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历史事实 纠正错误认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chaoqi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个战场”教学的要求,是“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纠正以往‘扬共(共产党)贬国(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正面战场)’评价趋向,重点突出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2]修复历史,给予“两个战场”以客观的评价,是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所在。然而,受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及近年来描写国民党抗战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一些学生中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片面夸大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而否定敌后战场作用的错误认识。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国民党直面强敌,中共躲在敌后”。二是“国民党打大仗,慷慨悲歌;中共打小仗,乏善可陈”。三是“中共游而不击,乘机发展壮大势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侧重于讲述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纠正“扬共贬国”的评价倾向,而对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视而不见,显然无法最大程度地实践历史教育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自然也不利于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习惯。因此,要在“两个战场”教学中既避免“不讲历史的真实”、妄下“空泛的、教条的结论或概念”的流弊,又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不纠缠于“中流砥柱”的论争,同时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他们易困惑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上述三种错误认识为突破口,有效开展“两个战场”教学。
  一、 向学生讲清战时国共两党的地位及力量的不同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国民党直面强敌,中共躲在敌后”的错误认识,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当时国共两党的地位及力量的不同,用现在中共执政党的地位来要求当时的中共,并有意无意将国共力量对等了。实际上,当时二者的地位及力量悬殊非常大。
  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形式上的唯一合法政府,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比如国民政府掌握了体现全国军事力量的政府军,控制着中国绝大多数的物力、财力和地区。因此,作为一个中央政府,它有义务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事实上,国民党在抗战前期确实是积极抗战的,如组织了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几次较大的会战,消灭了大量的日军;但在后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消极的。
  就中共而言,在西安事变之前一直处于非法地位,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属于“非法”武装,一直处于蒋介石的围剿之中,生存都难以保障。西安事变之后,中共虽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然处于在野的位置;再加上当时红军刚结束长征,所剩人员不足3万,且武器装备非常简陋,不用说飞机、坦克、大炮这些重型装备,就连步枪、手榴弹都非常匮乏。此种情形的描述,也常见诸当时日伪当局出版的报刊中,称中共军队的境遇异常艰苦,“武器、弹药在接济断绝的情况之下,显得异样的缺乏;被服、装具,在重重封锁之下阻断了来源,也就破烂不堪。除去了单纯的残缺的武器之外便一无所有。”[3]所以,和国民党200万[4]正规军相比,当时的中共军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蒋介石都不会希望也不会允许中共“喧宾夺主”的。
  虽然蒋介石不允许中共发挥主要作用,但中共却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两天的9月20日,中共即发表声明,旗帜鲜明地提出抗日的主张,并付诸行动。例如,在上海、北平争取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和动员各界人士进行抗日;组织东北抗联,把一些不肯走的东北军将士和爱国群众组织起来继续抗战;等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中共又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打击和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军队。
  二、 引导学生认识国共两党战术的不同
  抗战时期,国共所采取的不同战术,也影响了对“两个战场”的评价。“国民党打大仗,慷慨悲歌;中共打小仗,乏善可陈。”这种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发动的战役的规模和国民党所牺牲的将领数目,来说明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观点,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国共战术的不同。因此,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就需要联系实际,具体分析国共两党战术的特点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划分若干战区,通过大兵团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方式在正面阻击日军的进攻。不可否认,在抗战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是把国民党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正面战场是抗战的重心和主战场。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日军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下,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并非朝夕之功,国民党正面战场所采取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正面防御方针符合当时的形势,它打破了日本殖民者“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吸引了日军主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单纯依靠正规军队、对日防御过于消极、军队指挥系统紊乱等原因,这一时期的正面战场未能反攻制胜,反而损失巨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就损失军队逾百万人,丧失13个省的大部国土,沦陷人口近两亿。
