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出了两大飞跃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智慧结晶,也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纯正中国营养所得到的收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时代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
19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以及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改变了中国工人的面貌并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延伸,又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且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的成功不是离开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特点来抽象空洞地理解运用,而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灿烂的人类文明的相融相通,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和本土化。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同步、与人民共命运,焕发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探索和考察顺应历史轨迹得出,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回顾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党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初步结合,这些前期准备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毛泽东思考中国今后将走向何方,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在此期间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之一。第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阶段,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理论研究工作,总结中国革命的规律和斗争经验。毛泽东思想得到总结和完善且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四,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也再次得到发展和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随着时代和中国实际的变化得到了更新。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过程。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将我们的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历史和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得到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新实践。在该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并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出了独特的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注入新的血液。2016年中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交相呼应它对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有重要指导意义。无论整个体系诸如怎样的新血液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既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向世界舞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对待两大理论关系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对于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表述,即二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在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者不同意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划分。而笔者认为两大理论成果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立足于中国具体实践,突出“中国特色”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解决不同时期的矛盾和问题。二者的不同是由于客观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上存在差异。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带领中国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要准确地理清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需要客观理性地运用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要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不脱离中国实际。 (一)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示和引导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界定中没有包含毛泽东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毛泽东思想为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石和政治准备,在当今仍然具有指导和启示意义。
毛泽东思想顺应时代和历史的要求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折射出的远见和规划在当今新的发展理念之下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总结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和提升。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力求用不同于俄国的新路径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他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实际就是要实现创新打破束缚、进行独立的探索。创新精神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多篇文章种都提到要搞好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各类关系。“绿色”发展理念针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而提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毛泽东思想中有关思考。1932年毛泽东签署了中共关于植树造林的第一个正式文件《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颁布这份决议是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生态可见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绿色”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中是题中应有之意。在当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全球联系越加紧密的事实面前“开放”的发展理念需要得到重视。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整体的研究会发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并不反对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利于我国发展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能共享到我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说明了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自己创造的各种福利,毛泽东思想中建立共享的社会基本制度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能将其割裂看待导致相互对立。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否定毛泽东思想所给予的指示和引导作用,更不能以毛泽东思想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所奠定的基础,而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上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命题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则是站在实事求的角度,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还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形成独具一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汲取和创新发展不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所以用继承和发展这两个词汇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更加贴切。正如薄一波同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所表达的是“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不是说毛泽东思想都归功于毛泽东一人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这些探索为成功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经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在经济、政治、军事及外交上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探,尽管最终由于种种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但已经开始书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章。“成于邓”也并不是像简单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功于邓小平一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具体化,推进实施进程。”[2]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奋斗目标凝聚为“中国梦”,激励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飞跃性的理论成果,二者各自既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位,又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研究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如何科学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应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上,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二者的关系,不能将二者生硬的割裂开来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阶段正是夺取全面小康胜利的关键时期,理论作为方向指导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准确定位二者的关系对我国在“中国梦”的引导下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有重大的理论引导和实际意义,避免出现“抑此扬彼”的现象。认清二者的关系利于引导中国人民客观看待我国历史和我国党史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下谱写出新的篇章。
注释:
[1]杜艳艳: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第11页。
[2]周丰生,崔晓麟: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百色学院学报,2015(1),第93页。
参考文献:
[1]杜艳艳.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综述[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周丰生,崔晓麟.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J].白色学院学报,2015(1).
[4]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J].理论导报,2015(11).
[5]孙敏.毛泽东思想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
19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以及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改变了中国工人的面貌并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延伸,又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且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的成功不是离开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特点来抽象空洞地理解运用,而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灿烂的人类文明的相融相通,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和本土化。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同步、与人民共命运,焕发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探索和考察顺应历史轨迹得出,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回顾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党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初步结合,这些前期准备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毛泽东思考中国今后将走向何方,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在此期间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之一。第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阶段,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理论研究工作,总结中国革命的规律和斗争经验。毛泽东思想得到总结和完善且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四,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也再次得到发展和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随着时代和中国实际的变化得到了更新。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过程。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将我们的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历史和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得到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新实践。在该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并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出了独特的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注入新的血液。2016年中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交相呼应它对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有重要指导意义。无论整个体系诸如怎样的新血液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既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向世界舞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对待两大理论关系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对于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表述,即二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在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者不同意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划分。而笔者认为两大理论成果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立足于中国具体实践,突出“中国特色”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解决不同时期的矛盾和问题。二者的不同是由于客观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上存在差异。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带领中国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要准确地理清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需要客观理性地运用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要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不脱离中国实际。 (一)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示和引导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界定中没有包含毛泽东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毛泽东思想为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石和政治准备,在当今仍然具有指导和启示意义。
毛泽东思想顺应时代和历史的要求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折射出的远见和规划在当今新的发展理念之下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总结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和提升。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力求用不同于俄国的新路径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他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实际就是要实现创新打破束缚、进行独立的探索。创新精神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多篇文章种都提到要搞好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各类关系。“绿色”发展理念针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而提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毛泽东思想中有关思考。1932年毛泽东签署了中共关于植树造林的第一个正式文件《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颁布这份决议是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生态可见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绿色”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中是题中应有之意。在当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全球联系越加紧密的事实面前“开放”的发展理念需要得到重视。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整体的研究会发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并不反对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利于我国发展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能共享到我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说明了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自己创造的各种福利,毛泽东思想中建立共享的社会基本制度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能将其割裂看待导致相互对立。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否定毛泽东思想所给予的指示和引导作用,更不能以毛泽东思想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所奠定的基础,而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上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命题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则是站在实事求的角度,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还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形成独具一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汲取和创新发展不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所以用继承和发展这两个词汇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更加贴切。正如薄一波同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所表达的是“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不是说毛泽东思想都归功于毛泽东一人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这些探索为成功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经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在经济、政治、军事及外交上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探,尽管最终由于种种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但已经开始书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章。“成于邓”也并不是像简单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功于邓小平一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具体化,推进实施进程。”[2]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奋斗目标凝聚为“中国梦”,激励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飞跃性的理论成果,二者各自既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位,又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研究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如何科学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应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上,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二者的关系,不能将二者生硬的割裂开来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阶段正是夺取全面小康胜利的关键时期,理论作为方向指导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准确定位二者的关系对我国在“中国梦”的引导下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有重大的理论引导和实际意义,避免出现“抑此扬彼”的现象。认清二者的关系利于引导中国人民客观看待我国历史和我国党史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下谱写出新的篇章。
注释:
[1]杜艳艳: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第11页。
[2]周丰生,崔晓麟: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百色学院学报,2015(1),第93页。
参考文献:
[1]杜艳艳.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综述[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周丰生,崔晓麟.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J].白色学院学报,2015(1).
[4]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J].理论导报,2015(11).
[5]孙敏.毛泽东思想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