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列昂诺夫的森林哲学观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俄罗斯当代作家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在今日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哲学思想,表达对现在和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他把俄罗斯人民的命运与森林的命运联系在—起,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哲理的深度思考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这部长篇小说是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保护大自然的宣言书。
  关键词:《俄罗斯森林》 自然 哲理 宣言书
  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被称为19世纪俄国文学中以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为代表这一条线的继承者,至今仍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徒。他被认为是一个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称其为“心理小说家”。他的作品对当代苏联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得到高尔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高尔基称列昂诺夫是“是当代最有天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如《獾》《贼》《索契河》《斯库塔列夫斯基》《通向海洋之路》等主要描写了世态人物,把道德问题的探索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其作品的哲理性和科学性吸引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他的这种创作特点在其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普里什文的传统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列昂诺夫在继承了“普里什文传统”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相互依存的观点的同时,又加入了社会政治内容,在哲理中体现了其社会性。这部小说在提出“人与社会”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人与自然”的问题,并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首次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划时代的巨著:《俄罗斯森林》
  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正值苏联文学的“解冻”时期,它的出版立即引起苏联文界的广泛讨论,称它是“划时代的巨著”,“在当代苏联文学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部长篇小说是以俄罗斯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写成的,小说中的森林既是大自然的代表,又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是贯穿全书的最主要的主人公。森林是世界万物的源泉,是生命之源,是俄罗斯人民之根。列昂诺夫以森林象征大自然,提出要保护我们的绿色朋友——森林。他明确地呼吁重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俄罗斯森林是关系到俄罗斯民族存亡续绝的大问题,小说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了生态环境、生存的问题。列昂诺夫在回答我国学者刘宁时曾说:“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我长期思考与探索的一个主题,我越来越为俄罗斯森林的命运忧虑不安。—们到处都在滥砍滥伐。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各地森林都面临着一场浩劫。”他确信“怎样对待森林资源以至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这不仅是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开发的国民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为了子孙后代造福还是造孽,人类的文明和良知能否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自然财富都不是赋予哪一代人的,它们属于整个民族和人类的千秋万代”。在创作该长篇小说时,列昂诺夫阅读了近百年来的各种森林杂志,并研究了各种关于森林的学说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小说中,他尖锐地反对关于森林极“左”的论断:俄罗斯森林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切服务于工业现代化和“五年计划”。列昂诺夫在小说中提出了要合理地利用和爱护俄罗斯森林的命题以及年采伐量不得超过其年增长量的合理主张。