  中共则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日军占领区域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作战方式主要采取了以游击战为主的小规模伏击战。八路军、新四军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但力量弱,补给困难。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八路军、新四军难以长久地与日军进行阵地战;而采取全民游击战术——将部队分散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敌后地区,组织、发动群众,扰乱、钳制日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却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优势所在。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共的游击战术在与日军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术牵制了部分侵华日军的主力,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尤其在国民党的阵地战失利后,游击战术的威力和作用更加显现出来。以华北战场为例,国民党正规军队作战总是大军云集,队伍平行摆开,有时还“把战斗力低劣的队伍配置在第一线,把战斗力较强的队伍放在第二线。日军凭借其优势的武器,以迂回和中央突破的战术,击破一点,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多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于是华北大片国土沦亡,政权瓦解,百姓涂炭,悲观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朝野之间。正是在这危急时刻,八路军以游击战术插入敌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变成了战场,“使日军不得不回过头面对无时不在的大大小小的挑战,从而陷入了类似两线作战的窘境”。[5]可以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基本上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把主要力量转向敌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三、 帮助学生客观分析中共的发展壮大
  学生对“中共的发展、壮大”的疑惑,主要聚焦在根据地面积拓展及中共军队数量增多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内容,人教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都有涉及。例如,关于中共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及抗战胜利后军队数量的增多,人教版教材叙述最为详细,称长征到达陕北时中共军队不足3万人,解放战争爆发时增至130万人。当我们讲述重庆谈判国共所聚焦的人民军队、解放区问题和解放战争中共实力消长等问题时,“中共力量壮大”这一内容无可回避,不然学生会人云亦云,想当然将中共的发展壮大归结为是“游而不击”,是借国民党与日军作战之机壮大起来的。。
  首先,关于根据地面积扩大问题。有的学生误认为中共的根据地是抗战期间从国民党统治区域里抢夺来的。实际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共的根据地大都在敌后,这些根据地大部分是国民党军队战败后被日军占领,是中共从日军手中收复而建的;还有一部分是国民党政权溃散后变为了无政府的真空地带,中共进入后建立。而那些未经日军冲击或占领的国民党的辖区,中共碍于统一战线划界抗战的约定是不敢随便进入的。[6]在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军民经过英勇作战,从日寇手中夺回失地一百零五万平方公里,约占国民党军丢失国土的三分之二,解放人口一亿二干多万,占国民党军丢失人口两亿六千万的二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晋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等十九个解放区,遍及全国十九个省”。[7]反观国民党,“除在日军主动撤退时收复广西外,没有用战斗手段收复国土和解放人口”。[8]当然,从日军手里收复土地并非易事,根据地夺取后往往伴随而至的是日伪军队的反击与报复。所以,中共能从日军手里收复土地并巩固扩大根据地,是中共抗击日军的最好证明。而所谓“游而不击”“共产党捣乱”,实际上都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国共摩擦时污蔑中共的政治宣传。
  其次,关于中共军队数量增多的问题。抗战时期军队数量增多的并非只有中共,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在抗战期间也有很大的增长。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如果从军队净增加的绝对值上,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增加的军队数量比中共还要多。另外,中共军队数量的增长是在所控制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相应增长基础上的一种正比例增长,国民党军队的增长则恰恰相反。而且,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两党的军队都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抗击日军而壮大力量都应看做是中国整体国防力量的增强,而不应戴着有色眼镜“扬国抑共”。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时,应以客观事实为论据,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在本课中,我们既要遵循新课标的相关规定,又不能回避对“两个战场”的评价,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否定敌后抗战作用的一些错误认识,更要把“两个战场”各自的特点及所起的作用放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评价时,注意区分其前期的积极抗战与后期消极抗战的不同;分析敌后战场地位与作用时,要把中共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学生认识到中共以弱小的力量与在野的地位,实际发挥了与其自身条件不相称的重要作用,这些就是我们评价“两个战场”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6.
  [2] 薛伟强. 有关“抗日战争”的比较分析[J].历史教学,2008(11).
  [3] 武克. “中共”军内幕之分析(4)[J]. 文友,1943,1(8).
  [4] 刘庭华. 论抗日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J].求是,2005(17).
  [5] 魏宏运.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5.
