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是每位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和神秘感,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变换一单元中的平移现象时,教师首先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这四种物体的运动学生在生活中都比较常见,通过动态演示,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比较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而在深化学生对平移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平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及其归宿,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情趣得以激发。例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要求学生测量教室里一些物体的面积,如黑板、门窗、桌面、教科书等等,学生积极性很高,真正体会了学习的乐趣。而课后,则鼓励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回到家里测量并计算出客厅、餐厅或卧室的面积,看大约需要铺多少砖等等,即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实物(挂图)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等等,结合自己的校园、家庭、社会周边生活环境等,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用比例解决问题”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悟出了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总之,数学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更加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大雁镇第一小学)
编辑 薛直艳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和神秘感,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变换一单元中的平移现象时,教师首先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这四种物体的运动学生在生活中都比较常见,通过动态演示,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比较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而在深化学生对平移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平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及其归宿,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情趣得以激发。例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要求学生测量教室里一些物体的面积,如黑板、门窗、桌面、教科书等等,学生积极性很高,真正体会了学习的乐趣。而课后,则鼓励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回到家里测量并计算出客厅、餐厅或卧室的面积,看大约需要铺多少砖等等,即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实物(挂图)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等等,结合自己的校园、家庭、社会周边生活环境等,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用比例解决问题”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悟出了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总之,数学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更加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大雁镇第一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