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较,无论从年龄特点还是心理发展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初中阶段各学科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比小学阶段却又明显增强,往往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的不适应,尤其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学习而言,这种表现更加突出。他们常常因为文言文的文意及对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而表现出相当强的畏难情绪,如果此时不能帮助学生摆脱文言文学习的困境,就很难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找到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为学生进入初中初期的文言文学习打开一扇宽敞的大门。
一、让学生在享受中朗读课文
关于朗读,一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宝”之一,其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也得到许多名家的认可和推荐,我国的著名的教育家、闽学派代表朱熹在就特别提倡文章要熟读精思,而且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其实,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许多文言文中,它们都是适合学生朗朗上口的,如《童趣》,句子短小,节奏感强,内容有故事性,容易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因而也容易激起学生阅读欲望。当然,读书不仅方法多样,如齐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轮流读,指读,听读,范读,互相听读等,形式也可以不限,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动作读,课间在教室来回走动着读,到学校的操场上旁若无人的读,只要是发出声音的朗读,都值得提倡。要让学生享受朗读,无拘无束的读文言文,像疯狂英语那样去朗读文言文,哪怕一开始是读错的也不要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学生刚学习一篇文言文就会背诵,而是先要求他们在熟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才能不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等熟读了文章,背诵也就是不费周折的事情了。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首先,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灌输教学比较节省精力,但长期性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不停地翻译与讲解,学生专心致志忙于记录,学习沉闷乏味。曾经看过魏书生先生讲授《春酒》一课,我们所看到的是,整节课都是在问题提出与解决中进行,问题由学生提出,也有学生先解决,只有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给予提示。看起来教学很简单,但学生的学习自信不断地得到增强。
其次,教师要多以活动代替作业。学习效果离不开作业的检验与巩固,这里所说的代替作业并非不要作业,而是指不要提供如反复抄写等重复而机械的无效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收效甚微。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改变作业的形式和把握作业的内容,提高作业的效率。例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此点等工具搜集关于狼的一些俗语或成语,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复习阶段,通过比赛整理文言文的加点词,看谁整理的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把学生整理的讲义稍作修改,复印给全班同学作为复习资料,这样的讲义比老师整理的更有亲切感,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过程给学生也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在古今思想中沟通情感
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人的生活与情感,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变化,学生往往不大容易理解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和想表达的情感。很多教师特别注重加点字和句意的翻译疏通,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让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许多文言词汇和句子,学生也就迷失在练不完的加点字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当中,缺少对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文言文日久生厌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要想学生真正了解文言文的真实面目,体验古人的生活情感,必须关注以下两点方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渗入自己的感性认识,大胆理解文章的内容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对叙事性的文言文,要给学生时间去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不要苛求学生把每个细节都讲到,每个字的理解都正确,只要能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说明他已经能够自己理解了一部分,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其次,引导学生多了解作者,搜集有关作者的一些轶事,名言等。对一些重要的作者(比如苏轼)可以读一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情感故事,了解作者的个性气质,容易这样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再次,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以提示与点拨。由于学生的阅历受制于现实,加上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很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困难,教师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点拨非常重要。比如古诗中关于离别的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感情非常含蓄,只有抓住意象分析学生才能理解。有些文言文,学生即使把字面意思全部弄懂了也未必能说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文章,学生对“闲人”的理解往往都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如果有些含义学生真的因为囿于缺乏生活体验而说不出来,教师不妨直接告诉学生吧。
总之,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趣事的时候,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的热情才能高漲。在这样的前提下,文言文的课堂才会活跃起来,师生的互动才会积极有效。当学生能够自信,自觉,自主的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
一、让学生在享受中朗读课文
关于朗读,一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宝”之一,其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也得到许多名家的认可和推荐,我国的著名的教育家、闽学派代表朱熹在就特别提倡文章要熟读精思,而且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其实,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许多文言文中,它们都是适合学生朗朗上口的,如《童趣》,句子短小,节奏感强,内容有故事性,容易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因而也容易激起学生阅读欲望。当然,读书不仅方法多样,如齐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轮流读,指读,听读,范读,互相听读等,形式也可以不限,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动作读,课间在教室来回走动着读,到学校的操场上旁若无人的读,只要是发出声音的朗读,都值得提倡。要让学生享受朗读,无拘无束的读文言文,像疯狂英语那样去朗读文言文,哪怕一开始是读错的也不要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要求学生刚学习一篇文言文就会背诵,而是先要求他们在熟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才能不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等熟读了文章,背诵也就是不费周折的事情了。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首先,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灌输教学比较节省精力,但长期性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不停地翻译与讲解,学生专心致志忙于记录,学习沉闷乏味。曾经看过魏书生先生讲授《春酒》一课,我们所看到的是,整节课都是在问题提出与解决中进行,问题由学生提出,也有学生先解决,只有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给予提示。看起来教学很简单,但学生的学习自信不断地得到增强。
其次,教师要多以活动代替作业。学习效果离不开作业的检验与巩固,这里所说的代替作业并非不要作业,而是指不要提供如反复抄写等重复而机械的无效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收效甚微。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改变作业的形式和把握作业的内容,提高作业的效率。例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此点等工具搜集关于狼的一些俗语或成语,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复习阶段,通过比赛整理文言文的加点词,看谁整理的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把学生整理的讲义稍作修改,复印给全班同学作为复习资料,这样的讲义比老师整理的更有亲切感,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过程给学生也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在古今思想中沟通情感
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人的生活与情感,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变化,学生往往不大容易理解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和想表达的情感。很多教师特别注重加点字和句意的翻译疏通,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让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许多文言词汇和句子,学生也就迷失在练不完的加点字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当中,缺少对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文言文日久生厌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要想学生真正了解文言文的真实面目,体验古人的生活情感,必须关注以下两点方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渗入自己的感性认识,大胆理解文章的内容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对叙事性的文言文,要给学生时间去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不要苛求学生把每个细节都讲到,每个字的理解都正确,只要能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说明他已经能够自己理解了一部分,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其次,引导学生多了解作者,搜集有关作者的一些轶事,名言等。对一些重要的作者(比如苏轼)可以读一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情感故事,了解作者的个性气质,容易这样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再次,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以提示与点拨。由于学生的阅历受制于现实,加上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很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困难,教师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点拨非常重要。比如古诗中关于离别的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感情非常含蓄,只有抓住意象分析学生才能理解。有些文言文,学生即使把字面意思全部弄懂了也未必能说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文章,学生对“闲人”的理解往往都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如果有些含义学生真的因为囿于缺乏生活体验而说不出来,教师不妨直接告诉学生吧。
总之,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趣事的时候,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的热情才能高漲。在这样的前提下,文言文的课堂才会活跃起来,师生的互动才会积极有效。当学生能够自信,自觉,自主的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