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 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面临着建设小康社会,农民要富裕,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农民的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是条件,思想素质是保证,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本文从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精神文明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口素质概念包含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诸方面的内容。在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农村,村容村貌要整洁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成为主要的问题。
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通过开展和谐农村的一系列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
尽管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素质方面。一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本领,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过日子。一部分农民缺乏主人翁的意识,思想品质不高,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一部分农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匮乏,还没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社会风气方面。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现象严重;铺张浪费,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存在赌博、酗酒风,认为“白天有酒喝,晚上有牌打”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是小康社会,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存在争权夺势、见利忘义的现象。 一些农村不注重环境建设,村容村貌不整洁等。
第三、群众性创建活动方面。一些农民参与性不高,荣誉感淡薄。乡村两级主动性不强,载体单一不丰富,在创建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能经常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不足,经常性的督导不够,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的力度不大,存在着搞示点、搞应付、摆形式现象。
2 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根在群众,抓在求实,贵在坚持。
2.1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领导权、基层政权的巩固。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我们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需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四有”新型农民,逐步把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命线。抓好精神文明关键就是强化领导。我们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对精神文明建设要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工作职责,谁负责、谁来做,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克服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现象。并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增强工作活力。同时,要对精神文明建设虚功实做,突出一个“实”字。在制定目标、方案、措施时,要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将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具体化,突出一个“细”字。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县、乡两级要加强部署指导力度,眼睛盯着基层,心里装着农民,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一件一件事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突出一个“抓”字,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快速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2.2 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围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点抓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一是对广大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的教育。二是广泛进行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三是大力宣传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科技卫生意识;四是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尤其对乡村两级干部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农民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乡村两级干部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实施者。当前乡村两级干部由于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发展”的思想。对于经济建设是绞尽脑汁,大赶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现“三冷三热”怪现象,“三冷三热”:中心工作忙时冷,工作轻松时热;上级不催办时冷,上级检查时热;平常工作平稳时冷,工作出现问题时热。不能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不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由于乡村两级干部认识不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部分地方没有专人抓,再加上有些村干部文化素质低,使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绑架于乡村两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意识不强,总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联系不紧,这种无关论的思想在农民中占有相当的市场,他们表现出对精神文明建设漠不关心,荣誉感淡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两大文明建设中。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办培训班等形势,大力提高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驾驭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促进农村的顺利健康发展。
2.3 选准载体,调动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
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要求,才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2.3.1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农闲季节特别是重要节日时,要组织长跑、拔河、篮球、羽毛球、书法、绘画、象棋、演讲会、灯迷晚会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同时,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芦笙、民歌、斗鸟、龙舟、舞龙等比赛,促进特色文化发展,使民间艺术星火相传。
2.3.2认真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是前提,组织参与是关键,如果不认真组织参与,每次开展活动都是那些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就会变为几人的活动,比如吹芦笙,如果不组织参与,每次都是他们获奖,其他人只是陪衬,那么这活动就会越来越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组织参与,平时还要组织锻炼。
2.3.3 针对农村存在的铺张浪费、迷信活动、农民卫生意识差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组织有关部门运用思想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各种手段,整治突出问题,打击歪风邪气。在工作中,要抓好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表扬先进、曝光落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重点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使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4 加大投入,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保证。
2.4.1 抓好文体设施建设。没有文体设施的村,是没有品位的村。动员各行政村在经济状况紧张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挤出一些钱,建设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等,让农民有去处学、有去处玩,让农民乐起来,并要利用这些阵地,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有效制止农村的“闲喝酒风”、“麻将风”等不良现象,培养农民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农民的新形象。
2.4.2 组建一批业务精、思想纯、作风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乡村两级要明确专人、专业队伍抓精神文明建设,并要提供一定的办公经费和交通工具。
