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成功的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学习。那么一名老师想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应该做是哪些“功课”呢?
一、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 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应研究每次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现的方案,钻研与实验有关的原理,思考如何在实验课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教师在课前必须到实验室了解准备实验情况和亲自试做实验,教师试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预试相比,要求应更高。除预设实验成败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之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
3 备用多套实验方案
备用多套实验方案,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认为可行的方案。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难免有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选择。比如在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时,可行的方案就有这么几种,如用二氧化碳和空气分别充气球比较,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质量,用点燃的高矮蜡烛倒人二氧化碳比较熄灭的顺序等等。因此教师事先应揣摸学生心理,考虑实验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达到好的实验效果。
二、重视课前预习
实验课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操作步骤,设计好记录格式,进入实验室后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因此,应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对尚未完成预习准备的学生,绝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特别是当学生尚未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和还未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更要认真检查。否则,那些未作好准备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就会有很大的实践的盲目性,容易处于忙乱状态,实验中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对每一个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如制取二氧化碳,我们提供了(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浓盐酸,(4)石灰石和稀盐酸四组药品,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好奇心大增,不再受到课本步骤的约束,而能够亲自实验验证。
三、实验时的辅导
由于学生实验是学生自行进行,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辅导中,要深入学生实验活动之中,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宜直接回答,而应采用启发诱导、搭桥铺路的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思维,自主获取答案。特别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实验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验证书本已有的结论,而是要印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如果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猜想符合,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体会到成功感。如不符合,学生势必分析原因。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教师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实验后引导和评价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验中的表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学生一道对实验结果分析与归纳和开展讨论。具体内容和程序是:
1 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引导学生小结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畅谈体会或心得,如“我见到什么”、“我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等。以此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践表现,效果显著的方式有:①学生各自发表意见;②同一实验小组互相讨论;③不同一实验小组互相讨论。
2 教师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先根据教学之需及学生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或争论,诱导学生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自己努力,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历程。
3 教师学生一起展开探讨问题。
教师做足学生实验的功课,可以使学生明白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懂得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合为一个联动的整体,真正做到“主导”与主体“的谐调共振。
一、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 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应研究每次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现的方案,钻研与实验有关的原理,思考如何在实验课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教师在课前必须到实验室了解准备实验情况和亲自试做实验,教师试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预试相比,要求应更高。除预设实验成败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之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
3 备用多套实验方案
备用多套实验方案,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认为可行的方案。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难免有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选择。比如在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时,可行的方案就有这么几种,如用二氧化碳和空气分别充气球比较,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质量,用点燃的高矮蜡烛倒人二氧化碳比较熄灭的顺序等等。因此教师事先应揣摸学生心理,考虑实验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达到好的实验效果。
二、重视课前预习
实验课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操作步骤,设计好记录格式,进入实验室后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因此,应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对尚未完成预习准备的学生,绝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特别是当学生尚未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和还未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更要认真检查。否则,那些未作好准备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就会有很大的实践的盲目性,容易处于忙乱状态,实验中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对每一个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如制取二氧化碳,我们提供了(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浓盐酸,(4)石灰石和稀盐酸四组药品,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好奇心大增,不再受到课本步骤的约束,而能够亲自实验验证。
三、实验时的辅导
由于学生实验是学生自行进行,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辅导中,要深入学生实验活动之中,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宜直接回答,而应采用启发诱导、搭桥铺路的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思维,自主获取答案。特别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实验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验证书本已有的结论,而是要印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如果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猜想符合,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体会到成功感。如不符合,学生势必分析原因。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教师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实验后引导和评价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验中的表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学生一道对实验结果分析与归纳和开展讨论。具体内容和程序是:
1 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引导学生小结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畅谈体会或心得,如“我见到什么”、“我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等。以此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践表现,效果显著的方式有:①学生各自发表意见;②同一实验小组互相讨论;③不同一实验小组互相讨论。
2 教师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先根据教学之需及学生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或争论,诱导学生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自己努力,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历程。
3 教师学生一起展开探讨问题。
教师做足学生实验的功课,可以使学生明白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懂得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合为一个联动的整体,真正做到“主导”与主体“的谐调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