  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对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了乱砍滥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主人公维赫罗夫根据前辈及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森林合理利用的理论。主人公维赫罗夫是一位林学教授,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绿色宝库——俄罗斯森林。十月革命前,他在彼得堡林学院毕业后就到边远林区从事林学研究,并得到他的老师托利亚科的赏识,后来就把他调到了莫斯科的林学研究所提拔为一个研究室的主任。维赫罗夫毕生热爱森林,关心祖国的大自然,一贯反对滥伐森林。为了俄罗斯森林永不竭,为了祖国的未来,他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森林轮作砍伐具有进步性的原则,提出了年采伐量不得超过其年增长量的合理主张。但是,这种主张在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相背,因此,受到多方面的非议和指责,更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和詆毁,使其在事业和家庭上遭受了许多不幸。然而,维赫罗夫着眼于民族的长远利益,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与恶势力展开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斗争。
  与维赫罗夫相对立的恶势力的代表是其同学格拉齐安斯基。这个人为人阴险狠毒,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肆意摧残树林,他是破坏大自然的代表。针对维赫罗夫提出的关于树林利用的理论,他不但否定维赫罗夫的原则,而且还巧言惑众地说,俄罗斯树林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怎样采伐也不会过量,他认为维赫罗夫的主张只不过是想以限制采伐量为借口而故意阻碍苏联经济建设的发展。维赫罗夫与格拉齐安斯基表面上仅仅是关于树林利用的争论,而实际上,这种争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一个是忠实与大自然,为祖国人民而想,真正地关心国家的未来;另一个是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失去了人道主义和人性,其内心充满了敌意和仇恨;它包含了一种创造精神和颓废精神,也包含了一种历史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哲学。维赫罗夫是一个有崇高思想的人,他坚决地保护森林免于乱砍滥伐。他一直与人民在一起,能够倾听祖国建设的脚步声,深刻地研究生活,无论现实多么痛苦和残忍,也要说出其真理。他继承了自然科学的优良传统,而且,与其前辈相比更前进了一步。他的一切关于森林的理论都是出于爱国主义,出于对科学的理念,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心。维赫罗夫首先是一名坚信自己的主张而勇敢地毫不动摇地为森林而站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与敌人的斗争是艰难的、复杂的。他的行为和理论与当时“五年计划”大规模的建设浪潮和反对者手中的大棒政策相抵触,这就是为什么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冲突的原因。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理智与盲目、伦理道德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格拉齐安斯基是维赫罗夫的主要对手,他站在经济的大浪潮一边,大力赞扬和鼓吹社会主义建设,在格拉齐安斯基的“理论”的庇护下,大片大片的森林被毁掉。   二、森林:精神与道德的化身
  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继承普里什文的优秀传统,但是,列昂诺夫小说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的艺术表现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深刻的一面。普里什文通过抒情,通过直接与自然界交往,通过亲人般的态度来关注自然界的细微现象;而列昂诺夫通过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关注大自然。在《俄罗斯森林》中,森林是大自然的化身,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所有问题都集中在“森林哲学”之中。列昂诺夫的“森林哲学”集中了道德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无怪乎维赫罗夫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讲:“我们关于森林采伐的意见的讨论在转化为一场政治性的斗争。”因此,矛盾的潜在的、深层的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在列昂诺夫的小说中就是理智的较量。号召全面地、珍惜地对待祖国的森林资源包含的不是禁伐或缩小社会主义建设,而是所谓连续地森林利用,它的实质在于,为了“赔偿每一个戈比,而不负欠大自然”。目的是每年砍伐的森林数量能够及时补上,加快大自然繁殖的能力,实现在大自然中那种“公正的有计划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只有人的帮助才能实现。
  俄罗斯森林的主题在列昂诺夫的小说中有机地与社会文化、道德纯洁的主题交融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的心灵不纯洁,就无法生存。一切阻碍进一步解决森林问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妨碍人类进步的势力,掠夺性的利欲熏心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就像动物野兽一样。“动物还考虑明天,在其爪子和牙齿里还透着资本家的智慧”,而一些人,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冷酷地对待生活。从历史进步的角度上看,保护大自然的问题也就是保卫祖国,珍爱地球上的动物。维赫罗夫坚决地认为:“十月革命之战不仅仅为正义而战,而首先上为了人的纯洁而战。”森林、家乡的大自然在列昂诺夫看来,就是代代相连的象征和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关心未来成为当今的主题,但是,并不仅仅为了未来而保护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其道德意识上打下了一定的烙印。