠主爱人,实心认事,殊堪为群羊表率,众情爱戴,爰即公举为会牧。”13
  倪韫山与妹夫王月舟一家情谊甚笃。1879年,四处游历传教的王月舟举家迁居宝山县大场镇不久,自幼随父到处传教的18岁长女在家中病逝,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所惜者不得与韫山母舅告别,闻其明日当来,吾不及见矣。”倪韫山哀恸不已,特地撰文哀悼,并刊登在《万国公报》上。14
  当时倪韫山尚居川沙,他最小的儿子倪锡纯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川沙出生,自幼随父亲举家迁往上海县城。151883年,倪珪贞15岁时,升入裨文女塾读书。该校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倪珪贞姐姐倪珪金(牛尚周夫人)也毕业于该校。16世存倪珪金写给女儿牛惠珠在美国寄养家庭霍布鲁克(Holbrook)家族的信,从倪珪金一手漂亮的英文字和成熟的英文表达来看,在中国女学尚未开化的时候,倪家姐妹已经受到非常良好的西学教育。
  三、倪韫山等华人牧师于1885年接管山东路天安堂
  天安堂始源于1845年,当时旅沪各国侨民和牧师等组织礼拜堂,公推英国伦敦会麦都司(Walter Henry Medhurst)为牧师,借伦敦会盆汤弄口讲堂集会。盆汤弄口讲堂只是一间简陋的民房,不过当时人数不多,华人教友仅三四人。1856年,麦都司回国,慕维廉被公举为牧师,华人教友日增。1862年,伦敦会将盆汤弄口老天安堂拆除,由慕维廉捐款,在山东路麦家圈内再造新堂。倪韫山和妹夫王月舟是在山东路麦家圈天安堂建成后,华人教友剧增的情况下,被同时公举为牧师的。由于华人过多,1885年,英国侨民在苏州河畔的圆明园路口别建教堂,专供英国侨民礼拜,并将山东路天安堂赠予华人传道。时天安堂的华人牧师除王月舟、倪韫山外还有一位名潘恂如者,因他们年事过高,遂封立董绍勋为牧师,襄理牧职。17
  1889年倪韫山去世后,光绪十六年二月(1890年3月),王月舟领衔在上海各公会牧师、教士等为己及为治下诸会友上英国议院书上签字,要求英国禁止鸦片入中国。18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六日(1891年8月10日),王月舟在沪病逝,终年66岁。其葬礼规模浩大,送葬的中西人士约200多人。19
  1907年,天安堂开始产生华人自立会。1916年,伦敦会终于决定“将常驻天安堂之西委员撤销,以后停止委派”。天安堂自立后,倪韫山之子倪锡纯首任堂议会会长。时山东路天安堂因年久失修,华人们自行募集款项准备在原址翻造新堂,捐款甚多者还有倪韫山长婿牛尚周。201921年,倪锡纯与牛尚周长子牛惠霖同被推举为天安堂地产委托团代表,负责翻建新堂。因经费不足,天安堂规定“凡捐款若干者,得立纪念堂,次之得立纪念室,及纪念碑”。 21于是倪锡纯捐资为父建“思倪堂”,并邀请父亲挚友陆云峰之子、名人陆徵祥为父亲的纪念碑撰文。1923年天安堂动工。1924年新堂竣工,屋高三层,北侧即“思倪堂”。22陆徵祥撰文的“倪牧师蕴山公纪念碑”即立于思倪堂内。
  四、结 语
  口口相传的历史,传到后来出现偏差,这是正常现象。所以口述历史需要档案文献作为佐证,而口述中出现的偏差也能借助档案文献的记载得以纠正,同时口述历史中出现的遗漏也能得以补充。
  综上所述,倪家口传家族史关于倪徐氏需要纠正的是:倪徐氏是徐光启第九世女孙,非第十七世。其父徐士荣既参加了1853年对小刀会之战,也参加了1862年对太平军之战,且与淮军并肩作战。
  关于倪韫山需要纠正和补充的是:倪韫山本名“韫山”,非后人改的“蕴山”。倪韫山是伦敦会最早的华人牧师但不是唯一的一位;他成为牧师的时间是1870年而非1858年刚入教不久。倪家最迟已于1883年定居上海县城。   关于宋庆龄外祖父母的史迹,本文尚有遗憾的是,未能追索到关于他们在川沙的住址和传教场所的文献资料,也未能追索到倪蕴山上海住所的文献资料。种种遗憾留待各位方家进一步严谨考证。
  【作者为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研究室)副处长】
  注释:
  1. 见朱玖琳译注《詹姆斯·伯克著〈我的父亲在中国〉有关宋氏家族的记载》,《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2.见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藏《宋母倪太夫人讣告》。全文亦以《宋母行述》为题刊登于《兴化周报》1931年第28卷第31期,第42-43页。
  3.两份手书分别藏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和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4.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2、123頁。
  5.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90页。
