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欣赏:让儿童与文化相遇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594825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程中的欣赏教学分渗透式欣赏教学和专题式欣赏教学。当前专题式欣赏教学存在诸多“症结”,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操作层面的。相比渗透式欣赏教学,专题式欣赏教学对学生提供的文化信息更为整体,对学生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为强烈,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为全面。因而,专题欣赏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十一册)一课,谈谈我对专题式欣赏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专题式欣赏教学;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34-03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教学分为两种:一是渗透式欣赏教学,即教师把“欣赏”渗透到各类课型中,注重引领学生通过欣赏课本插图、教师范画、课件作品、学生作品等提升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二是专题式欣赏教学,即根据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世界、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感知作品的内涵、形式、风格以及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形成审美趣味,获得审美愉悦,提高欣赏能力。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专题欣赏”一直是个短板,主要有以下症结:
  其一,课程内容设计不均衡。现行小学美术课本中,专题欣赏内容,一般安排在每册教材结束部分,占整册内容的5%左右,其他大量课程内容均为技能技法课。
  其二,课堂教学形式不生动。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的融入与参与,一节课一“讲”到底,学生缺乏对美的主动体验。有的教师还误解了《课标》的本义,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还有的教师,干脆将专题欣赏的内容省略掉,只要求学生课后简单浏览。
  其三,课程评价取向不科学。许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身都只注重教师传授的美术技能技巧,忽视美术欣赏。对学生的评价,大多只看学生画得好不好,不太关注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其四,课程目标把握不全面。课堂上或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或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忽视美术作品审美价值、历史影响、社会价值。
  一、文化的记忆:触动儿童的兴趣
  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和发展史,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和一种文化。应当承认,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与儿童是有距离的。我在上《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之前的调查中,很多学生对这种质朴、粗犷艺术并不感兴趣,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很丑”、“太粗糙了”。
  1.封存的记忆。
  上课之前,教师利用课前谈话的机会,带领学生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经夏、商、周,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教师指着板书“夏”,问:“知道这段历史离我们有多远吗?”一个学生回答:“离我们已经四千多年了。”教师进而又问:“如果让你揭开这段远去的历史,你的心里充满了……”孩子们纷纷说“好奇”、“神秘”等等。教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好奇、一种神秘走进这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此刻,孩子们精神饱满,神情专注,目光充满了期待,他们已经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神秘的面纱。
  上课伊始,教师即问:“公元前221年,强大的秦国以势不可挡的进攻吞并六国,秦兵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要将这个国家的一件器物取回咸阳,是什么样的器物如此重要?”孩子们带着神秘自由交流、不断猜测。教师揭题:“青铜器——鼎,就让我们带着一种敬仰,走进这段用火焰、金属和智慧锻造的辉煌,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和文明的印记。”至此,整个课堂已经充满着浓浓的探究气息。
  3.穿越的情境。
  教师打开制作好的幻灯,配合图片进行配乐讲述:“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经夏、商、周,跨越十五个世纪历程。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终结。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的礼制视为‘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相对于后世艺术品及生活器物,显得大气——带有民族原生时代的强悍、粗犷和勃勃生机。甚至,从中还能感受到大自然中万物生灵的气息。”“青铜器文饰的美是一种抽象的朦胧的美。简约地勾勒却如此传神,富有想象力。”“透过幽幽的青灰色光泽,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战争、文化都隐约闪现在世人眼前,隐约可见那个久远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伴着青铜编钟的清越之声,这些图片和讲述让孩子们整体感知了青铜器,初步领略了青铜之美。孩子们聚精会神,仿佛与老师一起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
  二、文化的邀约:激活儿童的探究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专题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成为一次美丽的文化邀约,邀约儿童探询文化的高度和深意,感受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的润泽,感悟文化的灵性,走向文化的深处。
  1.“青铜”何也。
  从孩子的原有认知和经验出发,教师提出:“据我所知,铜是一种金属,那青铜又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教师又问:“青铜也是一种金属,而且是一种合金,是在纯铜中添加少量锡、铅等金属而成。我们知道,东西是越纯越好,古人为何要在纯铜内添加其他的金属?”学生根据经验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幻灯,从强度和熔点等角度对铜和青铜进行比较,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在铜中加了少量的锡,比原来的铜更坚硬,熔点更低。此刻孩子们的脸上露出敬佩的表情。教师进而又问:“在石器时代的辉煌逐渐淡去之时,古人的这个发现仅仅是个‘发现’吗?这简直是一项——”学生纷纷发言:“伟大的发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才干”。
  2.感受用途。
  在这一环节,教师强化了美术与文学的联系,并不单单讲青铜器的用途,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发现与思考。教师指着幻灯片呈现的破釜沉舟、一言九鼎、加官进爵等十多个带有青铜名称的成语,提示同学们:“你看,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到青铜的痕迹。”教师通过成语带领学生感受青铜用途和分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课上教师还强化了美术与社会的联系,教师问:“这么多的青铜器中你感到用于哪个方面的器物居多?”学生回答礼器。教师指出:这是青铜器发展中的一个规律,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青铜礼器居多。经过讨论交流,师生形成共识:是那个等级分明的礼制时代注定了这一个必然!
