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难点之一。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是呕心沥血,而学生仍不喜欢作文,教学效率低。其重要症结就是未能从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入手,去开辟绿色写作通道。本文从学生写作中常见障碍出发,探讨写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障碍
1 激发写作兴趣,排除应付心理
心理学表明: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作文前我们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宣传的需要……让学生为某种“需要”而练习作文,让他们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五年级一个单元训练写“演讲稿”,可写“竞选班队干部”演讲稿,可写“倡导环境保护”演讲稿,可写“热爱读书”演讲稿……在写“演讲稿”前我让学生明白自己这次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想得到什么,要达成某种需要必须认真写好演讲稿,否则期望便会落空。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或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动机,变“应付老师而作”为“实现需要而作”,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进行积极有效地表达。写出的“演讲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条理清楚,思维缜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号召力强,富有感染力。从而实现“写”以致用。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而小学生常常不是对所写内容相关的生活已经淡忘,就是缺少生活体验,没有写作激情。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运用多种手段,根据写作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渲染写作气氛,让学生触“境”生“情”,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写作过程,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2 有米下锅,防止焦虑心理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作文课前要布置观察作业,给学生一个“安民告示”,让学生在充裕的时空环境里,去仔细、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所要写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要从不同侧面认真观察;二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也就是说,观察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感官的感觉,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既要有感官的摄取,又要有思维的伴随;三要做好观察笔记和采访记录等。如写人物的习作训练,引领学生在学校、家庭、单位、厂矿企业或公司的商业网点去做一些调查采访活动,学生在观察人物的所作所为时,要想一想这个人心里会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反映出他的什么品质。这样既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又了解人物的内在特点,了解到的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便对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感而发。
再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多参与生活实践,以丰富情感世界,增强感受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如参加生产劳动,奔向农村种菜,收稻谷,采蘑菇,摘柑橘,养鱼,喂鸡,牧牛,感受科技致富;多做家务活,洗衣服,钉纽扣,拖地板,做菜,煮饭,体验劳动的艰辛;多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种树绿化环境,打扫公共卫生,为孤寡老人搞“义卖”、搞清洁,为读者收发报刊,为社区出板报、写倡议书、写广播稿,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多走进市场买衣,买鞋,卖菜,卖果,学做导购,体验生活的乐趣;多参加文体活动,登山,游泳,滑冰,郊游,游园猜谜,文艺演出,体验活动的快乐,等等。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经历多了,积累多了,感情丰富了,也就不愁“无米之炊”了。
其三,还要让学生注意多听。一个人的所见所为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还应注意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练习了讲者的说话能力,也能提高听者的倾听能力,还能丰富写作素材和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星期一每人讲一两件新鲜事,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3 激发热情,写出真情实感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犹如众星捧月,父母、长辈的宠爱、溺爱导致他们渐渐产生“唯我独尊”的意识。他们对人、事、物冷漠视之,写起文章来冷若冰霜。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曾经教诲“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做。”《庄子.鱼父》中也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因此,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热情,纠正他们的冷漠心理,引导他们写出流在心里的泪,流在心底的血,写出感情饱满的佳作。
我们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如开展“感恩”激情演讲报告会、“感恩”主题读书会、“感恩”主题故事会,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表演“感恩”节目,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等等。学生在聆听、阅读、演讲、表演和实践过程中心中点燃爱父母、爱老师、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的情感火花,激发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思想感情。从此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真情和热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把心中的爱倾注于字里行间,写出了许多血肉丰满、热情洋溢、倍感亲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障碍
1 激发写作兴趣,排除应付心理
心理学表明: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作文前我们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宣传的需要……让学生为某种“需要”而练习作文,让他们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五年级一个单元训练写“演讲稿”,可写“竞选班队干部”演讲稿,可写“倡导环境保护”演讲稿,可写“热爱读书”演讲稿……在写“演讲稿”前我让学生明白自己这次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想得到什么,要达成某种需要必须认真写好演讲稿,否则期望便会落空。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或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动机,变“应付老师而作”为“实现需要而作”,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进行积极有效地表达。写出的“演讲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条理清楚,思维缜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号召力强,富有感染力。从而实现“写”以致用。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而小学生常常不是对所写内容相关的生活已经淡忘,就是缺少生活体验,没有写作激情。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运用多种手段,根据写作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渲染写作气氛,让学生触“境”生“情”,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写作过程,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2 有米下锅,防止焦虑心理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作文课前要布置观察作业,给学生一个“安民告示”,让学生在充裕的时空环境里,去仔细、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所要写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要从不同侧面认真观察;二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也就是说,观察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感官的感觉,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既要有感官的摄取,又要有思维的伴随;三要做好观察笔记和采访记录等。如写人物的习作训练,引领学生在学校、家庭、单位、厂矿企业或公司的商业网点去做一些调查采访活动,学生在观察人物的所作所为时,要想一想这个人心里会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反映出他的什么品质。这样既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又了解人物的内在特点,了解到的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便对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感而发。
再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多参与生活实践,以丰富情感世界,增强感受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如参加生产劳动,奔向农村种菜,收稻谷,采蘑菇,摘柑橘,养鱼,喂鸡,牧牛,感受科技致富;多做家务活,洗衣服,钉纽扣,拖地板,做菜,煮饭,体验劳动的艰辛;多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种树绿化环境,打扫公共卫生,为孤寡老人搞“义卖”、搞清洁,为读者收发报刊,为社区出板报、写倡议书、写广播稿,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多走进市场买衣,买鞋,卖菜,卖果,学做导购,体验生活的乐趣;多参加文体活动,登山,游泳,滑冰,郊游,游园猜谜,文艺演出,体验活动的快乐,等等。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经历多了,积累多了,感情丰富了,也就不愁“无米之炊”了。
其三,还要让学生注意多听。一个人的所见所为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还应注意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练习了讲者的说话能力,也能提高听者的倾听能力,还能丰富写作素材和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星期一每人讲一两件新鲜事,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3 激发热情,写出真情实感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犹如众星捧月,父母、长辈的宠爱、溺爱导致他们渐渐产生“唯我独尊”的意识。他们对人、事、物冷漠视之,写起文章来冷若冰霜。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曾经教诲“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做。”《庄子.鱼父》中也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因此,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热情,纠正他们的冷漠心理,引导他们写出流在心里的泪,流在心底的血,写出感情饱满的佳作。
我们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如开展“感恩”激情演讲报告会、“感恩”主题读书会、“感恩”主题故事会,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表演“感恩”节目,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等等。学生在聆听、阅读、演讲、表演和实践过程中心中点燃爱父母、爱老师、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的情感火花,激发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思想感情。从此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真情和热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把心中的爱倾注于字里行间,写出了许多血肉丰满、热情洋溢、倍感亲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