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科学引领、过程关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亟待培养
1.摒弃累教,倡导乐学
现实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注重个人的课堂表现:示题后,不容学生思考,即刻解答;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一个劲地提醒学生,生怕耽搁时间、影响进度;碰到“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竹筒倒豆子似的给出思路、提供方法,迫使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非常投入、自我陶醉,学生疲于应付、懵懵懂懂.课堂上,只知道教师讲解了多少,而不知道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处于清醒状态,学生处于糊涂状态.课余,面对学生上交的过程紊乱、结果离谱的作业,教师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雷霆大发.笔者认为,这样的结局,是教师的累教导致的、学生的疲学造成的.累教而无成效,为何不设法让学生乐学呢?
2.教会方法,关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进步、培养主动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高度关注,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
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自行提问与回答,老师总结.
笔者曾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代替笔者授课.当“小老师”进行提问时,其余学生能够更大胆地回答;当“小老师”的讲解遇到麻烦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质疑、反驳.一时间,好方法似乎“从天而降”,整个课堂立刻洋溢着无拘无束的“争吵”快乐.
学生1:连接DE,由折叠问题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设AE=x,则DE=BE=4-x,因为AD=2,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算出BE=
52,要求tan∠BCE,可见还要求BC的长,由直角梯形常用辅助线想到作高,作DH⊥BC,垂足为H,设BC=y.眼看水到渠成,学生1将一步之遥的“成功”留给了学生2回答:放到Rt△DH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之.
学生3:立即高高地举起了手,展示了更方便的方法:
连接BD,由DE=BE,CD=CB,可证DB垂直平分EC,而∠ABC=90°,这样就构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这样的基本图形,易证:∠BCE=∠ABD, 所以tan∠BCE=tan∠ABD=12.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学生3简洁的思路令所有人折服.
学生4: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过C点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M,由∠A=90°,∠EDC=∠ABC=90°,这样构造了K型相似,所以tan∠BCE=tan∠DCE=
DEDC=ADMC=
24=12.学生4陈述完毕,
以上,与其说“小老师”的表现令人羡慕,不如说“小老师”自己收获了信心、提升了能力.
通过学生对这道题的解答,笔者受益匪浅:放到折叠以外的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去解题;直角梯形问题通常采用辅助线作高法;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基本图形,比如,学生3,利用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进行换角,学生4通过作垂线构造了K型相似,通过换线段,使问题更易解决.
这虽然是一道填空题,笔者课前只想到了一般方法,跟学生1讲的思路一致,学生3和学生4的思路,令我大开眼界,让我不能也不敢“小视”学生.通过学生的展示,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充分发挥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想必,全班同学自主学习的热情,一定被激发.
2.发挥制度效应
在我的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每逢表演,尽量推选“新人”.为了确保新模式的常态化,笔者与班级学习骨干共商确立了制度:每节课的尾声,对“小老师”和他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小老师”,即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具有较强板书能力的同学;评选出“优秀学员”,即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的同学;评选出“优秀小组长”,即根据各组的“后进生”是否能较好的扮演“小老师”角色而定.当场公示结果,有效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周末,汇总一周的课堂表现,将每个同学的进步情况通过家校通发送给家长,进行表扬.有了制度做保证,学生的激情就被点燃,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现在的数学课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浓烈的氛围:组长们在用心辅导自己的组员,组员之间时常激烈地探讨解题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在解题时表现得十分专注,敢于向“小老师”挑战以及勇于大显身手者,层出不穷.制度营造了氛围,制度更产生了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让学生在 “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7).
[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2265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亟待培养
1.摒弃累教,倡导乐学
现实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注重个人的课堂表现:示题后,不容学生思考,即刻解答;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一个劲地提醒学生,生怕耽搁时间、影响进度;碰到“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竹筒倒豆子似的给出思路、提供方法,迫使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非常投入、自我陶醉,学生疲于应付、懵懵懂懂.课堂上,只知道教师讲解了多少,而不知道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处于清醒状态,学生处于糊涂状态.课余,面对学生上交的过程紊乱、结果离谱的作业,教师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雷霆大发.笔者认为,这样的结局,是教师的累教导致的、学生的疲学造成的.累教而无成效,为何不设法让学生乐学呢?
2.教会方法,关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进步、培养主动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高度关注,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
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自行提问与回答,老师总结.
笔者曾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代替笔者授课.当“小老师”进行提问时,其余学生能够更大胆地回答;当“小老师”的讲解遇到麻烦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质疑、反驳.一时间,好方法似乎“从天而降”,整个课堂立刻洋溢着无拘无束的“争吵”快乐.
学生1:连接DE,由折叠问题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设AE=x,则DE=BE=4-x,因为AD=2,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算出BE=
52,要求tan∠BCE,可见还要求BC的长,由直角梯形常用辅助线想到作高,作DH⊥BC,垂足为H,设BC=y.眼看水到渠成,学生1将一步之遥的“成功”留给了学生2回答:放到Rt△DH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之.
学生3:立即高高地举起了手,展示了更方便的方法:
连接BD,由DE=BE,CD=CB,可证DB垂直平分EC,而∠ABC=90°,这样就构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这样的基本图形,易证:∠BCE=∠ABD, 所以tan∠BCE=tan∠ABD=12.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学生3简洁的思路令所有人折服.
学生4: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过C点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M,由∠A=90°,∠EDC=∠ABC=90°,这样构造了K型相似,所以tan∠BCE=tan∠DCE=
DEDC=ADMC=
24=12.学生4陈述完毕,
以上,与其说“小老师”的表现令人羡慕,不如说“小老师”自己收获了信心、提升了能力.
通过学生对这道题的解答,笔者受益匪浅:放到折叠以外的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去解题;直角梯形问题通常采用辅助线作高法;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基本图形,比如,学生3,利用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进行换角,学生4通过作垂线构造了K型相似,通过换线段,使问题更易解决.
这虽然是一道填空题,笔者课前只想到了一般方法,跟学生1讲的思路一致,学生3和学生4的思路,令我大开眼界,让我不能也不敢“小视”学生.通过学生的展示,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充分发挥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想必,全班同学自主学习的热情,一定被激发.
2.发挥制度效应
在我的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每逢表演,尽量推选“新人”.为了确保新模式的常态化,笔者与班级学习骨干共商确立了制度:每节课的尾声,对“小老师”和他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小老师”,即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具有较强板书能力的同学;评选出“优秀学员”,即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的同学;评选出“优秀小组长”,即根据各组的“后进生”是否能较好的扮演“小老师”角色而定.当场公示结果,有效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周末,汇总一周的课堂表现,将每个同学的进步情况通过家校通发送给家长,进行表扬.有了制度做保证,学生的激情就被点燃,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现在的数学课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浓烈的氛围:组长们在用心辅导自己的组员,组员之间时常激烈地探讨解题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在解题时表现得十分专注,敢于向“小老师”挑战以及勇于大显身手者,层出不穷.制度营造了氛围,制度更产生了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让学生在 “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7).
[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