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和学是一个整体,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目的,是教的核心。因此,“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的核心词是学生和学习。
一、小学科学需要“以学定教”
首先,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受家庭的熏陶,具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较为宽泛的课外知识,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窄,从不主动学习,思维也是极其懒散。如果教师不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时间里,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那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不但“吃不饱”而且极有可能产生厌倦,而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同步接受相同的知识,其痛苦也显而易见。
其次,小学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用语,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对科学有着一定的热情、兴趣,具有观察事物、发现、提出问题以及“搞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对科学知识的广泛了解及理解应用的能力。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时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二、“以学定教”的过程
(一)先研学。“研学”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科学教师要把研究学生当做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去观察和了解学生,以获得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更真实的学生呢?
1.营造民主氛围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没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允许学生就一个问题产生多种答案。教师不要轻易地说“你对的”或者“你错了”,而应该多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认为”“如果是这样,那结果怎样”等等,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状况,最大限度地呈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达到了这一要求,教师才可以接着研究学生的学习。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中的“测量呼吸”时,其实学生们所测得的数据相差甚大,但在学生汇报前这位教师就首先给定了一个权威的数据“正常人的呼吸一般都在每分钟30和40次之间”,这时学生的答案就全指向了30和40的区间,没有一个敢逾越的。那么,这位教师的课堂效益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来看,就趋于负值。反之,如果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所测量的数据,并讲述是怎么测得的,那学生会自觉地对“呼吸”这个概念、测量的方法和技能进行修正,科学素养无形中也就得以培养。
2.运用多种策略是关键。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等,并且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具有隐藏性、差异性,因此教师只能运用多种策略来观察、了解学生。
首先,可以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和访谈来了解。比如,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先对多位学生进行访谈,就可知道学生对这一概念存在哪些误解,然后再追问学生:“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你的想法吗?”从而知道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操作的技能。
其次,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学生。比如,在教学《蚂蚁》时,可以让学生画画自己心中的蚂蚁是怎么样的,然后组织观察。这样,教师在教学蚂蚁身体结构时,对学生的前基础就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顺利展开教学。
再次,可以提出有依据的预测来了解学生。预测就是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事实和经验材料对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规律进行大胆推想或假设。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地设置预测的问题,注重引导,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前基础。
当然,还可以采用设置一定的情境等方法来观察了解学生。比如,《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一课的教学,可设计两个厂家同时来出售不同包装的月饼,请学生选择购买,并阐述购买的理由。这样,我们就对学生关于的材料回收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3.随时随地是根本。要真正地了解学生,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不管是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和家庭情况等等,脑子里始终装着学生,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
(二)后定教。“定教”是指根据一定的已知条件来确定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已知条件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
1.以学生的需要定教学内容。科学教学不是闹着玩的,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得对某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该概念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是过于简单直白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删减。比如,《时间在流逝》一课中的认识钟表的活动,二年级的数学课中已学过,并且平时大家都在使用,如果再深入探究,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且还会影响其他活动的探究时间,教学时一句带过即可。而一些较难理解的且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从中架设铺垫,增加学习活动。如《时间在流逝》中的“我们可以借助于有规律运动的物体帮我们计量时间”这个概念,就需要教师架设铺垫,增加活动,并且可以进行多次活动。如用“拍手、点头或写字等活动来估计一分钟”,若只活动一次,学生的误差会非常大,而探讨原因后,再尝试一次活动,准确率就会高很多。从反复的活动中,学生自然就能总结出匀速的、有规律的运动的物体对计量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开始,在处理教材中诸多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时,要善于取舍,敢于重新设计。
2.以学生的需要定教学方式。在教学时,教师切不可唱“独角戏”“满堂灌”,也不可以不顾学情,照搬精品教案,一定要紧跟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帮扶。该开放的就开放,该演示的就演示,该讲解的讲解。如“造小车”“做保温杯”等活动,教师不放开,学生就没有兴趣,也激不起学生的创造力。如诸多仪器的使用(天平的称量、温度计、显微镜的使用)和一些实验的操作技能(过滤、溶解等)就需要教师作规范的演示,若光讲解不演示,学生往往无法学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把握好分寸,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一统到底,要做到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3.以学生需要定侧重环节。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参与探究时,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因此,我们常把科学探究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个基本环节。但在一节课中,如果按部就班地每一个环节都平均使力,那肯定是每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该展开的展不开,该深入的没法深入,热热闹闹之后毫无收获,更不要说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培养科学素养了。所以,教师在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使探究环节有所侧重。学生缺少制订计划的能力,就适当地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学生缺少思考总结能力,也可以适当地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科学方法的,就把获取事实与证据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总之,一节探究课,它的探究环节肯定要按需要有所侧重。
三、“以学定教”的建议
“以学定教”要把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来看待,学习并不是学生需求的全部,学习也不是做人的目的。对个人来说,我认为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运用知识和信息来增进自身的健康、财富和幸福的过程。因此,每个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学科中思考,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同时,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好的学习并非都是教师能够完全设计的,所以教师要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执行自己所承担的学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责编 刘宇帆)
一、小学科学需要“以学定教”
首先,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受家庭的熏陶,具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较为宽泛的课外知识,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窄,从不主动学习,思维也是极其懒散。如果教师不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时间里,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那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不但“吃不饱”而且极有可能产生厌倦,而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同步接受相同的知识,其痛苦也显而易见。
其次,小学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用语,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对科学有着一定的热情、兴趣,具有观察事物、发现、提出问题以及“搞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对科学知识的广泛了解及理解应用的能力。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时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二、“以学定教”的过程
(一)先研学。“研学”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科学教师要把研究学生当做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去观察和了解学生,以获得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更真实的学生呢?
