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与众多参与献策的专家一起获奖能够成为热点教育新闻,不仅说明这位五年级小朋友“建设和治污良方”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专业认可,更说明了整个社会舆论对教育、特别是实践教育的关注和期待。
教育语境中有许多学科、许多教学场合都能意识和关注到“实践”,但仔细品味,似乎又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原点上厘清这些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金瑜腾实践现象”。
事实上,金瑜腾同学提出“建设和治污”的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已经真正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了世界或者在改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知识和新能力。它只是停留在“论文”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围绕“建设和治污”改造世界,它的实际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当我们的教育眼光过多关注“金瑜腾实践现象”时,是容易让实践活动陷入“假大空”境地的,因为这样对“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着更大的危害。
实践不等于再现实际,实践教育不能将“实践”与“实际”相混淆。用这样的眼光观察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当我们带领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时,并不意味着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语境中,教学实践环节既是知识的检验场,更是新知识的生成场。因此,“实践”不是简单地对“实际”的复制、粘贴、空想和规划,而是既要以“学生行动”为核心进行论证、考察、审慎思考和反复经营,更要以“改造世界”为基本特征踏实地开展促使学生行为发展的活动。
这则新闻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实践教育的期待,即希望实践教育的归宿点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有利于帮助学生直面日常生活、改造日常生活和创造日常新生活。这也说明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实践教育时要多一些生活眼光和家乡情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性的将校内劳动、日常班级活动等特殊领域生活排除在“实践”之外,在多数教师的观念里,似乎只有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实践”才是真正的实践,但因为有太多对“安全的考虑”、“交流的欠缺”、“课时的不许”等现实原因不开展实践教育,这些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袭来,让实践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生活眼光和家乡情结名存实亡。
实践不是“走向社会”的代名词,实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实践教育肩负着“促使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社会适应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技能和社会资源等现实状况开展符合学情的实践活动。符合学情的实践活动,就是既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更要带领学生珍视学生周围真实的生活世界。而对于不适合走出校门的学生完全可以开展校内、班级内的实践活动,对于适合走出校门的学生也不能以各种理由将学生拘囿于校园,这才是实践教育的真正原点。
教育语境中有许多学科、许多教学场合都能意识和关注到“实践”,但仔细品味,似乎又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原点上厘清这些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金瑜腾实践现象”。
事实上,金瑜腾同学提出“建设和治污”的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已经真正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了世界或者在改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知识和新能力。它只是停留在“论文”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围绕“建设和治污”改造世界,它的实际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当我们的教育眼光过多关注“金瑜腾实践现象”时,是容易让实践活动陷入“假大空”境地的,因为这样对“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着更大的危害。
实践不等于再现实际,实践教育不能将“实践”与“实际”相混淆。用这样的眼光观察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当我们带领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时,并不意味着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语境中,教学实践环节既是知识的检验场,更是新知识的生成场。因此,“实践”不是简单地对“实际”的复制、粘贴、空想和规划,而是既要以“学生行动”为核心进行论证、考察、审慎思考和反复经营,更要以“改造世界”为基本特征踏实地开展促使学生行为发展的活动。
这则新闻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实践教育的期待,即希望实践教育的归宿点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有利于帮助学生直面日常生活、改造日常生活和创造日常新生活。这也说明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实践教育时要多一些生活眼光和家乡情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性的将校内劳动、日常班级活动等特殊领域生活排除在“实践”之外,在多数教师的观念里,似乎只有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实践”才是真正的实践,但因为有太多对“安全的考虑”、“交流的欠缺”、“课时的不许”等现实原因不开展实践教育,这些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袭来,让实践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生活眼光和家乡情结名存实亡。
实践不是“走向社会”的代名词,实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实践教育肩负着“促使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社会适应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技能和社会资源等现实状况开展符合学情的实践活动。符合学情的实践活动,就是既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更要带领学生珍视学生周围真实的生活世界。而对于不适合走出校门的学生完全可以开展校内、班级内的实践活动,对于适合走出校门的学生也不能以各种理由将学生拘囿于校园,这才是实践教育的真正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