虚伪、自私、毫不理智的态度对待大自然不但侵蚀了一个人精神,而且是其利己主义的表现。一个人的幸福在于积极地参与人类的进步,这样,“森林哲学”就转化为一般哲学。列昂诺夫对森林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其对人类幸福的理解。理智与必须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来说,最捷径的路是国家工业化。因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须性从表面上来看是要求快速地开发矿藏、廉价的原料,并促使经济管理人员计算出,什么东西最近,什么东西最廉价,然而,与理性和必须性相对应的是历史的理智,这段历史只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国民经济要求考虑过去教训以及明日的要求。人类经验说明,今日的错误人们会记住的,荒芜的土地、沙漠化的田地就是一个证明。但是,“我们的民族还需永远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不断增长的对森林的需求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什么?”并不是森林的命运是这样的,人的命运也尚如此。人的精神面貌是解决人与自然相互关系问题的基础。作者认为,“塑造劳动者和森林庇护者比培育森林本身更重要”。在这场伟大的森林之战中,最重要的问题很明显是谁来继承这场战役:有多少年轻人准备为了祖国的命运,为了人类的进步、社会文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列昂诺夫认为,作家应有责任在一个事物记录下来之前猜测到,应在科学地确定下来之前提出许多问题。他认为,作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在于作家应超前性地、轮廓地预测到事情发展的方向。在小说《俄罗斯森林》中,列昂诺夫忠实于自己的创作原则,预测到了那些在后来才摆到社会面前的由于科技革命浪潮的发展所带来的尖锐问题。列昂诺夫走在时代的前面,当保护大自然的问题还不是那么尖锐,当一些懒汉庸人因为森林而轻易地获得了名声时,他提出了保护大自然的口号。
  三、森林的悲劇即人类的悲剧
  列昂诺夫在20世纪下半期坦率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至今仍是一种新的思维,具有新的深层内涵。20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开始讨论经济危机、大自然的悲剧的问题,而这种悲剧、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他认为,人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人是有头脑的、会思考的动物,人具有人性。在1949年列昂诺夫与莫斯科林学家进行了一次会谈。这次会谈并不是偶然的。列昂诺夫早已开始关注俄罗斯欧洲部分森林的凄惨状况。在194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性的文章《保护朋友》,这以前他还写了关于城市绿化方面的文章。他在植物学方面的广博的知识使他有能力为绿色朋友而进行斗争,这种斗争不是一知半解、业余爱好者的,而是认真地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斗争。当时,全苏各地都来找他咨询和请求帮助,向他诉说当地毁灭性的乱砍滥伐的情形。列昂诺夫经常阅读森林方面的杂志,经常与科学家、林业工人交谈,亲自到林中或木材采运企业中走访,因此,渐渐地他在这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的关于森林这个话题的思想也越来越充实。这个话题接近俄罗斯人的心灵,包含了俄罗斯人的许多情感。森林这个话题也就是家乡的话题,关于生命之源的话题。因此,许多文学泰斗、大诗人都倾心于这个既丰富色彩又内容充实的题目,这个题目就像地球上的绿色植物一样永恒。
  《俄罗斯森林》这篇长篇小说深刻的哲理内容、现实意义,以及许多哲理性并不在字面上,而内含在深处。列昂诺夫小说中的这种渗透性和大容量性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够正确地洞察作者的心理,抓住人物内心的秘密,分析其内心的本质。列昂诺夫认为,阅读是一门学问,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价值《俄罗斯森林》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和一个戏剧家的高超技巧。高尔基曾这样评价列昂诺夫称列昂诺夫,用语言画的画,就像画家用水彩画的风景画一样美。的确,作者达到了这一点,我们才真正地看清了这个世界。在保护大自然、保护森林方面,许多人的行为是理智,具有长期的效力。我们知道,高大的森林覆盖着大地,她是人民的象征,无穷无尽力量的象征,人民的生命之源的象征,是永不凋谢的美,还是长生不老的标志。在《俄罗斯森林》中,同森林这个题目相连的是作者的生态观,也是他的大自然哲学。作者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一分子都应了解未来一代人的需求和利益,应该懂得,人们对森林的需求就像人对家庭幸福的渴求一样。
  列昂诺夫是一位真正的苏联社会历史事件的论述者。他说:“森林是人类的绿色之友,是值得大力讴歌的。正是对俄罗斯森林的命运的思考,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这一主题的思考,促使我构思和写出了《俄名作欣赏/项目呈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母性”作为一种母亲性质,是区别于“男性”和“女性”的,是一种性别意识的“第三性”,萧红作品中的母性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母性存在巨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母性是带有光辉的,萧红作品中的母性却从另一个视角来叙述,呈现给我们残酷且陌生的母性形象,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萧红笔下的母性,对母性价值进行深刻反思。笔者对《萧红全集》的母性进行了全面的解读,通过对母性形象的深入分析,发现萧红作品中母性形象比女
