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就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笔者就结合实际从“增加兴趣、增加范围、增加活动方法”等等方面阐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范围;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 在《语文课标》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所没有的。曾有教育大师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笔者认为:
1 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始我们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拓展视野。至于学习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方能日渐长进。
2 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等同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因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积极组织同学们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3 课内外结合,学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以便习作,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大闹天宫》、《赤壁之战》再读《西游记》、《三国演义》,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4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4.1 读和说相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情感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 读和写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是泛读、精读结合,泛读求广,精读求深。泛读指广泛地读,大概地读,不求甚解,各取所需。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我们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指去粗取精地读,读透读通读烂几部基础书;也指精益求精地读,读出问题,读出灵感。精读,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同时也决定了每位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定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兴趣;范围;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 在《语文课标》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所没有的。曾有教育大师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笔者认为:
1 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始我们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拓展视野。至于学习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方能日渐长进。
2 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等同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因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积极组织同学们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3 课内外结合,学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以便习作,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大闹天宫》、《赤壁之战》再读《西游记》、《三国演义》,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4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4.1 读和说相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情感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 读和写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是泛读、精读结合,泛读求广,精读求深。泛读指广泛地读,大概地读,不求甚解,各取所需。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我们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指去粗取精地读,读透读通读烂几部基础书;也指精益求精地读,读出问题,读出灵感。精读,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同时也决定了每位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定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