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生存发展手册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时,美术类图书的作用放大了许多,有些书买来做成装饰品,有些书的出版就是为了秀自己,笔者真怕看不到用来阅读的书向大家介绍。但是,今天我要评价的两本书却正是为艺术家撰写的,是让中国画家们阅读的好书,我把这两本书定位为凡是当今要想真正做艺术的人和要想成为画家的人,近期一定要把这两本书买来作为案头必备之物。
  进入了新中国的20世纪的后50年至今,中国的画家和艺术群体都已经习惯了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好像只有这样的成长才算正统和心安理得的生存方式。当然也不能怪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期也没有给出画家走其他道路的可能性和机会。新中国建国伊始,著名画家张大千曾经多么想回到自己故乡,据说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曾表示欢迎他早日回归。但是他得知在新中国初期的那个环境里,他无法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人时,他只好漂游在海外。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好时代,给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厚的物质回报,可是我们很多艺术人才反而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和我们上一代画家都没有亲身经历那样变幻的大千世界,我认为这两本书能为没有准备好应对自己发展之路的画家们上上课,通通思路。
  高居翰先生是一位美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师承中国旅美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专攻中国艺术史,在东西方汉学圈里是位公认的优秀学者。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尤其对宋元之后的中国绘画著述颇丰,影响较大。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以理念和观点的新和奇见长,高居翰先生也继承了此点。《画家生涯》一书的切入角度在国内艺术研究时往往不会列入重大课题项目,甚至会被忽略掉,而这个课题却恰恰是进入新时期阶段所有中国画家需要抬头看路时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因为历史可能就是现时的折射。高居翰先生在序言里敏锐地指出,“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比如说“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和复杂性……这样的时代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高居翰这本书所记录和研究的历史上画家现象都是今天中国画家在职业化进程中碰到的和要解决的事情,而绝不仅仅是画家只要画好画,不断创造新作那么容易和简单,这里有学问。高居翰的论题相当细致,比如:画家的专业或业余身份的解析;画家优秀作品和应景之作的行为比较;画家卖画和生计的多种处理方式和生活状态;画家创作室的设置安排以及助手怎样代笔和如何代笔等等一一纳入本书的范围。本书其实原来是一本学术专著,但它的可读性和可借鉴度,完全就像一册为当今中国画家量身定做的操作手册,高居翰先生就是那位指导老师。你如果平时碰到画家创作之外的各种问题,他在本书里列举历史上中国画家已有的几种方案供你选择考量,既适时又实用,确实是一本在中国文坛难得见到的著述。
  陈巨来先生,海派著名篆刻大师,他的旧作合集《安持人物琐忆》2011年出版两年来,已经印刷再版八次以上,轰动效应足以说明本书内容的不一般。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本书的评价大家都给一个“奇”字。有人在该书中读出陈巨来先生的奇人经历,也有人在读陈先生记述的民国以来海上闻人的奇事。而我在这里把它和高居翰先生的书放在一起介绍,就是它所反映出来民国以来上海海派画坛各个层面上画家交往、创作和生存发展真实写照的内容的丰富和精彩,也可能是当今中国画家群体参考的必由之路。海派画家民国鼎盛时期的成就,现在好像路人皆知似的,但其中的奥妙和玄机,以及纷杂的社会关系今天都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陈先生的文笔功劳最大。陈老还敢于解剖自己当年的陋习,更是入木三分。本书不是专著,而是陈先生短文的合集。如果说高居翰先生的《画家生涯》的写作笔法是学者式的,讲究有证有据的还原和推演,文字叙述严谨,读来丝丝入扣,娓娓道来,而陈先生的写作笔法极具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你可随着陈老自身交往经历走进那个世界,仿佛你和他一起拜访吴昌硕,又和吴湖帆生活创作,同时还能听到张大千在陈老的耳边说的不能示人的“悄悄话”。文章兼文兼白,人物性格鲜活,情趣有料,抓人眼球。无形之中,你几乎能徜徉在那些大师和名人身边,和他们一起学习工作,体味着海派文化鼎盛时期的人文和社会气息。当然,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读到入戏时你会被融化在这一氛围里,可读耐读,这正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一个外国人的专著,一位中国文人的特写,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人的著作,今天被我们合并在一起阅读的特殊含义,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当代画家在还原历史的著述里汲取营养和经验,让大家共同穿过那些不能让人忘记的历程时,为中国画家走进发展新时期,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为艺术家的生涯和创作设计多元的坐标方向。
其他文献
1981年,香港。一个年轻的中学女教师从报纸上见到了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来港举办画展的消息,便带着她的学生们前往观展。她神游在画家那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前,久久不愿离去。带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年轻的女教师去中文大学听画家的讲座,还斗胆请大师指点。大师的寥寥数语使她茅塞顿开,萌发了拜师学艺的念头。“我傻乎乎地问师母:我能跟你们回大陆学画画吗?”很幸运,聪慧娟秀的女教师被大师收为入室弟子,开始她人生的另一段旅
