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渎职犯罪中不负责任程度的区分及认定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关于“渎职罪”的规定,从397条至419条共24条规定为渎职罪。过失渎职犯罪大致涉及六大领域(玩忽职守罪设定为一个单元)、八个层面,具体规定了十二个罪名,即①滥用职权罪、②玩忽职守罪、③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④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⑤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⑦环境监管失职罪、⑧传染病防治失职罪、⑨商检失职罪、⑩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另外,还有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和违法发放林木许可证罪。其中,除“滥用职权”、“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违法发放林木许可证罪”外,其它过失渎职犯罪的构成要件均为“严重不负责任”。
  
  一、渎职犯罪中主观过失的一般理论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了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时候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渎职犯罪中在其主观上一般表现为:第一、行为人的认识能力与法规要求的不一致;第二、行为人的实际行为与应该的作为不一致;第三、行为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完全相反。在过失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概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从根本讲,行为人主观上是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但是,正是因为行为人明知而又违反了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某些技术性的操作规程等,最后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心态也应该成为认定“严重不负责任”的重要根据。
  
  二、严重不负责任和过失渎职犯罪的关系
  
  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过失渎职犯罪的“严重不负责任”只是一个结论性的概念而没有明确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也只能是通过对案件的具体分析,并对照《立案标准》,进而“下结论”是不是“严重不负责任”。只有通过过失渎职犯罪构成要件之特征及其联系,动态地考察“不负责任的程度”,并借助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找出“严重不负责任”为要件的各过失渎职罪的具体规格。
  过失渎职犯罪是职务犯罪,其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主体的既任职务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前提条件,没有“职务”之名,便没有“严重不负责任”之说,关键是要把握“职务”和“责任”的对应关系,结合职务、职责、职权,本着“权力与义务相统一,行使职权与承担责任相平衡”的原则,正确分析“不负责任”及其程度。
  过失渎职犯罪“不负责任的程度”首先取决于过失渎职犯罪是否侵害了其犯罪客体,也即是否违反了法规范,进而取决于违反法规范﹙侵害犯罪客体﹚的程度。虽然,犯罪结果更加证明了犯罪客体被侵害,但是,还是“一定程度的不负责任”首先违反了法规范(侵害犯罪客体)在先。过失渎职犯罪“不负责任的程度”与其犯罪结果并不是直接的联系,只是法律规定了以“结果”论罪罢了。这也造成了一些客观上的不公,有的严重不负责任,但却没有带来后果,因而不受法律追究,这更加重了生产和管理上的“侥幸”心理,从而成为了法律的“漏洞”,增加了社会隐患。由此看来,犯罪客体才是此类犯罪的认识关键所在。在司法实践中,当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后,司法者通常并不是首先去审查行为人在行为时的心态,而是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如果行为人没有遵守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且没有违法阻却事由,而行为人又显然不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那就推定其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所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過失心态。至于这种过失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轻信过失,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我们也只有在客观方面的 “联系”中,加以“动态” 的分析,才能正确把握过失渎职犯罪的“严重不负责任”,从而找到其刑法的“可罚点”,做到不枉不纵,实现真正的效果。
  笔者认为,决定和影响“不负责任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关键看行为人是否有故意违反了法律的恶意程度。在很多过失渎职犯罪中,故意违反法律即是一种(准)过失渎职犯罪状态,实质上,犯罪客体已经“生成”,犯罪结果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另外,还要看行为人故意违反法律的恶意程度和持续的状态,以及反复作用的频率,。二是在客观上有无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且,这一已经发生的犯罪结果与行为人故意违反了法律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三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是否存在着能够避免犯罪结果发生的客观条件和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四是行为人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结果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行为人是否在努力阻止犯罪结果的扩大和积极地挽回损失。总之,我们要尽量借助法律规定边缘的情况,用以说明法律规定范围以内的内容,正确区分和认定过失渎职犯罪的“不负责任”之程度,乃至解决过失渎职犯罪定罪量刑的实质问题。
  
  三、当前过失渎职犯罪的客观形势及今后的预测
  
  在对待渎职侵权方面,“不把违法当违法,不把犯罪当犯罪”的问题大量存在,导致犯罪得不到及时惩处。2006年5月,山西省左云县发生特大煤矿透水事故,造成56名矿工死亡,12名渎职官员被送上法庭。最后,9人被判缓刑,3人被判免予刑事责任。“渎职犯罪的12名官员竟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坐牢。”有专家评价说,从安全到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从建筑领域到司法领域,渎职犯罪屡见不鲜,但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却是极少数。而一些从事反渎工作的人士却认为,能取得这样的判决结果实属不易。“中国反渎职侵权工作面临着发现难、查办难和惩处难等困境。”宋寒松表示,反渎职罪侵权工作在发现、查办、惩处犯罪方面仍面临着强大阻力,检察机关往往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排除这些干扰。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孙少侠认为,反渎职罪今后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市检察机构依靠地方政府拨款。“在经济落后地区,检察机关的办案经费无法得到保障;在经济发达地区,靠地方财政供养的检察机关很难不顾忌政府的脸面。”宋寒松认为,严重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使不少行业、部门存在以罚代刑、降格处理的现象。在最高检渎职侵权厅挂职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认为,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且往往由复杂的关系网,因此办案阻力大,干扰大。另外,这类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多时案件中的案件、事故背后的“故事”,而且犯罪现已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最高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谢鹏程表示,在此之前,“案件少、发现难、查办难”一直被公认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难题。“渎职侵权部门的更名,意味着反渎职侵权和反腐败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渎职侵权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一样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渎职侵权犯罪比贪污贿赂犯罪危害更大。”
  
