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时,美术类图书的作用放大了许多,有些书买来做成装饰品,有些书的出版就是为了秀自己,笔者真怕看不到用来阅读的书向大家介绍。但是,今天我要评价的两本书却正是为艺术家撰写的,是让中国画家们阅读的好书,我把这两本书定位为凡是当今要想真正做艺术的人和要想成为画家的人,近期一定要把这两本书买来作为案头必备之物。
进入了新中国的20世纪的后50年至今,中国的画家和艺术群体都已经习惯了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好像只有这样的成长才算正统和心安理得的生存方式。当然也不能怪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期也没有给出画家走其他道路的可能性和机会。新中国建国伊始,著名画家张大千曾经多么想回到自己故乡,据说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曾表示欢迎他早日回归。但是他得知在新中国初期的那个环境里,他无法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人时,他只好漂游在海外。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好时代,给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厚的物质回报,可是我们很多艺术人才反而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和我们上一代画家都没有亲身经历那样变幻的大千世界,我认为这两本书能为没有准备好应对自己发展之路的画家们上上课,通通思路。
高居翰先生是一位美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师承中国旅美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专攻中国艺术史,在东西方汉学圈里是位公认的优秀学者。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尤其对宋元之后的中国绘画著述颇丰,影响较大。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以理念和观点的新和奇见长,高居翰先生也继承了此点。《画家生涯》一书的切入角度在国内艺术研究时往往不会列入重大课题项目,甚至会被忽略掉,而这个课题却恰恰是进入新时期阶段所有中国画家需要抬头看路时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因为历史可能就是现时的折射。高居翰先生在序言里敏锐地指出,“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比如说“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和复杂性……这样的时代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高居翰这本书所记录和研究的历史上画家现象都是今天中国画家在职业化进程中碰到的和要解决的事情,而绝不仅仅是画家只要画好画,不断创造新作那么容易和简单,这里有学问。高居翰的论题相当细致,比如:画家的专业或业余身份的解析;画家优秀作品和应景之作的行为比较;画家卖画和生计的多种处理方式和生活状态;画家创作室的设置安排以及助手怎样代笔和如何代笔等等一一纳入本书的范围。本书其实原来是一本学术专著,但它的可读性和可借鉴度,完全就像一册为当今中国画家量身定做的操作手册,高居翰先生就是那位指导老师。你如果平时碰到画家创作之外的各种问题,他在本书里列举历史上中国画家已有的几种方案供你选择考量,既适时又实用,确实是一本在中国文坛难得见到的著述。
陈巨来先生,海派著名篆刻大师,他的旧作合集《安持人物琐忆》2011年出版两年来,已经印刷再版八次以上,轰动效应足以说明本书内容的不一般。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本书的评价大家都给一个“奇”字。有人在该书中读出陈巨来先生的奇人经历,也有人在读陈先生记述的民国以来海上闻人的奇事。而我在这里把它和高居翰先生的书放在一起介绍,就是它所反映出来民国以来上海海派画坛各个层面上画家交往、创作和生存发展真实写照的内容的丰富和精彩,也可能是当今中国画家群体参考的必由之路。海派画家民国鼎盛时期的成就,现在好像路人皆知似的,但其中的奥妙和玄机,以及纷杂的社会关系今天都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陈先生的文笔功劳最大。陈老还敢于解剖自己当年的陋习,更是入木三分。本书不是专著,而是陈先生短文的合集。如果说高居翰先生的《画家生涯》的写作笔法是学者式的,讲究有证有据的还原和推演,文字叙述严谨,读来丝丝入扣,娓娓道来,而陈先生的写作笔法极具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你可随着陈老自身交往经历走进那个世界,仿佛你和他一起拜访吴昌硕,又和吴湖帆生活创作,同时还能听到张大千在陈老的耳边说的不能示人的“悄悄话”。文章兼文兼白,人物性格鲜活,情趣有料,抓人眼球。无形之中,你几乎能徜徉在那些大师和名人身边,和他们一起学习工作,体味着海派文化鼎盛时期的人文和社会气息。当然,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读到入戏时你会被融化在这一氛围里,可读耐读,这正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一个外国人的专著,一位中国文人的特写,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人的著作,今天被我们合并在一起阅读的特殊含义,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当代画家在还原历史的著述里汲取营养和经验,让大家共同穿过那些不能让人忘记的历程时,为中国画家走进发展新时期,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为艺术家的生涯和创作设计多元的坐标方向。