期刊
20世纪海上画坛精英云集,人才辈出,吴湖帆梅景书屋门下,俞子才被推为最得其青绿山水真传者,他在继承其师的基础上生发己意,以青绿重彩及金碧山水享誉海上。顾廷龙先生称赞其:“山水画宗法宋元,擅水墨画,尤精没骨、青绿、金碧山水,为海上一绝。”  俞子才出身书香世家,祖父俞潜卿、父亲俞申伯皆与吴昌硕、陆恢等翰墨名家缔交,且喜古玩书画,家富收藏。叔父俞语霜、族兄俞涤凡皆为颇有名望的画家。家学濡染,使俞子才从
期刊
人非生而知之,遗传的基因、生活的环境,加上由内而外的求索,这一个青年书画教师,出现在姑苏城里,斯人斯地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诸多符号,不由得有造化弄人之感。  在他身上体现一种国粹的完整,一种比较难见的志趣意象风貌品质的统一。  大凡中国文人在姓名学上都有讲究,小伙子大号:宣晔,既有声音又有光照,似有张扬之意,故退而求其内涵,取字淳中,呈不偏不倚淳厚中庸之态,斋号仪谷阁,希冀儒雅之气在其身上融会贯通。
期刊
2014年5月于中华艺术宫落幕的《海上烟波——陈澄波大展》,将台湾艺术家陈澄波介绍给了中国大陆观众,此番展览从展品到策展再到画册出版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除了呈现陈澄波的艺术成就之外,也重建了其在1930年代投入文化活动及艺文交游的足迹——这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陈澄波艺术世界、了解其艺术生涯的契机,因为对于上海的民众乃至美术界而言,陈澄波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存在。2014年恰逢陈澄波先
期刊
2014年7月24日下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以下简称PSA),蔡国强带着他的志愿者团队爆破完成了名为《没有我们的外滩》的火药草图,电光火石间描绘出人类将外滩还给大自然后的童话景象。  早先在7月17日那天,打头阵的《九级浪》已从泉州“海漂”到上海黄浦江,并最终抵达PSA门外的码头,揭开了“蔡国强:九级浪”大型个展的展览序幕。  此番PSA第一次开放了大台阶以及二层、三层的围栏,以给来宾更全面的展现
期刊
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可谓是“冲高回落”,特别是秋拍成交的全面下滑让市场感到深深的“寒意”。加上2013年被看作是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这无疑让市场更加悲观。然而,就在2012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市场传来了“匡时”与“恒利”进行合并的新闻。2013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究竟是朝左走,还是朝右走呢?  尴尬的“亿元时代”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19日,2012年秋拍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
期刊
20年前注册了仅有4位员工的中国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朵云轩敲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会的“第一槌”,成交总额832万港币。20年后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已达数百家,年成交额达968亿元人民币。在这20年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突飞猛进,风起云涌,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但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则出现了“冲高回落”之势,特别是秋拍成交的全面下滑让市场感到深深的“寒意”。尤其是2013年被视为艺术品信托“退出
期刊
锡耶纳,一座坚守自己梦想的小城。数百年来,它与佛罗伦萨持续地竞争与抗衡,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艺复兴信念到处盛开的年代,锡耶纳却被世人遗忘在佛罗伦萨伟大的盛名下。但它对梦想的执着造就了一个奇迹——直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后期哥特式城市布局。所以,当人们穿过托斯卡纳美丽的田园风光走进锡耶纳时,满眼尽是哥特式雕塑、喷泉、尖耸的小塔和蜿蜒曲折的小路,诧异时间仿佛从未带给它伤痕。不同于佛罗
期刊
文学剧本是戏曲舞台艺术创造的一个基础和起点,这个基础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剧目的成败得失。所以,如何回归戏曲本体,增强戏曲的文学性,重视剧本创作,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看戏较多,一年要看七八十场戏。应该说,最近几年全国戏曲创作演出的状况有所回升,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表演人才。我看过的好戏,就可列出一长串,比如京剧《成败萧何》、《建安轶事》,昆曲《景阳钟变》、《梁
期刊
作为一位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家,冯一鸣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涉及过国画、油画、雕塑、陶瓷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均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伴随冯老一生的国画人物题材作品。  当你观赏过《油田晨曦》、《雨后春笋》、《恢复高考后的中国的中国学子》、《胸怀》、《根》、《周总理和我亲又亲》等作品后,相信你不但会惊叹其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能在其中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  其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