1.营造民主氛围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没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允许学生就一个问题产生多种答案。教师不要轻易地说“你对的”或者“你错了”,而应该多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认为”“如果是这样,那结果怎样”等等,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状况,最大限度地呈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达到了这一要求,教师才可以接着研究学生的学习。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中的“测量呼吸”时,其实学生们所测得的数据相差甚大,但在学生汇报前这位教师就首先给定了一个权威的数据“正常人的呼吸一般都在每分钟30和40次之间”,这时学生的答案就全指向了30和40的区间,没有一个敢逾越的。那么,这位教师的课堂效益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来看,就趋于负值。反之,如果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所测量的数据,并讲述是怎么测得的,那学生会自觉地对“呼吸”这个概念、测量的方法和技能进行修正,科学素养无形中也就得以培养。
2.运用多种策略是关键。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等,并且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具有隐藏性、差异性,因此教师只能运用多种策略来观察、了解学生。
首先,可以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和访谈来了解。比如,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先对多位学生进行访谈,就可知道学生对这一概念存在哪些误解,然后再追问学生:“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你的想法吗?”从而知道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操作的技能。
其次,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学生。比如,在教学《蚂蚁》时,可以让学生画画自己心中的蚂蚁是怎么样的,然后组织观察。这样,教师在教学蚂蚁身体结构时,对学生的前基础就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顺利展开教学。
再次,可以提出有依据的预测来了解学生。预测就是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事实和经验材料对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规律进行大胆推想或假设。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地设置预测的问题,注重引导,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前基础。
当然,还可以采用设置一定的情境等方法来观察了解学生。比如,《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一课的教学,可设计两个厂家同时来出售不同包装的月饼,请学生选择购买,并阐述购买的理由。这样,我们就对学生关于的材料回收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3.随时随地是根本。要真正地了解学生,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不管是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和家庭情况等等,脑子里始终装着学生,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
(二)后定教。“定教”是指根据一定的已知条件来确定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已知条件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
1.以学生的需要定教学内容。科学教学不是闹着玩的,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得对某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该概念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是过于简单直白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删减。比如,《时间在流逝》一课中的认识钟表的活动,二年级的数学课中已学过,并且平时大家都在使用,如果再深入探究,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且还会影响其他活动的探究时间,教学时一句带过即可。而一些较难理解的且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从中架设铺垫,增加学习活动。如《时间在流逝》中的“我们可以借助于有规律运动的物体帮我们计量时间”这个概念,就需要教师架设铺垫,增加活动,并且可以进行多次活动。如用“拍手、点头或写字等活动来估计一分钟”,若只活动一次,学生的误差会非常大,而探讨原因后,再尝试一次活动,准确率就会高很多。从反复的活动中,学生自然就能总结出匀速的、有规律的运动的物体对计量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开始,在处理教材中诸多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时,要善于取舍,敢于重新设计。
2.以学生的需要定教学方式。在教学时,教师切不可唱“独角戏”“满堂灌”,也不可以不顾学情,照搬精品教案,一定要紧跟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帮扶。该开放的就开放,该演示的就演示,该讲解的讲解。如“造小车”“做保温杯”等活动,教师不放开,学生就没有兴趣,也激不起学生的创造力。如诸多仪器的使用(天平的称量、温度计、显微镜的使用)和一些实验的操作技能(过滤、溶解等)就需要教师作规范的演示,若光讲解不演示,学生往往无法学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把握好分寸,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一统到底,要做到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3.以学生需要定侧重环节。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参与探究时,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因此,我们常把科学探究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个基本环节。但在一节课中,如果按部就班地每一个环节都平均使力,那肯定是每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该展开的展不开,该深入的没法深入,热热闹闹之后毫无收获,更不要说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培养科学素养了。所以,教师在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使探究环节有所侧重。学生缺少制订计划的能力,就适当地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学生缺少思考总结能力,也可以适当地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科学方法的,就把获取事实与证据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总之,一节探究课,它的探究环节肯定要按需要有所侧重。
三、“以学定教”的建议
“以学定教”要把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来看待,学习并不是学生需求的全部,学习也不是做人的目的。对个人来说,我认为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运用知识和信息来增进自身的健康、财富和幸福的过程。因此,每个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学科中思考,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同时,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好的学习并非都是教师能够完全设计的,所以教师要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执行自己所承担的学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