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有力融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i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语录:
  ●鲁迅这些能极大唤起儿童阅读兴奋感的作品,它不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讨好儿童,迎合儿童,它没有装腔作势地去模仿儿童的语气来说话,博人一笑。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面对孙子,细细地讲述自己曾经拥有的“烂漫童年”。
   ●鲁迅对闰土的羡慕、敬佩、思念,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孩子们会慢慢地品味出。鲁迅所要的正是我所需,鲁迅所盼的正是我所盼,鲁迅所爱的正是我所好,鲁迅所厌的正是我所恶,“鲁迅是和我一样的人”。
  
  在大多数读者的印象里,鲁迅先生的文字作品一直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或者说,就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结合历史是还原作者思路、揭示作品衍生、理解作品内涵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当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直到阅读了《亲近鲁迅》这本书。
  《亲近鲁迅》一书的内容多为“落地麦”——刘发建老师语文课堂中涉及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全书包括《思想篇》、《课堂篇》、《教材篇》三部分。《思想篇》主要围绕“小学语文视野中的鲁迅教学”展开,着力让鲁迅回到儿童的中间,让孩子“自觉”地成为鲁迅的“伙伴”;《课堂篇》主要讲述了“走近鲁迅的故乡——《少年闰土》、走近鲁迅的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近鲁迅的亲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走近鲁迅的朋友——《有的人》”;《教材篇》则是从“可爱的鲁迅,可亲的鲁迅”这一角度选编了鲁迅作品、鲁迅故事和纪念鲁迅文章的25个文本。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基于历史背景的深度体现。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中学生都比较困难,而小学生就更加相形见绌。所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选取与教学就比较有难度。刘发建老师的一句话震撼了钱理群老师,他说:“小学鲁迅教学几乎沦为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忘的角落,基本上处于无序的自然教学状态。”可见,刘老师在教学鲁迅先生作品过程中的艰难。但即使这样,刘老师仍然认为:一个伟大的鲁迅不能赢得孩子的青睐,不管有多少理由,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不安。所以,刘老师进行了近乎拓荒式的试验,来让鲁迅回到小学生中间,也进而出现了刘老师反复强调的:鲁迅教学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融隔(融解隔膜)”。这个“融隔”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首先要破除“虚化鲁迅”的思维。所以,在走近鲁迅的故乡——《少年闰土》课堂篇中,“我”和紫色圆脸的闰土雪地捕鸟、瓜地刺猹等稀奇故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刘老师还用“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是更像闰土呢?还是更像‘我’?”用这个问题来“融隔”孩子和“我”以及闰土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去体会“我”的苦恼、“我”的向往,从而让孩子读出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他们自己!30多年后,“我”与闰土的再次相聚,刘老师并没有上来就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想象会是怎样的场景。如此,学生中出现了“闰土,你说的猹到底是怎么一件东西?”“闰土,这30年你还见到过什么新鲜事……”“兄弟呀,我们终于又见面了……”等话语,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孩子听完刘老师朗读的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情景之后,都睁大了眼睛,一脸的愕然,情不自禁地举手追问:“为什么他们原来那么好的朋友,现在变得那么陌生?”学生们的想象与课文提供的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这样,一个“天真烂漫、有血有肉”的鲁迅鲜活地来到了学生的中间。
  如果说基于鲁迅先生文字作品的历史解读是出于对其深度理解的一种敬畏,那么,刘老师语文课堂里将鲁迅先生作品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使得历史与现实有力融合,无疑将大师的作品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鲁迅先生的文字作品并不是限定在我国过去某个时空的,而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一种精神的延续,即鲁迅的思想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刘老师心目中的小学“鲁迅启蒙教育”,努力践行在孩子的心田播撒鲁迅的种子,让鲁迅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刘老师相信:在人生的道路上,学生有了鲁迅思想的陪伴,可以活得更清醒,活得更明白。□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柏阳学校)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记住王寅是在《书城》的扉页上,那些似乎不经意的摄影作品,配上简约的解说文字,瞬间惊艳。于是,这本书摆在案头。  这是一本当代艺术家的访谈。这当然不只是一本访谈,那些问与答之间密不透风的美的交锋,在我眼中幻化成一节又一节挖掘人性的人生课堂。  如关于台湾艺术家蒋勳的访问。  王寅:你每年大概要作300次讲座,很多像今天这样公益性、普及性的讲座,我也注意到下面有些学生在打瞌睡……你觉得还有必要和他们这
编者按: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的成长亦如蝶的破茧而出,之前总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可人们常常惊叹于他们的光彩,却看不到他们的挣扎。所以,我们剪开这一扇小窗。窗口很小,只希望读者能见微知著,借助窗口的点点光亮,推测优秀教师的蜕变。    作者情况:邢晓燕,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龄11年:其中任初中生物课教学7年,任高中生物课教学4年。曾任学校《实施科学课程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研究》课题
【摘要】教无定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引入活动的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重要的措施。活动设计的方案选择有许多,真正能成为高级活动的方式具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任何教育都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的,平等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活动事件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从三个基本点出发的初中思品课活动,一般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高级活动;自我教育;平等和尊重;真实性;生活性  初中思品课是一门专门育人的课程,它只
周勇的《大师的教书生活》出版于2008年4月,能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多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金洪芹编辑的推荐,这里深表谢意。  其实,对周勇民国教师的研究,曾在其主持的“民国教师”栏目中已有一定的了解,当时曾深被其平实、蕴藉、直透心灵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同时也因为有了“民国教师”的了解,之后,就常常到周勇的“菁菁斋”中一坐,成为其看客之一,由此也益发艳羡其刨“故纸堆”的勤奋、真诚与自得其乐。因
语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许多困惑,并存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误区。笔者基于一所学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该校的语文教师专业引领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层面的专业引领者的需求,并对该校语文教师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揭示出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基础教育倡导校本研究,专业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泛学科”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而物质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又使得课程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被提上日程。生活化和实践性是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特质,如何从课程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以课程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今天德育工作中资源与实效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从社区的角度分析,创设学校与社区的对话机制、互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
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幽静的小巷中,有一所全国闻名的德育特色校——北京雷锋小学。教学楼外墙上,雷锋叔叔的笑脸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陶冶品行,又目送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学校原名西城区双寺小学,自1973年开展学雷锋教育,1990年北京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委)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雷锋生前没有来过却以“雷锋”作为校名的学校。  自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以来,学校在深入挖
活动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个民族的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文化资源
一、教育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与技能:了解与奥运会有关的知识,包括奥运会历史、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运动项目常识、奥运会赛场礼仪等内容。   3.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答题,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伦敦、巴黎、马德里、莫斯科、纽约等城市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宣传片,提高学生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新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式”风景。    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