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他说,为什么要讲做人呢?因为人自生至死,在他的面前一直摆着一个做人的问题。中外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做人的。孔子所谓修身、治国的道理,都是着重于“做人”。可是到了近世,教育本身变了质,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所以今天我特别提出“做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陈鹤琴先生在1948年就指出,做今天中国人应具有这样五个条件:“第一是健全的身体;第二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是服务的精神;第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是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五个条件陈鹤琴先生自己做到了没有呢?我们认为,他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于“要有健全的身体”,陈鹤琴先生说:“身体的好坏,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及其抱负都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而一个不健康的人,往往消沉,遇事灰心,即或他有理想,想承担重任,而他的身体吃不消,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陈鹤琴先生四五岁时,家境已相当困难,但他还是很注意身体锻炼。小小年纪就能“翻筋斗”、“打虎跳”、“竖蜻蜓”、“打翼子”(就是作燕子飞,把两臂伸开向左一转,两脚飞起,身子与地成平行)、“麻雀走路”(就是蹲着用脚跟一前一后地跳动)、“两手走路”(就是把两脚朝上,头举起,两手行走)、游泳。所以童年14年之间他毫无疾病,身材虽短小,然很结实。他一生中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时每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第一个起床。每天鸡鸣起床的习惯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的孩子回忆父亲说:他爱好运动,经常带我们去郊游、爬山、游泳、打网球,我们从小都会骑自行车、滑旱冰、踩高跷、荡秋千等。父亲一生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与他从少年时热爱自然、热爱运动有关。
陈鹤琴先生五十岁时,他的同事说他:“他的姿势最使我羡慕。无论上课、开会、谈话,他总是始终坐得挺直,从不见他撑了头、弯了腰、曲了背,露出一些疲乏的神情。立时、走时,也是这样,就是打招呼行礼,他上半身的弯度,也是很小,并且在背后看不到弧形的曲线。‘正直’可以代表他的姿态。”在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的日子里,他经常亲自参加学校的运动会。陈先生在晚年经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l980年以后,他中风一条腿瘫痪,仍然继续坚持锻炼,拖着一条残腿吃力地在院子中走圈。不久他又一次中风,两条腿都瘫痪了,他还是坚持要亲属搀扶着站起来慢慢挪动脚步。
关于“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先生说: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本来是很强的,不论是文化抑或制度,在古代都曾有很好的建树。只因近数百年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以及科举一兴,思想格外受到束缚。所以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培养起。
陈鹤琴先生为了创造中国化的新教育,可以说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的研究工作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早在“五四”时期,他就紧扣时代精神,精心选择了学生自治、婚姻变革、语体文应用字汇等热门话题展开研究。他还选择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为切入口进行教育科学化研究。其后他又进而把教育研究落实到系统的观察实验层面,通过对长子陈一鸣进行长达八百多天的追踪观察和实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教育论著。为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之后,他又开始了中国化幼儿园的艰苦探索。并从理论高度总结出中国化幼儿园教育的宣言书《我们的主张》。针对当时“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陈鹤琴把自己长期探索的“新教育”上升到“活教育”理论高度,并在更高层次上致力于“活教育”的系列实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教育之路。
陈鹤琴先生即使赋闲在家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七十岁生日时,他挥毫题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何尝称稀奇,报国有心再四十,欣逢盛世定有期。”表达了他的拳拳之心。
关于“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先生说:“我们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便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如果我们只有知识和技能却不服务于社会,只知自私自利,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指导儿童去帮助别人,去了解‘大我’的意义,肯服务,这才配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现代世界人。”
陈鹤琴先生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贯穿他一生的。在他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认识到:我的人生观在这个时期和从前大不同了。从前我只知道显亲扬名,谋个人的福利,现在我有点像耶稣那种爱人的热诚,牺牲的精神;从前是为己的,现在是为人了。别人把“小我”变成“大我”,而我把“小我”竟变成“无我”了。陈鹤琴先生在清华读了三年书。他说:这三年我得着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认识了许多知己的朋友,还获得了一点服务社会的经验,立下了爱国爱人的坚强基础。因为他认识到:“清华的经费是美国退还的庚款。庚款是什么呢?无非民脂民膏而已。所以我觉得我所吃的是民脂民膏,我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将来游学美国所有的一切费用,也都是民脂民膏,现在政府既然以人民的脂膏来栽培我,我如何不感激呢?我如何不思报答呢?爱国爱民的观念从此油然而生了。”