进入了新中国的20世纪的后50年至今,中国的画家和艺术群体都已经习惯了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好像只有这样的成长才算正统和心安理得的生存方式。当然也不能怪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期也没有给出画家走其他道路的可能性和机会。新中国建国伊始,著名画家张大千曾经多么想回到自己故乡,据说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曾表示欢迎他早日回归。但是他得知在新中国初期的那个环境里,他无法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人时,他只好漂游在海外。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好时代,给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厚的物质回报,可是我们很多艺术人才反而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和我们上一代画家都没有亲身经历那样变幻的大千世界,我认为这两本书能为没有准备好应对自己发展之路的画家们上上课,通通思路。
高居翰先生是一位美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师承中国旅美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专攻中国艺术史,在东西方汉学圈里是位公认的优秀学者。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尤其对宋元之后的中国绘画著述颇丰,影响较大。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以理念和观点的新和奇见长,高居翰先生也继承了此点。《画家生涯》一书的切入角度在国内艺术研究时往往不会列入重大课题项目,甚至会被忽略掉,而这个课题却恰恰是进入新时期阶段所有中国画家需要抬头看路时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因为历史可能就是现时的折射。高居翰先生在序言里敏锐地指出,“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比如说“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和复杂性……这样的时代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高居翰这本书所记录和研究的历史上画家现象都是今天中国画家在职业化进程中碰到的和要解决的事情,而绝不仅仅是画家只要画好画,不断创造新作那么容易和简单,这里有学问。高居翰的论题相当细致,比如:画家的专业或业余身份的解析;画家优秀作品和应景之作的行为比较;画家卖画和生计的多种处理方式和生活状态;画家创作室的设置安排以及助手怎样代笔和如何代笔等等一一纳入本书的范围。本书其实原来是一本学术专著,但它的可读性和可借鉴度,完全就像一册为当今中国画家量身定做的操作手册,高居翰先生就是那位指导老师。你如果平时碰到画家创作之外的各种问题,他在本书里列举历史上中国画家已有的几种方案供你选择考量,既适时又实用,确实是一本在中国文坛难得见到的著述。
陈巨来先生,海派著名篆刻大师,他的旧作合集《安持人物琐忆》2011年出版两年来,已经印刷再版八次以上,轰动效应足以说明本书内容的不一般。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本书的评价大家都给一个“奇”字。有人在该书中读出陈巨来先生的奇人经历,也有人在读陈先生记述的民国以来海上闻人的奇事。而我在这里把它和高居翰先生的书放在一起介绍,就是它所反映出来民国以来上海海派画坛各个层面上画家交往、创作和生存发展真实写照的内容的丰富和精彩,也可能是当今中国画家群体参考的必由之路。海派画家民国鼎盛时期的成就,现在好像路人皆知似的,但其中的奥妙和玄机,以及纷杂的社会关系今天都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陈先生的文笔功劳最大。陈老还敢于解剖自己当年的陋习,更是入木三分。本书不是专著,而是陈先生短文的合集。如果说高居翰先生的《画家生涯》的写作笔法是学者式的,讲究有证有据的还原和推演,文字叙述严谨,读来丝丝入扣,娓娓道来,而陈先生的写作笔法极具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你可随着陈老自身交往经历走进那个世界,仿佛你和他一起拜访吴昌硕,又和吴湖帆生活创作,同时还能听到张大千在陈老的耳边说的不能示人的“悄悄话”。文章兼文兼白,人物性格鲜活,情趣有料,抓人眼球。无形之中,你几乎能徜徉在那些大师和名人身边,和他们一起学习工作,体味着海派文化鼎盛时期的人文和社会气息。当然,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读到入戏时你会被融化在这一氛围里,可读耐读,这正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一个外国人的专著,一位中国文人的特写,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人的著作,今天被我们合并在一起阅读的特殊含义,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当代画家在还原历史的著述里汲取营养和经验,让大家共同穿过那些不能让人忘记的历程时,为中国画家走进发展新时期,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为艺术家的生涯和创作设计多元的坐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