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道德取向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讲台,受到学生的爱戴,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所以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提倡两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树立一种观念:爱生观念。其中,奉献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是师德的体现,而爱生是师德的必然要求。笔者就两种精神和一种观念,谈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一、奉献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师德建设必须以提倡奉献精神为核心。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可见一斑。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因为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因为我国教师群体历来就把无私奉献作为主流思想,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陶行知先生的“带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教师众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处于关键的支配地位。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各种诱惑,甘守清贫,淡泊名利,牢固树立终生从教的专业思想;才会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不论多么艰辛,都会执著地去做的敬业精神;才会不断学习和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求奉献,不问索取,就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青睐相加,让贫困学生处于被爱遗忘的角落;就不会被优分率、升学率支配,眼睛盯着成绩好的同学,像春天般的温暖,瞪着成绩不好的同学,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就会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中有所收获。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不求名,不为利,就不会被眼前的考核名次所困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会要求学生只看与考试有关的书,不看与考试无关的书;就不会引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不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心理不健全的畸形发展,才有利于推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同事间的无私协作精神,才能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有利于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所以师德建设必须以奉献精神为核心。
二、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担此重任,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
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上。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高薪阶层相比,差距还很大。而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不会坚守这个清贫的岗位的,即使从事这个职业,也是热衷于追求名利,不会致力于把工作做好。所以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热爱教师工作,愿意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这个神圣的职业。
其次,敬业精神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上。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因而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学习进修,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绝对不能有做了教师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放弃学习的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数年不变,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观点、方法照搬给学生,只能让学生落后于时代,只能让学生感到理论的灰色、乏味、不可亲、不可近、不可接受、不能解决理论和现实的矛盾。
敬业精神还表现在工作的忘我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行动,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改进思维方法;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的,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独生子女,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对学生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细心、耐心,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诉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这些都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忘我的工作热情是不愿意也做不好这件事的。
三、教师的工作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培养,同时也有矫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与人为善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理智、有感情的人,他们会思考,会判断,谁对他们好,他们会体验到,并有所回报。他们的回报是直接的、明显的,就是上课时专心听讲,热情,活跃,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长期下去,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反之,他们表现出的是冷漠,上课时,被动式地听,任务式地记,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长期下去,成绩会停滞甚至倒退。所以要完成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就必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功利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爱,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欣赏。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美妙的画,都是一首动人的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爱、去欣赏吗?
爱护学生,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善待犯错误的同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我们还未长大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予的应该是热情的帮助,耐心的说服,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不应该是横眉冷对,更不应该是粗暴的体罚,否则,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分清类型,具体操作,对于源自天真的美丽的错误,完全可以用美丽的方式去解决;对于源于认识偏颇的错误,则要讲清问题,提高认识。但是爱不等于姑息纵容,对于产生后果的错误,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外,教师还必须给以相应的纪律处罚,否则便难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这种处分,出发点依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注意的是,纪律的处罚不能代替说服、教育。
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任务是艰巨的。社会在赋予教师神圣光辉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该修身养德,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发扬孺子牛精神,不辜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伟大的称号。
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提倡两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树立一种观念:爱生观念。其中,奉献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是师德的体现,而爱生是师德的必然要求。笔者就两种精神和一种观念,谈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一、奉献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师德建设必须以提倡奉献精神为核心。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可见一斑。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因为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因为我国教师群体历来就把无私奉献作为主流思想,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陶行知先生的“带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教师众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处于关键的支配地位。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各种诱惑,甘守清贫,淡泊名利,牢固树立终生从教的专业思想;才会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不论多么艰辛,都会执著地去做的敬业精神;才会不断学习和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求奉献,不问索取,就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青睐相加,让贫困学生处于被爱遗忘的角落;就不会被优分率、升学率支配,眼睛盯着成绩好的同学,像春天般的温暖,瞪着成绩不好的同学,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就会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中有所收获。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不求名,不为利,就不会被眼前的考核名次所困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会要求学生只看与考试有关的书,不看与考试无关的书;就不会引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不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心理不健全的畸形发展,才有利于推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同事间的无私协作精神,才能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有利于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所以师德建设必须以奉献精神为核心。
二、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担此重任,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
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上。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高薪阶层相比,差距还很大。而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不会坚守这个清贫的岗位的,即使从事这个职业,也是热衷于追求名利,不会致力于把工作做好。所以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热爱教师工作,愿意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这个神圣的职业。
其次,敬业精神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上。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因而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学习进修,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绝对不能有做了教师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放弃学习的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数年不变,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观点、方法照搬给学生,只能让学生落后于时代,只能让学生感到理论的灰色、乏味、不可亲、不可近、不可接受、不能解决理论和现实的矛盾。
敬业精神还表现在工作的忘我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行动,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改进思维方法;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的,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独生子女,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对学生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细心、耐心,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诉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这些都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忘我的工作热情是不愿意也做不好这件事的。
三、教师的工作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培养,同时也有矫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与人为善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理智、有感情的人,他们会思考,会判断,谁对他们好,他们会体验到,并有所回报。他们的回报是直接的、明显的,就是上课时专心听讲,热情,活跃,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长期下去,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反之,他们表现出的是冷漠,上课时,被动式地听,任务式地记,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长期下去,成绩会停滞甚至倒退。所以要完成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就必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功利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爱,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欣赏。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美妙的画,都是一首动人的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爱、去欣赏吗?
爱护学生,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善待犯错误的同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我们还未长大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予的应该是热情的帮助,耐心的说服,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不应该是横眉冷对,更不应该是粗暴的体罚,否则,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分清类型,具体操作,对于源自天真的美丽的错误,完全可以用美丽的方式去解决;对于源于认识偏颇的错误,则要讲清问题,提高认识。但是爱不等于姑息纵容,对于产生后果的错误,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外,教师还必须给以相应的纪律处罚,否则便难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这种处分,出发点依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注意的是,纪律的处罚不能代替说服、教育。
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任务是艰巨的。社会在赋予教师神圣光辉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该修身养德,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发扬孺子牛精神,不辜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伟大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