陈鹤琴先生不仅是有这样的认识,这种精神更是体现在他一生的行为中。陈先生到国外留学决定学教育,并且终生为儿童服务,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做人总有一定的志向。我的志向是要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在后来,无论是在上海救济、教育难童,还是到江西办学,无论是当教授,还是当校长、院长,那怕身处逆境,他为国家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始终不渝。
关于“要有合作的态度”,陈鹤琴先生说:我们的合作精神还不够彻底,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得水吃”,就是对我们中国人做人态度的一种强烈讽刺,只要人一多,就不知怎样来合作分工,互相容让,互相商量。固然中国社会落后的方面还很多,而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所以,谈做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应培养这种合作的态度。 陈鹤琴先生也是富有合作精神的楷模。在江西办学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泰和县文江村,来到陈鹤琴先生身边,这其中有张文郁、朱家振(贺宜)、余之介、钟昭华、邢舜田、雷震清、袁昂、刘于艮等等。陈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当院长的时候,从各地邀请到一批声名显赫的教授学者到校任教,如唐圭璋、段熙仲、徐复、陈中凡、孙望、徐养秋、吕思百、傅抱石、黄友葵、钱且华等等。这些教授、学者愿意到南京师范学院任教,与陈鹤琴先生礼贤下士、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分不开。
陈先生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并且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工作。他1927年发起组织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发起组织中华儿童教育社,任主席,有会员四千余人;1932年发起成立上海国际教育社,后任书记;1933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7年发起组织儿童保护会,任理事长;1938年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1939年发起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7年创办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1948年创办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社,被推为理事长等等。在这些组织当中,陈先生发挥着核心和旗手的作用,团结带领大家共同工作。
关于“要有世界的眼光”,陈鹤琴先生说:既然我们要做一个世界人,便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大自然是怎样在运动着,大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大自然大社会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不去认识它,了解它;惟其认识世界,才能使眼光远大,不斤两于个人的利害得失。
陈鹤琴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教育家,极具世界眼光。他是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的。陈先生自小读私塾,后读教会中学,又读清华,23岁赴美国留学,28岁回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无论在什么学校,他都很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说:“凡百事物都要知道一些,有一些事物,要彻底知道。”就说在美国,前三年在霍普金斯大学,他除英文以外,还学德文、法文,还有政治学、经济学、市政学、教育学、心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第二年暑假选学牛奶、鸟学和普通心理学;第三年暑假选学园艺、养蜂学和汽车学。后两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就专心研究教育和心理了。
回国以后,陈鹤琴先生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不但请国外的著名学者来华讲学,还经常出国考察国外的先进经验。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陈先生以个人身份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先后考察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11国,历时7个月。回国以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公开发表。1948年7月至1949年初,陈先生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捷克召开的的国际儿童教育会议。随后他又考察了捷克、英国、美国的教育,先后5个月。这样陈鹤琴先生对国内国外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也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陈鹤琴先生说:“以上五个条件是做人的先决条件。”其实陈先生对“做人”的要求还有很多,他自己“做人”的方方面面也都堪称楷模,有很多值得我们效仿。陶行知称他“谦谦君子”,吕型伟称他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陈鹤琴,应该从学习陈先生的“做人”学起,不仅因为“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做人”和“教人做人”,实在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这个道理;也实在是因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在“教人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他说,为什么要讲做人呢?