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角度对中美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采取教材分析法和教材对比法对美国主流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和上海沪科版物理教材在概念建构、习题编排、实验设置方面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针对我国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美教材;高中物理;比较;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20-6
  1 教材介绍
  教育的变革和进步是赢得21世纪人才竞争的关键,而当代教育变革的主题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也发生着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从其教材、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中美两国高中物理学的一致开篇内容——“运动学”,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两国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内容编排、概念建构、习题与实验设置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以期针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美国教材种类繁多,为使研究更具代表性,笔者选取美国主流高中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在美国使用率高达50%)以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中物理教材(使用率基本覆盖全上海)作为研究范本。对这两种教材“运动学”部分内容进行了内容比较和分析。
  具体内容编排见表1。
  2 核心素养角度下对中美教材概念建构、习题编排、实验设置方面的比较
  2.1 概念建构
  从内容编排上看,美版教材与沪科版教材都采用“章—节”形式的结构,概念覆盖广度基本一致;编排都遵循对概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在章节前都有导学(内容提要)部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章节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不同之处在于,美版《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在每一节的开篇部分,都有本节学习目标和该节“关键术语”,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该节的“核心概念”,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把握重点;沪科版教材特意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这些物理概念作为一些准备知识,美版教材没有专门讲述这些概念,而是在遇到问题时再及时补充,强调“做中学”。
  此外,两本教材编排中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美版教材还十分注重物理概念的心理建构过程,从学生认知出发,精心为学生制作了通向更高认知的“脚手架”。如在每一节引入新的概念前都有贴近生活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通过请学生完成一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将学生作为章节重要问题的共同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即将学习的概念。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有很多种,比如通过提供的知识信息与学生相关、对他们有意义;教材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梯子,以通向更高层级的理解。但是学生必须自己爬梯子。”
  我们看到,在美版教材《2.1运动的描绘》引入“机械运动”这一概念时,教材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假设你正在家里读这本书,在开始读第二章时,你看了一眼你的仓鼠,发现他正坐在笼子的一角,过了一会儿,你又看时,它已坐在对角的饲料盘处了……可见,物体运动的描述,涉及位置、时间两个因素。换句话说,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你需要回答何时、处于何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事例生动自然,活泼有趣,与学生的体验息息相关,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愿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反观沪科版教材,相对于美版教材,教材学科逻辑性较强,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知识点覆盖面较全,公式数量较多。但是,情景理论化过高,不够生动。例如,同样是引入描述运动物理量的概念,沪科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把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叫做机械运动。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这样的叙述显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在概念建构方面,美版教材在“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较之于沪科版教材更胜一筹。建议沪科版教材中可以在章前适当增设本章的核心概念或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习时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高效学习;在情景引入和概念建构部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趣味性、合理性、现代性。
  2.2 习题编排
  笔者对比了对于“运动学”章节两本教材的题目数量与类型编排的相关数据,统计得到表2(不含例题)。
  从题目数量来看,美版教材习题数量是沪科版教材的15倍之多!但课本上的习题数量并不代表着学生的实际练习量。
  我们一直提倡“减负”,但作为一线老师都清楚,实际上课本上的习题量减小并不等同于“减负”。相反,正是由于课本习题少,学生不得不购买大量的课外辅导书,作为“第二教材”辅助理解概念和规律。而“第二教材”的编写水平参差不齐,让学生又陷入了更苦更深的“题海战术”之中。
  因此,教材中设置大量习题,尤其是不少习题是紧接着设置在相关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此外,在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学生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教材中布置的作业任务,也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能感。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判断。它往往会受到外部反馈的影响。学生会根据一些外部指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使效能感发生变化。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也相信自己能成功。”   不难得出,课后习题的多样化、系统性呈现,有利于学生有效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大量的丰富练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提升课业成绩,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增强。此外,从习题本身内容分析,美版教材的大部分习题都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出发,涵盖了体育、文化、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非常关注物理习题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有相当数量的题目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例如,第二章“单元测评”中,在“设计实验”类型的题目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当一辆红色摩托车驶过你朋友家时,他父亲很恼怒,因为他认为,法定的车速最快为40 km/h,而该摩托车超速了。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在这辆摩托车下一次经过你朋友家门口时,判断它是否正在超速行驶。”
  题目情境来源于生活,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又回归于生活,这就能够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很多沉浸于“手游”“网游”世界的青少年来讲,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其决策能力、问题解决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也得到提高,更加符合目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实验设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好的实验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能力。通過研究中美教材的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实验数量,统计表格如表3所示。
  表3 中美两版本教材“运动学”部分实验类型、数量的比较
  ■