  6.王成义编著:《徐光启家世》,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185页。
  7.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 奏议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11页。
  8.见陈列于宋庆龄陵园宋庆龄纪念馆的《倪牧师蕴山公纪念碑》。
  9.钱芳棣:《挽韫山倪牧师》,《万国公报》1889年第7期,第65-66页;《倪牧师蕴山公纪念碑》。
  10.见《历任牧师一览表》,《中华基督教会天安堂百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10月10日刊印,上海档案馆藏,案卷号Y3-1-163。
  11.《王月舟先生传附韫山倪君事略》,《画图新报》1891年第12卷第3A期,第102页。
  12.钱芳棣:《挽韫山倪牧师》,《万国公报》1889年第7期,第65-66页。
  13.《王月舟先生传附韫山倪君事略》,《画图新报》1891年第12卷第3A期,第102页。
  14.见倪韫山:《女弟子逝世记》,林乐知主编:《万国公报》十一,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版,第6606页。
  15.《倪吉士生前谈宋庆龄出生地》,《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1998年第1期;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府县志辑7 民国川沙县志 康熙嘉定县志 康熙嘉定县续志 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页。
  16.据牛惠生回忆,见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宋耀如生平档案文献汇编》,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147页。
  17.见《天安堂百年来之回顾》《百年大事记》《历任牧师一览表》,《中华基督教会天安堂百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10月10日刊印,上海档案馆藏,案卷号Y3-1-163。
  18.《抄录上大英议院禁止洋烟入中国公禀》,《申报》,1890年6月11日,第3版。
  19.《王月舟先生传附韫山倪君事略》,《画图新报》1891年第12卷第3A期,第103页。
  20.《教会纪事》,《申报》,1915年12月17日,第11版。
  21.《天安堂百年来之回顾》,《中华基督教会天安堂百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10月10日刊印,上海档案馆藏,案卷号Y3-1-163。
  22.《建筑新讯》,《申报》,1923年11月24日,第18版。
其他文献
在当下吴松营的《记录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台前幕后》一文(《世纪》今年第2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讲法和历史细节记述都十分清新和耐读。应向作者致敬。贵刊能登,慧眼独具。李雪峰回忆录有历史价值,又写得十分坦率,有个性,其人不会差。  读《世纪》今年第3期《周恩来陈毅接见上海知青》(杨永青 鱼珊玲 应奋口述),我深感上海支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有多个同学在新疆过了大半辈子,有的已经故世。他们的遭遇不如知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不断的社会进步。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读到许多纪念改革开放的鸿文大作,深受教益。掩卷深思,觉得还有三个不能忘记,当列为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  第一,不能忘记改革开放的动因。  改革开放勃然兴起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对十年“文革”浩劫的拨乱反正。“文革”将国民经济推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也充分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极左的思想路线导致斗争哲学盛行,以阶级斗
期刊