摘 要:“无何有之乡” 和“广莫之野”是庄子逍遥精神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对庄子精神中的逍遥境界将通过“小大之辩”和“无用论”两方面对庄子精神中独与天地相往来、自由自在的逍遥精神(“无所待”和“无用”)进行论述,并就如何进入这一境界以及这一境界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加以阐述。  关键词: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无所待 无用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庄子提出的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的思想,体现了庄子本人的意
摘 要: 柳永《满江红》词写词人船行桐江严陵滩,见山川秀美、村落恬静、渔人欢快的生活,引起词人羁旅漂泊的厌倦而起回程、归隐山林的念头。但在词的结拍词人又产生了矛盾,究竟是归去呢还是像王粲那样建功立业。其实柳永的归隐只是旅途寂寥凄清的一念而已。柳永这首《满江红》流传甚广,后来睦洲当地人赛神时,把它当作迎神歌曲来唱,可见在民间影响之深。  关键词:柳永词 《满江红》 羁旅 建功立业 归隐田园  暮雨初
摘 要:莫言笔下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佛教的“六道轮回”理念为内在建构的基础,记述了自1950年的土地革命一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五十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主人公西门闹几世轮回成牲畜的手法,刻画了西门一家三代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所映射的中国农村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起起伏伏。  关键词:六道轮回 因果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讲述的山东西门屯自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至新千年这五十年
摘 要:《苦社会》以一群落魄知识分子的乱世求存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一个“悲惨世界”般的多线故事。作为晚清华人旅美文学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沿袭了社会小说的基本形态和题材,一方面又努力摆脱一般谴责小说的影响,追求新的视野和格局,积极地和时代思潮、重大时政事件接轨。通过对华人海外生存经验的引入和整合,完成了对晚清时期“苦难中国”图景的跨地域呈现。  关键词:美华文学 谴责小说 跨地域视野  “
摘 要: 文学史上自古便有以悲为美的创作倾向,文学作品中的悲情甚至成为评价优秀诗歌的标准之一,悲情是人类的普世情怀,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尚悲倾向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钟嵘在作品中也有大力展示悲情的重大价值,而谈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谓驳杂不一。本文围绕钟嵘的悲情观,重点阐释其产生的背景,从他对传统观念的继承、社会时代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成长环境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钟嵘 悲情观
摘 要:进入文明史后,女性悲剧是一个人类性问题。西方女性的“她者”身份从其三大文化渊源即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圣经》中一览无余。《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性形象,其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女性悲剧的具体性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由玛格丽特对爱情的执着与迪瓦尔的偏执及阿尔芒的愤怒之间的矛盾促成的。从深层意义上分析,这一悲剧是男权社会和男性文化中社会底层妓女生命走向的必然
摘要:元朝末年倭患严重。通过《杨八老越国奇逢》一文对倭寇侵边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造成元末倭患严重的原因。元末海防的松懈给倭寇侵边提供了机会,一直与中国进行的海上贸易被中断,造成了日本国内物资的匮乏,江浙一带的富庶更是给倭寇侵边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故而在元朝末年倭寇频频侵边,倭患严重威胁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和人民的安全,其所带来的危害是无穷的。  关键词:海防松懈 物品需求 富庶 倭患  倭寇是对元末至
摘 要: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哈姆雷特》与《雷雨》虽创作于不同年代,但是曹先生的《雷雨》却受到了《哈姆雷特》的陶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虽然身处两个相去甚远的社会阶层,但还是免不了落得同样的悲惨命运——死于非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能够从多重角度解释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社会处境以及命运结局。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及
摘 要: 卡夫卡曾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其《审判》 《诉讼》 《判决》 等小说蜚声中外。 《法的门前》是卡夫卡存在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文中的两个主体对象,即“乡下人”“卫士”是其象征意义的载体与出发点。从法理学等角度,以两个主体对象为切入点,探究《法的门前》的寓意所在,有利于获得对文本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 《法的门前》 寓意 表现主义  意志论的代表卢梭认为,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