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和计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属于其中基础内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重要教学目标。由于计算在的算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不少小学生难以准确掌握相应知识点,使得不少小学生对算理教学存在畏难心理。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提升算理教学质量,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算理教学;应用
前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具体算法,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算理知识。在数学计算中,算理作为引导学生解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关系到计算是否准确有效,属于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难点,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任务能否实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相对僵化,不少学生未能准确把握算理的本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为增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明确算理的内容,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一、科学利用实践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算理属于数学基础知识,涵盖了数学概念、性质等多方面内容,属于计算的理论支撑。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时,实践操作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基于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将抽象算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改变学生对算理的畏惧心理,增进学生对算理的把握,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和之前学习的整数和小数加减法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运用中的机会相较于整数和小数相对较少,故而在实际学习中相对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少学生在计算这类数学题时,往往直接将分母和分母相加,分子和分子相加。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则,需要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算法为前提,并通过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卡片,以涂色、折叠等多种方式创造分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分数的内涵及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学生完成前一步后,让学生将自己创造出的两个分数进行加减运算,例如1/2和1/4相加减,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区别,认识到分数单位不同产生的影响,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第一步需要将分数单位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算,而不是将分母和分母、分子和分子相加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能给有效增进学生对算理的认知,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效利用图形语言,增进学生对算理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图形语言科学运用其中,利用图片语言辅助学生理解相应内容,能够将抽象知识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符合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还能够利用图形语言,加深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印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維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科学利用图形语言讲解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图形,理解算理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算式时,利用图形语言进行辅助讲解通过。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算式对图形语言进行解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形后,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算理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利用算式和图形,有效拓展讲解算理的途径及方式,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及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增进学生对算理意义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合理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可以发现数学,数学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练习,为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选择和小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和熟悉的生活例子或场景,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构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熟悉感,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联想其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增进对算理的认知。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经常出现在购物等场景。为增进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学习熟悉的场景,例如到超市购物,让学生在观察商品价格后自主购物,再让学生计算出自己选购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钱。为了予以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教师可以再构建相应情景后,让学生自主设问并解答,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分析在结算时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增进学生对混合运算规律的理解。例如,小红到超市称了五斤苹果,一斤苹果3元,还买了一盒巧克力,巧克力一盒30元,小红需要先计算出苹果的总价,再一起付钱。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能够对理解算理进行启发。为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利用此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难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印象,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可知算法和算理属于其中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掌握算理,能够让学生在解析问题时更具方向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算理和计算予以高度关注,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联,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提升运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旋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结构分析与教学措施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25):13-14.
[2]钱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40-141.
[3]郭爱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体会[J].数学教学通讯,2017(19):62+66.
[4]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37-42.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下江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算理教学;应用
前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具体算法,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算理知识。在数学计算中,算理作为引导学生解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关系到计算是否准确有效,属于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难点,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任务能否实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相对僵化,不少学生未能准确把握算理的本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为增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明确算理的内容,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一、科学利用实践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算理属于数学基础知识,涵盖了数学概念、性质等多方面内容,属于计算的理论支撑。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时,实践操作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基于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将抽象算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改变学生对算理的畏惧心理,增进学生对算理的把握,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和之前学习的整数和小数加减法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运用中的机会相较于整数和小数相对较少,故而在实际学习中相对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少学生在计算这类数学题时,往往直接将分母和分母相加,分子和分子相加。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则,需要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算法为前提,并通过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卡片,以涂色、折叠等多种方式创造分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分数的内涵及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学生完成前一步后,让学生将自己创造出的两个分数进行加减运算,例如1/2和1/4相加减,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区别,认识到分数单位不同产生的影响,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第一步需要将分数单位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算,而不是将分母和分母、分子和分子相加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能给有效增进学生对算理的认知,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效利用图形语言,增进学生对算理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图形语言科学运用其中,利用图片语言辅助学生理解相应内容,能够将抽象知识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符合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还能够利用图形语言,加深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印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維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科学利用图形语言讲解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图形,理解算理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算式时,利用图形语言进行辅助讲解通过。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算式对图形语言进行解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形后,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算理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利用算式和图形,有效拓展讲解算理的途径及方式,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及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增进学生对算理意义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合理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可以发现数学,数学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练习,为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选择和小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和熟悉的生活例子或场景,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构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熟悉感,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联想其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增进对算理的认知。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经常出现在购物等场景。为增进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学习熟悉的场景,例如到超市购物,让学生在观察商品价格后自主购物,再让学生计算出自己选购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钱。为了予以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教师可以再构建相应情景后,让学生自主设问并解答,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分析在结算时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增进学生对混合运算规律的理解。例如,小红到超市称了五斤苹果,一斤苹果3元,还买了一盒巧克力,巧克力一盒30元,小红需要先计算出苹果的总价,再一起付钱。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能够对理解算理进行启发。为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利用此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难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印象,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可知算法和算理属于其中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掌握算理,能够让学生在解析问题时更具方向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算理和计算予以高度关注,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联,增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提升运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旋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结构分析与教学措施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25):13-14.
[2]钱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40-141.
[3]郭爱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体会[J].数学教学通讯,2017(19):62+66.
[4]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37-42.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下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