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适当对文本进行拓展,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但有的教师却进入了误区,把拓展阅读当作是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的“点缀”,形式上也是千篇一律,只是在教完课文后,找来一篇与文本题材相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其实文本拓展的形式绝非如此单调,它应该自然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巧妙引入文本拓展,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导入时拓展,奠定情感基础
阅读文本,尤其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课文,如果单纯从题目开讲或从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很难迅速进入情境,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因而,在导入时有意识地通过拓展相关资料烘托气氛,突显主题,就给学生提供了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抓手。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导入《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师:我们学校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 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高位截瘫,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到了作者觉得母亲活得太苦了。(师板书:苦)
生:我读到了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此课的导入匠心独运,窦老师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中窦老师精心拓展了片段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与《秋天的怀念》具有相同的情感,这样就在开课之初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而当学生读出“母亲活得太苦了”时,窦老师就板书“苦”字,后面的教学就以“苦”为主线进行延展,使学生内心涌动起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自然主动地走进文本。
二、品读时拓展,丰厚语言积淀
对文本言语层面的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点来领悟文本的意蕴。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扣主题向外辐射,把不同文本组合在一起,将会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声的和弦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蕴含其中的意味。
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品读“银雨洒金街”这一内容时就进行了相关的拓展。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银雨撒金街”这一奇特景象的?
生:(齐)“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
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记录下此情此景,老师摘录几句,请同学们读读品品,交流一下你最欣赏的描述。
课件出示:
1.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叶圣陶
2.翻岩喷雪,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
——徐霞客
3.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佚名·观瀑亭对联
生:观瀑亭对联对仗工整,比喻也很生动,写出了大自然的奇妙,令人赞叹!
生:叶圣陶笔下的瀑布美丽灵动,而徐霞客笔下的瀑布气势非凡。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都很喜欢。
师: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些名言佳句的话,不妨把它们背诵下来。(生自由背诵)
师:现在再读书上的文字,一定能感受到“银雨洒金街”这一美景的诗情画意。
这样的拓展,通过不同文本的交相辉映,使学生对“银雨洒金街”的奇特景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
三、留白处拓展,开放想象空间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加上文学作品往往表达含蓄、情感内敛,这样就会出现文本的“留白”。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无疑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心灵之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白鹭》一文中“白鹭钓鱼”这部分写得相当简单,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无穷韵味,我进行了这样的文本拓展。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鹭钓鱼的?
生: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
师:老师推荐一段描写白鹭钓鱼的文字,看看与你头脑中的画面是否一致。读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课件出示:
“一只白鹭静静地伫立在水田中,通体雪白的羽毛,曲线优美的颈脖,宛如一尊高贵的塑像。白鹭静止不动,气定神闲,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无法打扰它。待浅水处浮现游鱼的身影,它像突然惊醒,闪电般地把颈项弹开,尖尖的喙准确地刺入水中,迅速叼起一条小鱼,展翅轻盈地飞向远方。”
生:白鹭钓鱼时也很优雅,而且很有耐心,它的从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白鹭那雪白的蓑毛就像渔翁的蓑衣,而那长长的喙就是一根鱼竿,怪不得说它是在“钓鱼”呢!
生:书中说清水田是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我觉得白鹭就是这画中的主角。此情此景真是太美了!