我与画家刘旦宅(1931~2011)先生相识于《文汇报》。那是1970年春节过后,《文汇报》美术摄影部负责人张楚良邀请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家成立了《智取威虎山》创作组,集体创作《智取威虎山》连环画,并在《文汇报》上连载。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坛高手的艺术特色,引起了我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对戴、刘的了解。  因切磋孔子画像形貌与刘先生相识  张楚良比刘旦宅小两岁,可资历不轻,他长期从事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其作
期刊
女儿孙穗芬绑架案的实际经过  《世纪》2005年第6期发表唐与元先生所写《我亲闻孙中山孙女绑架案》一文与事情经过有所不符,恐时隔久远,唐先生记忆有误。  蓝妮是孙科的二夫人,孙穗芬(英文名Nora)是他们的女儿,是孙中山先生最小的孙女。蓝妮与本人家庭有亲谊,与先母过往甚密,蓝妮是看着我长大的,本人也熟识蓝妮长幼亲属,对她家庭情况熟悉。孙穗芬被绑架经过当然知之较详。  1946年某日友人宴请蓝妮于十
期刊
“屈指当知功与过”是邓拓的一句诗。我回顾自己在湖南出版行业工作的这几十年,也得屈指算算有什么功,有什么过。  一、推荐锺叔河兄是我最大的贡献  先说功。我对湖南出版有什么贡献吗?说来惭愧。虽然我编辑过许多书,经手出版过许多书,可是没有一本获奖作品。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韬奋奖,……奖,……奖,哪一个奖项都没有!不但没有获奖的书,连有向评委送礼的资格的书都没有。你要去送禮,总得那书距离获奖标准不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日正式建交,两国人员的来往日益增加。在前往日本的人员中,有一批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曾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其中大多来自我国东北,但不曾想到,在非抗日前线的沿海东南福州,竟然也留有一名日本孤儿,而且还因此使我意外地成了一名日本侨眷。其经过说起来颇有点戏剧性。  1983年春,正是我创办的《译林》外国文学期刊十分红火的时期。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信,
期刊
在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中,人们不会忘记他;在安徽省地质行业中,人们都知道他。他,就是严坤元,一位以严于律己、工作严谨著称的总工程师。从1958年起,我就在严总的手下做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后来的10多年中,我与他在工作上的接触较多,对他的严于律己、专业精湛、谦虚朴实的风范深感敬佩。  为白云鄂博铁矿勘探立下战功  严坤元出身于农民家庭,1934年自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了。
期刊
1997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的清代陈鸣远紫砂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年后,在上海博物馆再次相见,并陪同他仔细参观了增加不少内容的对等展览。  饶公是我仰慕的大师,但知道饶宗颐这个名字并不早。1989年7月,为出版胡惠春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陶瓷图录,我去香港的出版公司工作几天,顺便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参观并看望久病初愈的林业强副馆长,在他书桌上放有饶公的著作,我才知道饶
期刊
汪道涵同志是一位经国济世、业绩彪炳的政治家,是一位学养深厚、儒雅谦和的文化人。1993年4月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是汪老运用中华文化展示巨大亲和力的典范。这是一次破解40多年坚冰的会谈。当时汪老和辜老各自从一个边门同时走进会议室,走到长条会议桌两边,彼此相视而笑,同时举起右手紧紧地相握。于是出席会议采访的两百多位采访记者同声高喊:“再一次握手!”汪老环视一下记者们,微笑地向大家致意。这时真是
期刊
重视调查研究,关注民生  我先从彭在经济方面的事提纲挈领列举几件,《彭德怀传》上有一节“大将理财”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说“大将理财”一节未辑入的事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件事:  一、抗战期间彭德怀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受朱德之托掌管八路军的供给和根据地的财经工作。  1940年上半年,彭德怀亲自主持“实行累进税制”的调查研究和试点。是年9月25日彭在北方局黎城会议上作报告后,即把“实行累进税制”发给各地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