因为人自生至死,在他的面前一直摆着一个做人的问题。中外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做人的。孔子所谓修身、治国的道理,都是着重于“做人”。可是到了近世,教育本身变了质,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所以今天我特别提出“做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陈鹤琴先生在1948年就指出,做今天中国人应具有这样五个条件:“第一是健全的身体;第二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是服务的精神;第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是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五个条件陈鹤琴先生自己做到了没有呢?我们认为,他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于“要有健全的身体”,陈鹤琴先生说:“身体的好坏,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及其抱负都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而一个不健康的人,往往消沉,遇事灰心,即或他有理想,想承担重任,而他的身体吃不消,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陈鹤琴先生四五岁时,家境已相当困难,但他还是很注意身体锻炼。小小年纪就能“翻筋斗”、“打虎跳”、“竖蜻蜓”、“打翼子”(就是作燕子飞,把两臂伸开向左一转,两脚飞起,身子与地成平行)、“麻雀走路”(就是蹲着用脚跟一前一后地跳动)、“两手走路”(就是把两脚朝上,头举起,两手行走)、游泳。所以童年14年之间他毫无疾病,身材虽短小,然很结实。他一生中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时每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第一个起床。每天鸡鸣起床的习惯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的孩子回忆父亲说:他爱好运动,经常带我们去郊游、爬山、游泳、打网球,我们从小都会骑自行车、滑旱冰、踩高跷、荡秋千等。父亲一生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与他从少年时热爱自然、热爱运动有关。
陈鹤琴先生五十岁时,他的同事说他:“他的姿势最使我羡慕。无论上课、开会、谈话,他总是始终坐得挺直,从不见他撑了头、弯了腰、曲了背,露出一些疲乏的神情。立时、走时,也是这样,就是打招呼行礼,他上半身的弯度,也是很小,并且在背后看不到弧形的曲线。‘正直’可以代表他的姿态。”在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的日子里,他经常亲自参加学校的运动会。陈先生在晚年经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l980年以后,他中风一条腿瘫痪,仍然继续坚持锻炼,拖着一条残腿吃力地在院子中走圈。不久他又一次中风,两条腿都瘫痪了,他还是坚持要亲属搀扶着站起来慢慢挪动脚步。
关于“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先生说: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本来是很强的,不论是文化抑或制度,在古代都曾有很好的建树。只因近数百年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以及科举一兴,思想格外受到束缚。所以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培养起。
陈鹤琴先生为了创造中国化的新教育,可以说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的研究工作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早在“五四”时期,他就紧扣时代精神,精心选择了学生自治、婚姻变革、语体文应用字汇等热门话题展开研究。他还选择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为切入口进行教育科学化研究。其后他又进而把教育研究落实到系统的观察实验层面,通过对长子陈一鸣进行长达八百多天的追踪观察和实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教育论著。为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之后,他又开始了中国化幼儿园的艰苦探索。并从理论高度总结出中国化幼儿园教育的宣言书《我们的主张》。针对当时“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陈鹤琴把自己长期探索的“新教育”上升到“活教育”理论高度,并在更高层次上致力于“活教育”的系列实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教育之路。
陈鹤琴先生即使赋闲在家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七十岁生日时,他挥毫题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何尝称稀奇,报国有心再四十,欣逢盛世定有期。”表达了他的拳拳之心。
关于“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先生说:“我们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便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如果我们只有知识和技能却不服务于社会,只知自私自利,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指导儿童去帮助别人,去了解‘大我’的意义,肯服务,这才配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现代世界人。”
陈鹤琴先生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贯穿他一生的。在他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认识到:我的人生观在这个时期和从前大不同了。从前我只知道显亲扬名,谋个人的福利,现在我有点像耶稣那种爱人的热诚,牺牲的精神;从前是为己的,现在是为人了。别人把“小我”变成“大我”,而我把“小我”竟变成“无我”了。陈鹤琴先生在清华读了三年书。他说:这三年我得着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认识了许多知己的朋友,还获得了一点服务社会的经验,立下了爱国爱人的坚强基础。因为他认识到:“清华的经费是美国退还的庚款。庚款是什么呢?无非民脂民膏而已。所以我觉得我所吃的是民脂民膏,我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将来游学美国所有的一切费用,也都是民脂民膏,现在政府既然以人民的脂膏来栽培我,我如何不感激呢?我如何不思报答呢?爱国爱民的观念从此油然而生了。”