  3.深度欣赏。
  美术欣赏中教学内容的大主题设计,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抓不住重点,欣赏深入不下去,学生掌握不了欣赏的方法,也提高不了欣赏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选了司母戊大方鼎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欣赏,同时还结合课本插图,选了四件包括四羊方尊在内的十分典型的青铜器作品让学生自主欣赏。
  开始,教师指着幻灯问:“知道它的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司母戊大方鼎。教师随即指着图片,对鼎的年代、大小、铭文等做了详细介绍。之后,孩子们对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鼎很感兴趣,进而教师介绍了考古上的观点:“据说是商王为祭祀自己的母亲‘戊’而铸。”又一次将孩子们带到了已经远去的时代。
  在深度欣赏过程中,教师先让同学们从造型上看:“司母戊大方鼎跟其他鼎相比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对比发现司母戊大方鼎是方鼎,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教师再要求同学们从表面的文饰上进行分析。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着小组讨论。教师突出欣赏重点,问:“鼎腹中间为素面,周围有纹,“这叫饕餮纹。”同时,进一步引导:“走近一些,此鼎耳廓也有纹饰,猜猜是什么?”“这叫虎食人头纹,为整个鼎增添了几许威严和神秘。如果你再走近还会发现,其实全鼎身上都有细密的鱼纹。”
  在经过造型和纹饰两个角度的深度欣赏后,教师请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司母戊大方鼎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质朴、雄厚、大气、浑厚、威严……一系列词语从学生口中蹦出,教师适时板书并总结:“司母戊大方鼎代表了商代青铜文化的高度和水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么重的鼎,你能举起来吗?可有一个人却能举起。”教师讲述“拔山举鼎”的典故,再一次从文化的视角带领学生感受鼎的尊贵。
  三、文化的力量:引发儿童的思考
  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专题欣赏课,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引发儿童的思考,引导儿童向着文化的深层走去,感受文明的印记和人类的辉煌。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我做了一些设计,将学生的注意从一个点(一件件青铜艺术品)带到一个面上(整个“青铜时代”)。
  1.青铜时代。
  在自主欣赏,充分交流和分享感受之后,学生还沉浸在对一件件青铜艺术品的赞美中时,教师伴着淡雅、宁静的编钟音乐,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一段青灰色的历史,走进了一段已经远去却又辉煌依稀可见的时代。这段时期一直持续了十五个世纪,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青铜时代’。”教师板书“青铜时代”四个大字,进而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是什么造就了青铜时代的辉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当时特殊的社会制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从发言中,孩子们对于青铜的理解已经逐渐从点走向了面。
  2.世界青铜。
  在课堂的结束语部分,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其实青铜的历史并不是中国的独有,我国人民用其独特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造就了中国青铜大气、凝重的风格,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铸写了最为辉煌的篇章!让我们记住这个我们应当为之自豪、为之荣耀的时代——青铜时代!”此刻,孩子们的目光都汇聚到了黑板上的四个大字上——青铜时代,眼睛里充满着对那个已经远去时代的敬仰。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折射着人类各个时期意识形态及文明印记。美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进行美术专题欣赏,有助于学生从小整体感知美术形态与人类文化,燃起艺术的火花,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价值取向。
  Subject-Oriented Appreciation: Children’s Encounter with Culture
  CHENG Jian
  (Nanjing Wulaocun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04, China)
  Abstract: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fine arts curriculum divides into permeation-oriented and subject-oriented which is at present problematic both in beliefs and in operation. Compared to permeation-oriented instruction, subject-oriented instruction can provide more complete cultural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have a more powerful cultural impact on them, and 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in a better way. Therefore, subject-oriented instruction must be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to in the teaching of fine art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fine arts; subject-oriented instruction; cultural literacy
其他文献
摘要:仪式是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手段。职业院校仪式教育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其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其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方面。  关键词:职业院校;仪式;形态;特点;功能;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故游刃有余。如果把文本比作“牛”,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要找准了“间”——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即有效的切入点,就能事半而功倍。因此,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尤其是题眼,学生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以为专业课教学提供语文基础、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提供动力为价值取向,依据企业需求确定课程标准、改革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27-02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动因  (一)自身定位不
教学时间:2012年2月  教学内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必修1)  教学场合:四川省乐山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讨会  教学对象: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文科班  一、运用授课者自身资源导入  (在萨克斯音乐《回家》声中,65人左右的大班额学生进入宽大的阶梯教室,PPT上是本人在“国立台湾大学”门口留影的照片和前往香港旅游的港澳通行证。)  师:(指着照片)他是
摘要:曹华祝校长秉承“人和、务本、求是”治校方略,励精图治,建设财校,发展财校。致力“人和”,建成和谐校园;躬身“务本”,提升办学质量;坚持“求是”,以创新推动学校发展。曹华祝校长的成功教育人生给我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叙事报告;曹华祝;人和;务本;求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68-03  [人物档案]曹华祝,江苏省徐州财
就数学教学而言,我觉得更多地应该由“静态”的数学向“动态”的数学转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探寻和理解知识与观点背后的价值意义,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思辨与自我建构,发展思维,生长智慧。  “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节课,主要是借助计算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发展数学思考,提升
2013年10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主办,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以“从战略规划到战略执行——全国职业院校项目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苏州召开。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晓昌出席会
摘要: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单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缺少横向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之后,可以尝试开发嵌入性主题单元课程,将有关纸币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易到难分五课时进行编排。这五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参与的机会,可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提升求异思维,丰富学习情感,培养应用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嵌入性主题课程;学习素
摘要: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职业院校新版数学教材建设项目。该版教材的编写理念、选材思路、教材体系等都具有自主特色。  关键词:教材理念;教材体系;教材体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03-04  数学科学历来被视为所有科学的基础——无论对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还是思维科学而言。因而在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里,数学课程自
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究竟要达成哪些目标?答案很多,甚至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包括进去。然而“什么都是”的处处为落脚点,势必会进入“什么都落空”的无家可归的尴尬境地。语文教学到底做些什么?这是一个不想倒还明白、一想就觉得复杂的问题,而且见仁见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真理像劳动人民一样朴素”,或许一讲就明白的简单常识才是我们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那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记诵,有所思考,有所感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