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创造操作机会,让学生会创造
由“做”引“思”,由“思”导“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内涵、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特征后,分别给出三组小棒(其中只有一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体框架)。教师先让学生从中选取一组小棒,再动手尝试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教师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提出:“在不测量这根小棒长度时,你如何得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学生思考后,用这根小棒不断和框架中的小棒进行比对,最后发现框架中有3根小棒和这根小棒一样长。最后得出测量三根小棒中的一根,就能知道这根小棒长度的结论。教师追问:“那么至少要剩下几根小棒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通过一次次操作与修正最终找到只有剩下长、宽、高各一根时,就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这一结论。教师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的操作为手段,让学生在操作中创造;在思考中深入;在交流中探索知识的规律。
2.教师要善于从数学知识产生的情境引入问题
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学知识是因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因而在呈现知识时更多呈现知识产生的背景。如一年级《2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始抓了一把小棒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根,学生根据经验都猜大于10根的数。教师设疑:我们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根,怎么办呢?学生提出要数一数,指名一生数,13根;老师又进行两次这样的活动,分别数出了14根、17根。这时教师设疑:我们刚才都是一根一根数小棒,速度比较慢,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老师拿了多少小棒?学生根据10以内数学习的经验提出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这时一个男孩激动地说:“老师你只要把10根数出来放一堆,我们就能数得快了。”老师追问原因。“13根、14根、17根都有个十,先数出10根放一边,旁边放3根是13根,放4根是14根,放7根就是17根。”孩子说得振振有词,其他学生点头称是。老师假装很惊讶,组织学生用这个方法依次认识了11—19,又加上1根,孩子们根据数数的经验报出20,老师打趣地说:为什么不叫“十十”呢?孩子们被逗乐了,有几个孩子举手挑战这个问题。一个孩子说:“9根加上1根是10根,现在有两堆10根了。”另一个孩子补充:“这就是2个十,再往下摆就要另起一堆,是21根、22根。”十进制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从数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猜、数、思、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引发对知识的深入思考。
3.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进行了“我为教室换新装”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长、宽、高……粉刷材料的价格,每一组数据都得由学生自己得到:测量、记录、访问、计算,从而估算出为教室粉刷一遍所需材料、造价,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地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讲授“统计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后,我们运用统计知识,统计出了学生每学期参与的申报参加课外小组情况的统计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绘制统计图统计表等全程参与。结合地震学校师生捐款活动,帮助少先队完成了全校捐款活动的统计,以及各种物品捐献的整理与统计,学生感悟到我们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他们高兴地说:“老师,我们这次真的学会了统计。”
4.关于练习的指导
4.1练习指导保证每节课的充足练习时间。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勤”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高效的数学教学注重课堂练习的时间分配与组织指导,教师一般会注意时间的控制,每节课前20分钟安排得紧凑些,保证后20分钟的当堂练习时间。
4.2科学地安排练习。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练习序列。同时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课堂练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口算、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联系形式。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通常是先练习基本题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再练习重点知识题型,重点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要加强练习。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师通过这样多层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反馈,并把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关于数学练习题的设计
5.1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练习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练习题本身的设计中,而且体现在练习活动过程中。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素材、现实生活素材,设计丰富多彩的题型,采取文字、图片、声音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练习穿插在游戏活动中,如分男女、分小组比赛、夺红旗、听数学故事等。
5.2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和层次性。数学学习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开放性的数学习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练习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由“做”引“思”,由“思”导“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内涵、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特征后,分别给出三组小棒(其中只有一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体框架)。教师先让学生从中选取一组小棒,再动手尝试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教师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提出:“在不测量这根小棒长度时,你如何得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学生思考后,用这根小棒不断和框架中的小棒进行比对,最后发现框架中有3根小棒和这根小棒一样长。最后得出测量三根小棒中的一根,就能知道这根小棒长度的结论。教师追问:“那么至少要剩下几根小棒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通过一次次操作与修正最终找到只有剩下长、宽、高各一根时,就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这一结论。教师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的操作为手段,让学生在操作中创造;在思考中深入;在交流中探索知识的规律。
2.教师要善于从数学知识产生的情境引入问题
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学知识是因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因而在呈现知识时更多呈现知识产生的背景。如一年级《2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始抓了一把小棒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根,学生根据经验都猜大于10根的数。教师设疑:我们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根,怎么办呢?学生提出要数一数,指名一生数,13根;老师又进行两次这样的活动,分别数出了14根、17根。这时教师设疑:我们刚才都是一根一根数小棒,速度比较慢,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老师拿了多少小棒?学生根据10以内数学习的经验提出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这时一个男孩激动地说:“老师你只要把10根数出来放一堆,我们就能数得快了。”老师追问原因。“13根、14根、17根都有个十,先数出10根放一边,旁边放3根是13根,放4根是14根,放7根就是17根。”孩子说得振振有词,其他学生点头称是。老师假装很惊讶,组织学生用这个方法依次认识了11—19,又加上1根,孩子们根据数数的经验报出20,老师打趣地说:为什么不叫“十十”呢?孩子们被逗乐了,有几个孩子举手挑战这个问题。一个孩子说:“9根加上1根是10根,现在有两堆10根了。”另一个孩子补充:“这就是2个十,再往下摆就要另起一堆,是21根、22根。”十进制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从数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猜、数、思、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引发对知识的深入思考。
3.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进行了“我为教室换新装”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长、宽、高……粉刷材料的价格,每一组数据都得由学生自己得到:测量、记录、访问、计算,从而估算出为教室粉刷一遍所需材料、造价,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地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讲授“统计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后,我们运用统计知识,统计出了学生每学期参与的申报参加课外小组情况的统计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绘制统计图统计表等全程参与。结合地震学校师生捐款活动,帮助少先队完成了全校捐款活动的统计,以及各种物品捐献的整理与统计,学生感悟到我们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他们高兴地说:“老师,我们这次真的学会了统计。”
4.关于练习的指导
4.1练习指导保证每节课的充足练习时间。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勤”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高效的数学教学注重课堂练习的时间分配与组织指导,教师一般会注意时间的控制,每节课前20分钟安排得紧凑些,保证后20分钟的当堂练习时间。
4.2科学地安排练习。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练习序列。同时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课堂练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口算、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联系形式。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通常是先练习基本题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再练习重点知识题型,重点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要加强练习。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师通过这样多层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反馈,并把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关于数学练习题的设计
5.1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练习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练习题本身的设计中,而且体现在练习活动过程中。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素材、现实生活素材,设计丰富多彩的题型,采取文字、图片、声音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练习穿插在游戏活动中,如分男女、分小组比赛、夺红旗、听数学故事等。
5.2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和层次性。数学学习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开放性的数学习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练习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