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关键词】 心理素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65-02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在小学生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必要的举措。在一段时期内,只要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有很多的人说孩子本来就是健康的,还什么心理不心理教育的?其实不然,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健康就是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情况正常,没有缺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对健康的诠释则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涵义,它即包括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包括了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如果这四个方面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则会对孩子成长和生存适应形成很大障碍。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最为密切。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德育教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人,怎么可能会爱国呢。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如对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事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进行理论教育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举例来说,《狼来了》的故事是以后果来说明说谎的危害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当自己在寂寞的时候、在没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因闲不住而无事生非,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那就可以避免因说谎而产生消极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学生为包庇学生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早恋时有出现,对此不要过早下品行不端的结论,而应该对他们加强青春期教育,除了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关系同样密不可分。智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就学生个体而言,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其心理素质如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习目标的目标系统、以智力活动直接参与的操作系统以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系统的协同运行,是学习运行的基本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正是学习心理的构成。如果说目标系统的确定有鲜明的社会化要求外,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却正是个体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内因,谁也不能替代。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微乎其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的强烈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因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方面的品质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则至关重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智育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心理机能的调节与潜能的开发。
此外,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关系也很密切。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积极劳动观点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激剧变化、飞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小学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校教育工作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是学校的根本功能,正確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素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65-02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在小学生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必要的举措。在一段时期内,只要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有很多的人说孩子本来就是健康的,还什么心理不心理教育的?其实不然,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健康就是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情况正常,没有缺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对健康的诠释则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涵义,它即包括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包括了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如果这四个方面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则会对孩子成长和生存适应形成很大障碍。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最为密切。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德育教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人,怎么可能会爱国呢。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如对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事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进行理论教育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举例来说,《狼来了》的故事是以后果来说明说谎的危害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当自己在寂寞的时候、在没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因闲不住而无事生非,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那就可以避免因说谎而产生消极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学生为包庇学生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早恋时有出现,对此不要过早下品行不端的结论,而应该对他们加强青春期教育,除了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关系同样密不可分。智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就学生个体而言,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其心理素质如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习目标的目标系统、以智力活动直接参与的操作系统以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系统的协同运行,是学习运行的基本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正是学习心理的构成。如果说目标系统的确定有鲜明的社会化要求外,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却正是个体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内因,谁也不能替代。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微乎其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的强烈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因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方面的品质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则至关重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智育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心理机能的调节与潜能的开发。
此外,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关系也很密切。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积极劳动观点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激剧变化、飞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小学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校教育工作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是学校的根本功能,正確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