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认识活动中,思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发展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育人和谐环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时,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有问题引入:"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评出最优方案,这样互相启示,相得益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示范指导,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先出示这样一列数:30、51、33、24、45、36、27、18、63。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断定这9个数都能被3整除。由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由此学生很快回答:个位上是0、1、3、4、6的数都能被3整除。就在这时,我又出示第二列数:50、31、22、43、14.83,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怀疑自己前面所发现的结论不妥,但一时又想不出正确的答案。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我说:“原有的方法看来不能解决问题了,我们应当另辟解决的途径”。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然后小结:各位数字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才能被3整除。如:15、18、123、234等。
五、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引導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六、注重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处于一个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用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营造育人和谐环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时,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有问题引入:"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评出最优方案,这样互相启示,相得益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示范指导,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先出示这样一列数:30、51、33、24、45、36、27、18、63。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断定这9个数都能被3整除。由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由此学生很快回答:个位上是0、1、3、4、6的数都能被3整除。就在这时,我又出示第二列数:50、31、22、43、14.83,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怀疑自己前面所发现的结论不妥,但一时又想不出正确的答案。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我说:“原有的方法看来不能解决问题了,我们应当另辟解决的途径”。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然后小结:各位数字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才能被3整除。如:15、18、123、234等。
五、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引導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六、注重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处于一个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用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