总之,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制定制度、采取措施,虚功实做,真抓实干,使两大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辅相承,共同发展,才能取得两大文明双丰收的丰硕成果。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面临着建设小康社会,农民要富裕,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农民的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是条件,思想素质是保证,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本文从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精神文明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口素质概念包含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诸方面的内容。在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农村,村容村貌要整洁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成为主要的问题。
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通过开展和谐农村的一系列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
尽管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素质方面。一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本领,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过日子。一部分农民缺乏主人翁的意识,思想品质不高,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一部分农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匮乏,还没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社会风气方面。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现象严重;铺张浪费,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存在赌博、酗酒风,认为“白天有酒喝,晚上有牌打”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是小康社会,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存在争权夺势、见利忘义的现象。 一些农村不注重环境建设,村容村貌不整洁等。
第三、群众性创建活动方面。一些农民参与性不高,荣誉感淡薄。乡村两级主动性不强,载体单一不丰富,在创建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能经常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不足,经常性的督导不够,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的力度不大,存在着搞示点、搞应付、摆形式现象。
2 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根在群众,抓在求实,贵在坚持。
2.1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领导权、基层政权的巩固。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我们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需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四有”新型农民,逐步把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命线。抓好精神文明关键就是强化领导。我们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对精神文明建设要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工作职责,谁负责、谁来做,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克服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现象。并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增强工作活力。同时,要对精神文明建设虚功实做,突出一个“实”字。在制定目标、方案、措施时,要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将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具体化,突出一个“细”字。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县、乡两级要加强部署指导力度,眼睛盯着基层,心里装着农民,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一件一件事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突出一个“抓”字,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快速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2.2 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围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点抓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一是对广大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的教育。二是广泛进行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三是大力宣传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科技卫生意识;四是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尤其对乡村两级干部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农民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乡村两级干部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实施者。当前乡村两级干部由于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发展”的思想。对于经济建设是绞尽脑汁,大赶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现“三冷三热”怪现象,“三冷三热”:中心工作忙时冷,工作轻松时热;上级不催办时冷,上级检查时热;平常工作平稳时冷,工作出现问题时热。不能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不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由于乡村两级干部认识不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部分地方没有专人抓,再加上有些村干部文化素质低,使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绑架于乡村两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意识不强,总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联系不紧,这种无关论的思想在农民中占有相当的市场,他们表现出对精神文明建设漠不关心,荣誉感淡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两大文明建设中。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办培训班等形势,大力提高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驾驭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促进农村的顺利健康发展。
2.3 选准载体,调动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
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要求,才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2.3.1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农闲季节特别是重要节日时,要组织长跑、拔河、篮球、羽毛球、书法、绘画、象棋、演讲会、灯迷晚会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同时,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芦笙、民歌、斗鸟、龙舟、舞龙等比赛,促进特色文化发展,使民间艺术星火相传。
2.3.2认真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是前提,组织参与是关键,如果不认真组织参与,每次开展活动都是那些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就会变为几人的活动,比如吹芦笙,如果不组织参与,每次都是他们获奖,其他人只是陪衬,那么这活动就会越来越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组织参与,平时还要组织锻炼。
2.3.3 针对农村存在的铺张浪费、迷信活动、农民卫生意识差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组织有关部门运用思想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各种手段,整治突出问题,打击歪风邪气。在工作中,要抓好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表扬先进、曝光落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重点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使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4 加大投入,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保证。
2.4.1 抓好文体设施建设。没有文体设施的村,是没有品位的村。动员各行政村在经济状况紧张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挤出一些钱,建设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等,让农民有去处学、有去处玩,让农民乐起来,并要利用这些阵地,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有效制止农村的“闲喝酒风”、“麻将风”等不良现象,培养农民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农民的新形象。
2.4.2 组建一批业务精、思想纯、作风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乡村两级要明确专人、专业队伍抓精神文明建设,并要提供一定的办公经费和交通工具。
总之,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制定制度、采取措施,虚功实做,真抓实干,使两大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辅相承,共同发展,才能取得两大文明双丰收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