  [6]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五大丑闻,http://bbs.tiexue.net/post2_4006621_1.html
  [7]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张廷贵.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J]. 军事历史,1985(4):51.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学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看,就事论事地把学生的认知定位于教材内容的复述,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利的。精彩来自于对教材的超越。那么,历史课怎样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呢?笔者以为,历史教师立足教材知识时应做适当迁移,在迁想妙得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
摘 要:教育工作的“原生态圈”中,九大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作用.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理性思考,撰写成文后,不仅锻炼了教学能力,而且在理论上有所提升,看问题更加透彻,解决问题更加到位.   关键词:原生态圈;核心素养;基本功;创新思维  一、什么是教育工作的“原生态圈”?  要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必须有核心研究能力——“教、研、写、说、编”的基本功.备课需要思考,授课需要
睡眠让你更机灵  一般的观点认为,爱睡觉的人是懒人,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却与此恰恰相反:人在睡眠中脑部活动保持着极高水平,会在下意识里加工处理白天的事。  哈佛大学对100位大学生做了试验,给他们看8张纸,每张纸上有12个概念词。12小时后,让他们把这些词默写下来,写得越多越好。有一半的大学生是在早晨9时拿到这些词,晚上默写。另外一半的大学生则是在晚上拿到,睡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默写。结果表明,睡一夜
1999年,走出大学校园三年的我开始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是在自己不喜欢的“铁饭碗”上继续混日子,还是辞职走自己的理想之路?最终我决定迈出自己新的一步。  “闖天下”是每个青年人刚踏上这个社会的雄心壮志,我心里也同样充满了激情和无尽的力量,看到同龄人闯天下的传奇故事,我对母亲说,我真的要远走天涯了,不要为我担心,我就是睡桥洞也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然而现实的严酷会给每一个准备不足的人当头一盆冷水。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周杰伦的,只是一种平淡的喜爱,因为他酷还是因为他的声音?也许这在我心中也是一个不解之谜。  《七里香》是一张让我很难拾起,却又放不下的专辑,每次考试前我都要听一遍《止战之殇》,为的是祈求和平,考试顺利。音乐让我沉醉,其实里面的寓意才是带给我们的真正所在,让我深沉迷恋。其实第一次听到《外婆》这首歌时,外婆刚刚去世不久,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会让我静静回忆,总有些东西会翻涌上来,聆听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史学家,他小时候性子有些顽劣,父亲历数了他的问题,期望他能逐一改正。万斯同却想,逐一改正问题太难了,如果他放大某个问题,父亲看到的大概就只有这一个了。  这天,父亲带着万斯同走到一个湖边,看到有渔人正在用渔网捕鱼。父親问:“怎样减少渔网上的洞?”“拿针线缝起来。”万斯同回答。父亲说:“拿针线缝太慢了,我想要更快的办法。”万斯同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父亲捡起地上的一张渔网,用力撕了一个
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举足轻重。在中学英语教学培养的“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中,写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巩固经由“听”和“读”输入的语言材料,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较之“说”能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检测学生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检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1]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倡导“以终为始”,即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才设计学习活动和体验;强调基于基本问题和核心表现任务对大概念进行意义建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深度学习;逆向教学设计;变压器  一、逆向教学设计和物理深度学习的内涵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内涵  逆向教学设计注重“以终为始”,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活
(一)     陶小淘第一次遇见凌是在小路拐弯口的一家小店里。那是整条学生街陶小淘最常去的店铺。里面既卖文具也卖零食饮料,店主是一对和蔼的中年夫妇。那天,陶小淘晚自习后进去买饮料,她正要算钱,店主却示意她把钱给角落里的一个男生。那个男生就是凌。他从角落里起身走到陶小淘身边接过她手上的钱,只是始终没有抬起眼睛看她。日光灯淡淡的白光照在男生的脸上,他的脸一下子有了柔和的线条。于是他的轮廓就被烙进了陶小
七月,暑期来了,你准备怎样度过一个特别的假期?你为此做了怎样的规划?家铭姐姐的提醒也许是个好主意哦!每天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比如每天我要背20 个单词; 每天做一套数学试卷;一个暑期读两三本好书;每天看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听音乐、画画、弹钢琴……记住:每天自己规定的一定要做到哦!另外,要不要在暑期体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这可是一个大好时机,要好好把握机会!还有,千万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