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传播信息、沟通公共关系的工具。人类产生了文字,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离不开这个工具了。特别是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去做。但是,对写作感到轻松愉快其乐无穷的学生恐怕是凤毛麟角,而对作文感到困难艰苦忧心忡忡的学生则是成千上万。不少小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产生害怕的心理,因此也不肯写作文。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以后不当作家、记者,写不写作文无所谓,因此也不肯写作文。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排除这种畏惧心理呢?在此,我认为:
一、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积蓄写出来,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朋友,课内外常和学生一起聊天,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学生才会身受启发,努力去培养这样的习惯。同时,要倾听孩子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樂,让孩子消除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展现自我。
信任的另一表现就是教师应该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鼓励学生自由练笔,自由练笔是指小学生不受任何题材、体裁的限制,自由去写作。从小学生的心理上来讲,他们也许比较喜欢写些日记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愿意让任何人看。因为很多时候,怀着希望得到老师、父母等长辈的理解、分担的心情,向他人表白一些内心的想法后,往往被长辈认为是思想走了岔道,结果不但不被人理解,还被严词教导了一番。这样的情况,试问学生还怎么敢自由的表达看法呢?
二、体验——是学生迸发写作灵感的原动力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因为儿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富有想象的大脑。所以,教师要发挥他们的所长,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生活。
奥妙无穷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小学生作文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蜜蜂酿蜜首先在百花丛中采无数花蜜,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应像小蜜蜂一样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先生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师,他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教师应创设挖掘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的各种活动。如种植花草树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走访亲戚朋友,沟通感情理解他人;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体验劳动滋味等等。许多学生认为生活平淡无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入手,在接触社会、学校、家庭的过程中,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感受中体验并摄取作文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欲望。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契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设定观察地点,揭示观察要点,从而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反映生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上的实在东西而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牢固。”可见,观察是作文内容具体深动、真情实感的前提。有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这堂并不是语文课,突然天色变暗,大风刮起。看到学生注意力已转移到窗外,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停止授课,干脆让学生静静观察天色。从乌云密布到起风到下雨再到雨点止,学生都看在眼里,接着教师启发他们,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果然,这次作文比上了作文课还要成功,交上来的是一篇篇优秀作文。
三、适“度”——使学生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台阶
写好作文不是只靠传授理论概念就可以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维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①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②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③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地记叙文。
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要求限定大概的字数,使学生的作文篇幅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同时还能避免产生详略失当的弊病。
四、阅读——是学生创作优秀文章的必经阶段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素材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阅读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的知识和规律,既可以“熟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眼,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
五、批改——是学生完善创作的必要手段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评语与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有时候意见不统一,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着又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我比较欣赏全班互平。首先,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加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从而提高写作技巧和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但是,它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拨开迷雾,奔向胜利的彼岸。
一、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积蓄写出来,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朋友,课内外常和学生一起聊天,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学生才会身受启发,努力去培养这样的习惯。同时,要倾听孩子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樂,让孩子消除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展现自我。
信任的另一表现就是教师应该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鼓励学生自由练笔,自由练笔是指小学生不受任何题材、体裁的限制,自由去写作。从小学生的心理上来讲,他们也许比较喜欢写些日记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愿意让任何人看。因为很多时候,怀着希望得到老师、父母等长辈的理解、分担的心情,向他人表白一些内心的想法后,往往被长辈认为是思想走了岔道,结果不但不被人理解,还被严词教导了一番。这样的情况,试问学生还怎么敢自由的表达看法呢?
二、体验——是学生迸发写作灵感的原动力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因为儿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富有想象的大脑。所以,教师要发挥他们的所长,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生活。
奥妙无穷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小学生作文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蜜蜂酿蜜首先在百花丛中采无数花蜜,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应像小蜜蜂一样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先生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师,他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教师应创设挖掘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的各种活动。如种植花草树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走访亲戚朋友,沟通感情理解他人;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体验劳动滋味等等。许多学生认为生活平淡无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入手,在接触社会、学校、家庭的过程中,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感受中体验并摄取作文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欲望。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契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设定观察地点,揭示观察要点,从而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反映生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上的实在东西而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牢固。”可见,观察是作文内容具体深动、真情实感的前提。有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这堂并不是语文课,突然天色变暗,大风刮起。看到学生注意力已转移到窗外,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停止授课,干脆让学生静静观察天色。从乌云密布到起风到下雨再到雨点止,学生都看在眼里,接着教师启发他们,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果然,这次作文比上了作文课还要成功,交上来的是一篇篇优秀作文。
三、适“度”——使学生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台阶
写好作文不是只靠传授理论概念就可以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维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①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②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③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地记叙文。
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要求限定大概的字数,使学生的作文篇幅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同时还能避免产生详略失当的弊病。
四、阅读——是学生创作优秀文章的必经阶段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素材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阅读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的知识和规律,既可以“熟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眼,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
五、批改——是学生完善创作的必要手段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评语与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有时候意见不统一,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着又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我比较欣赏全班互平。首先,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加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从而提高写作技巧和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但是,它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拨开迷雾,奔向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