陈鹤琴先生不仅是有这样的认识,这种精神更是体现在他一生的行为中。陈先生到国外留学决定学教育,并且终生为儿童服务,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做人总有一定的志向。我的志向是要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在后来,无论是在上海救济、教育难童,还是到江西办学,无论是当教授,还是当校长、院长,那怕身处逆境,他为国家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始终不渝。
关于“要有合作的态度”,陈鹤琴先生说:我们的合作精神还不够彻底,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得水吃”,就是对我们中国人做人态度的一种强烈讽刺,只要人一多,就不知怎样来合作分工,互相容让,互相商量。固然中国社会落后的方面还很多,而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所以,谈做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应培养这种合作的态度。 陈鹤琴先生也是富有合作精神的楷模。在江西办学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泰和县文江村,来到陈鹤琴先生身边,这其中有张文郁、朱家振(贺宜)、余之介、钟昭华、邢舜田、雷震清、袁昂、刘于艮等等。陈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当院长的时候,从各地邀请到一批声名显赫的教授学者到校任教,如唐圭璋、段熙仲、徐复、陈中凡、孙望、徐养秋、吕思百、傅抱石、黄友葵、钱且华等等。这些教授、学者愿意到南京师范学院任教,与陈鹤琴先生礼贤下士、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分不开。
陈先生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并且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工作。他1927年发起组织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发起组织中华儿童教育社,任主席,有会员四千余人;1932年发起成立上海国际教育社,后任书记;1933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7年发起组织儿童保护会,任理事长;1938年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1939年发起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7年创办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1948年创办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社,被推为理事长等等。在这些组织当中,陈先生发挥着核心和旗手的作用,团结带领大家共同工作。
关于“要有世界的眼光”,陈鹤琴先生说:既然我们要做一个世界人,便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大自然是怎样在运动着,大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大自然大社会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不去认识它,了解它;惟其认识世界,才能使眼光远大,不斤两于个人的利害得失。
陈鹤琴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教育家,极具世界眼光。他是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的。陈先生自小读私塾,后读教会中学,又读清华,23岁赴美国留学,28岁回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无论在什么学校,他都很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说:“凡百事物都要知道一些,有一些事物,要彻底知道。”就说在美国,前三年在霍普金斯大学,他除英文以外,还学德文、法文,还有政治学、经济学、市政学、教育学、心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第二年暑假选学牛奶、鸟学和普通心理学;第三年暑假选学园艺、养蜂学和汽车学。后两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就专心研究教育和心理了。
回国以后,陈鹤琴先生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不但请国外的著名学者来华讲学,还经常出国考察国外的先进经验。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陈先生以个人身份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先后考察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11国,历时7个月。回国以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公开发表。1948年7月至1949年初,陈先生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捷克召开的的国际儿童教育会议。随后他又考察了捷克、英国、美国的教育,先后5个月。这样陈鹤琴先生对国内国外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也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陈鹤琴先生说:“以上五个条件是做人的先决条件。”其实陈先生对“做人”的要求还有很多,他自己“做人”的方方面面也都堪称楷模,有很多值得我们效仿。陶行知称他“谦谦君子”,吕型伟称他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陈鹤琴,应该从学习陈先生的“做人”学起,不仅因为“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做人”和“教人做人”,实在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这个道理;也实在是因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在“教人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