这段拓展的文字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白鹭钓鱼时的优雅从容、胸有成竹,从而对“钓鱼”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让学生讲述对白鹭的印象时,他们兴趣盎然,产生了丰富而奇妙的遐想。
四、深化时拓展,感悟人文内涵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挖掘人文内涵并加以延伸,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有所领悟。从词句的品味、段落的赏析回归到整体的情感体悟,能够触动心灵而引起共鸣。因此在情感深化处进行文本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读出与自己相通的情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使人文素养在经典文本的浸润中逐渐提升。
《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悟到人生的哲理,初步具备辩证看待問题的意识,我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文本拓展。
师:贾平凹笔下的这只贝令人肃然起敬、难以忘却。老师推荐给大家一篇佳作,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容的同名作品,一样令人回味。
课件出示:
一 只 贝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只贝。贝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实在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师:这只贝是那么美,与贾平凹笔下的贝完全不同,这只贝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这只贝虽然没有孕育出名贵的珍珠,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生:这只贝的生命短暂,却在人世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我觉得它和那只丑贝一样可敬。
通过文本拓展,学生真切感受到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的眼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更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启示,引发了其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挖掘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并通过文本拓展加以呈现,就能有效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在潜移默化间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一、导入时拓展,奠定情感基础
阅读文本,尤其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课文,如果单纯从题目开讲或从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很难迅速进入情境,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因而,在导入时有意识地通过拓展相关资料烘托气氛,突显主题,就给学生提供了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抓手。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导入《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师:我们学校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 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高位截瘫,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到了作者觉得母亲活得太苦了。(师板书:苦)
生:我读到了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此课的导入匠心独运,窦老师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中窦老师精心拓展了片段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与《秋天的怀念》具有相同的情感,这样就在开课之初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而当学生读出“母亲活得太苦了”时,窦老师就板书“苦”字,后面的教学就以“苦”为主线进行延展,使学生内心涌动起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自然主动地走进文本。
二、品读时拓展,丰厚语言积淀
对文本言语层面的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点来领悟文本的意蕴。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扣主题向外辐射,把不同文本组合在一起,将会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声的和弦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蕴含其中的意味。
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品读“银雨洒金街”这一内容时就进行了相关的拓展。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银雨撒金街”这一奇特景象的?
生:(齐)“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
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记录下此情此景,老师摘录几句,请同学们读读品品,交流一下你最欣赏的描述。
课件出示:
1.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叶圣陶
2.翻岩喷雪,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
——徐霞客
3.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佚名·观瀑亭对联
生:观瀑亭对联对仗工整,比喻也很生动,写出了大自然的奇妙,令人赞叹!
生:叶圣陶笔下的瀑布美丽灵动,而徐霞客笔下的瀑布气势非凡。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都很喜欢。
师: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些名言佳句的话,不妨把它们背诵下来。(生自由背诵)
师:现在再读书上的文字,一定能感受到“银雨洒金街”这一美景的诗情画意。
这样的拓展,通过不同文本的交相辉映,使学生对“银雨洒金街”的奇特景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
三、留白处拓展,开放想象空间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加上文学作品往往表达含蓄、情感内敛,这样就会出现文本的“留白”。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无疑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心灵之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白鹭》一文中“白鹭钓鱼”这部分写得相当简单,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无穷韵味,我进行了这样的文本拓展。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鹭钓鱼的?
生: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
师:老师推荐一段描写白鹭钓鱼的文字,看看与你头脑中的画面是否一致。读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课件出示:
“一只白鹭静静地伫立在水田中,通体雪白的羽毛,曲线优美的颈脖,宛如一尊高贵的塑像。白鹭静止不动,气定神闲,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无法打扰它。待浅水处浮现游鱼的身影,它像突然惊醒,闪电般地把颈项弹开,尖尖的喙准确地刺入水中,迅速叼起一条小鱼,展翅轻盈地飞向远方。”
生:白鹭钓鱼时也很优雅,而且很有耐心,它的从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白鹭那雪白的蓑毛就像渔翁的蓑衣,而那长长的喙就是一根鱼竿,怪不得说它是在“钓鱼”呢!
生:书中说清水田是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我觉得白鹭就是这画中的主角。此情此景真是太美了!
这段拓展的文字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白鹭钓鱼时的优雅从容、胸有成竹,从而对“钓鱼”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让学生讲述对白鹭的印象时,他们兴趣盎然,产生了丰富而奇妙的遐想。
四、深化时拓展,感悟人文内涵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挖掘人文内涵并加以延伸,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有所领悟。从词句的品味、段落的赏析回归到整体的情感体悟,能够触动心灵而引起共鸣。因此在情感深化处进行文本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读出与自己相通的情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使人文素养在经典文本的浸润中逐渐提升。
《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悟到人生的哲理,初步具备辩证看待問题的意识,我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文本拓展。
师:贾平凹笔下的这只贝令人肃然起敬、难以忘却。老师推荐给大家一篇佳作,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容的同名作品,一样令人回味。
课件出示:
一 只 贝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只贝。贝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实在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师:这只贝是那么美,与贾平凹笔下的贝完全不同,这只贝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这只贝虽然没有孕育出名贵的珍珠,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生:这只贝的生命短暂,却在人世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我觉得它和那只丑贝一样可敬。
通过文本拓展,学生真切感受到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的眼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更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启示,引发了其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挖掘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并通过文本拓展加以呈现,就能有效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在潜移默化间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