  从数量上看,中美教材在实验部分的比重基本一致。但在实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方面略有差异。两种教材针对同一物理问题的实验设计对比如表4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从实验目的上看,沪科版通过本实验意在使学生通过测量、绘图,解决“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一种类型的运动”以及“这一规律的数学公式表述是什么?”这样两个问题。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运用。在实验器材(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处理数据环节则相对弱化,使用计算机代替学生处理复杂数据;美版教材本节实验的设计,更偏重于对中学生绘图、思辨、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虽然对实验本身数据结果精确度要求不高,但是要能分析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不同实验方法的方案优劣性,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对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的解释,进一步思考g与海拔、位置等的联系,这样一系列紧凑的环节设置,一则使得该实验与学生更亲近,二则在达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协作性、反省性思维。同样,从实验环节和示例来看,美版教材实验更强调“完整性”“安全性”“全员参与性”。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体现了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树立物理观念”的维度。
  3 比较后的启示
  不管是《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还是沪科版教材,都是基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所编制的教材。
  通过以上对于“运动学”概念建构的方式、习题的编制以及学生实验设计的对(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比分析,美版《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对于我国沪科版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从教材结构上看,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是从生活中来,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尽量从生活中提取实验场景和素材,将可见的生活场景变成实验室,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写进教材。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是好玩的学科,更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也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从习题设置上看,应该加入一些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题目。从实验上看,应该借鉴其“完整性”“安全性”“严谨性”“全员参与性”的特点。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并非脑袋空空地来到课堂,应该把学生作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且在发展中的个体”来对待。根据现在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固然重要,若只着眼于现在课本上的物理题目,而不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培养出一个健全的、广博的、适应社会的人才,将会是不现实的。物理知识很重要,但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州基础教育研究,2016(2):4-6.
  [3]戚静芳.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栏目编辑 刘 荣)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思维进阶是分阶段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进阶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进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文章以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实验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从经验到理论,从具象到抽象,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的实验教学设计流程,变“怎么教”为“怎么学”,变“教什么”为“学什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思维进
摘 要:文章从功的角度和假设斜面光滑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斜面对物体摩擦力的求法。另外,在此过程中利用假设、实验等手段让学生自然思考出斜面越缓越省力,斜面越陡其机械效率越高。  关键词:斜面;省力;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7-0061-3  初中阶段对于斜面问题,由于对于力的分解还没有涉及,又受二力平衡思维的影响,斜面对物体摩擦力
摘 要:“旋转的液体”实验源于教材的“做一做”栏目。本文指出原实验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实验效果。  关键词:物理实验改进;自制教具;洛伦兹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34-2  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1”第93页的“做一做”栏目介绍了一则有趣的实验(如图1)。在
摘 要: 体验过程、感悟方法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广东卷理综物理命题素材及知识结构、题型难易程度,提出应对2016年的物理高考命题新变化,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广东理综物理;试题;分析;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45-3  2015年广东高考理综的物理考卷,知识点覆盖较全、较广,难度适中,大
摘 要:認识测量仪器误差并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误差的方法。同时,笔者借助Python编程语言与Qt库结合的PyQt工具包,编程开发GUI应用程序,用于电压、电流测量结果显示,直观得到实验结果。该实验设计思路清晰,程序实用性强且无需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万用表;测量误差;PyQt
摘 要:本文从课堂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实际片段的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转为“学”,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本体位置中。  关键词:导学;研学;自主探究;梯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07-3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自
摘 要: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准确定位及处理方法。 高一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节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的推导过程生硬,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不深入;教材的编排也存在一定的逻辑断点。  关键词:难点突破;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创设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7-0034-2  教学效果的优
摘 要: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素养提升不仅仅取决于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还在于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与实践。苏科版教材中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还能促使学生灵活变通地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更能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素养;增长;液体密度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7-0025-3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备课起点,它明确了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但却常常被教师忽视。文章以“人教版”教材(3-1)第二章第四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为例,剖析了教学目标的叙写过程,归纳了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目标;叙写;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0(S)-0071-3 
摘 要:本文对2017年全国Ⅱ卷第25题题干所给事实和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推理分析,并将题干所给事实和条件转化为物理语言,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对每一小问给出了具体的解答方法。并提出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推理能力;电场强度;位移之比;压轴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2-0046-3  对物理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