  四、提高认知程度,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防范过失渎职犯罪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搞活,对内重点发展经济,渎职犯罪越来越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认知程度,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防范过失渎职犯罪,已经成为了当前反渎职侵权部门艰巨的任务。现在的形势并不是没有案件可查,客观上存在着大量的过失渎职犯罪现象。作为打击过失渎职犯罪主导力量的检察机关,如何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办案为主线,做好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重点查办过失渎职犯罪,突出特殊预防的作用,才是近一个时期阶段性的重点策略。因此,加强法学理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但是,对于过失渎职犯罪,应该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和立案标准,加大力度,严格执法,狠抓办案,尽快彻底清除“面”上的过失渎职犯罪案件,才是遏制过失渎职犯罪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才能为维护政治中心工作,加速经济发展,营造社会稳定与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民事检察业务尽管较之先前单一的抗诉模式又有了再审检察建议等重新调整被破坏社会关系的新手段,这些相对而言具有较强对抗性的监督形式虽然可以通过重新审理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诉求有了再次分配的机会,从形式上使当事人的诉讼利益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衡,从而实现阶段性的正义。但是,正义是法律程序和法律事实的正义,这和现实中普通公民通常所理解的绝对正义存在着一定的界限,息诉止纷不定常常是司法实践者身感困惑而又无可奈何
期刊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
期刊
摘 要: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是每个基层检察干警均当深思的问题。要在认清形势、明确工作使命、剖析社会矛盾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检察职能谋划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将各种社会矛盾科学有效、悄无声息地化解于工作之中。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社会矛盾;化解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大量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机关,由此所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不断增加,作为国家法律监督
期刊
摘 要:“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时期基层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人民检察院应结合检察工作实践,首先自身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队伍素质建设,其次是与其他国家机关密切配合,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键词:三项重点工作检察工作矛盾化解机制创新队伍建设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
期刊
90后是特殊的一代,90后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90后(指14周岁至18周岁)犯罪呈高发态势。据统计2009年,丰县检察机关共审查起诉225人,占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案件起诉人数的14%;2010年以来,审查起诉265人,占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案件起诉人数的18%。“90后”犯罪已成为一个亟需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90后”犯罪呈现的特点    1.以盗窃、抢劫犯罪为主。2009
期刊
在侦查活动中,询问证人是必不可少的取证内容。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因各种原因证人不愿在其单位、住处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做证或者不愿意到其单位、住处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地点作证等情况。可是,为了办案,询问证人又必须进行,这样,侦查人员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取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取证地点的合法性。因此,询问证人的地点问题,就成了侦查工作中经常遇到,也经常困扰侦查人员询问证人的一个法律问题。现就询问证人
期刊
摘 要:监外执行罪犯是我国法律对罪行轻微、主观恶性较小的被告人采取的刑罚执行手段,它体现了刑事诉讼宽严相济政策,对促进罪犯改造有着积极作用。但从近几年来的司法实践看,由于监外执行罪犯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往往被遗忘和忽视,从而放松必要的防范和教育改造,少数监外执行罪犯甚至乘隙作恶,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因此必须重视对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本文就从分析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的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恶性杀人案件,给社会转型时期敏感的公众和法律秩序留下了极深的颤动。随着对案件剖析的深入和解读视角的多元,精神病鉴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公众尤其是精神病专家、学者等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精神病鉴定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深入研究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目的。  关键词:司法精神病鉴定;证据属性;适用    随着社会法制化
期刊
近年来,遵照中央新出台“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各级财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经费一律由财政部门供给,政法机关从此便吃上了稳定的“皇粮”。可诸如我县这样的川东北欠发达革命老区的地方财政,却也只能保“吃饭钱”,很难保证检察机关各项经费开支。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检察机关的财务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际国内经济
期刊
由于职务犯罪具有高智能、高隐蔽性、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证据难以收集,并且“一对一”十分明显,往往以口供定罪,物证较为缺乏,扩大证据范围,就要从物证着手,所以,本文笔者试从职务犯罪具有物证特性的赃款的证明力角度,评价追赃的必要性。  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明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或当事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代理人依法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认定犯罪是否发生、谁是犯罪分子、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案件事实的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