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游戏形式多样,有着很强的趣味性,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玩是幼儿天性”“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此,将本土民间游戏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探索适宜的课程生长点是我们在课程实践中一直努力推进的方向。基于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依靠得天独厚的园林式户外生态环境,我园活用本土民间游戏,为幼儿创设更多自主选择、自由游戏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不断推进课程进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水乡兴义镇,这里不仅有世代传承的端午赛龙舟、元宵猜灯谜、踩高跷等,还有广为流传的跳格子、扔沙包、老鹰捉小鸡、过家家等趣味不断的民间游戏……
鉴于如此丰富的本土民间游戏,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民间游戏都适宜呢?幼儿是不是都感兴趣呢?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以适宜性、趣味性为原则,筛选梳理出了适宜我园的本土民间游戏,包括运动类,如捉尾巴、捉迷藏、踢毽子、跳格子、扔沙包等,娱乐类,如套圈、坝坝宴、猜灯谜等,手工类,如剪纸、玩泥巴、扎染、转糖人等,并围绕上述民间游戏的名称、材料、玩法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我园民间游戏资源库,为之后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基于丰富的本土民间游戏,我们从幼儿发展需要与兴趣出发,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为引领,将本土民间游戏融入到课程建设中,衍生课程生长点,在不断的实践中初步构建以本土民间游戏为依托的生态游戏课程,即在园所户外生态环境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利用各种游戏材料,扮演生活中各种角色,自由操作、摆弄、想象、创造,将假想、经验和现实情景有机融合,在合作互助、商量解决中收获自尊、自信、自主、善交往、乐游戏的健康情感。
在生态游戏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幼儿为本,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通过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幼儿的关注点,追随其兴趣与需要,师幼共同构建了生态游戏课程内容,如趣味浓厚的本土民间游戏套圈、投壶、幼儿期待的民俗活动坝坝宴,乐此不疲的民间游戏转糖人,以及热闹非凡的舞龙游戏,还有独特的手工艺扎染、泥塑等也被纳入到了游戏中。
类似这样的游戏区域还有很多,例如小茶馆、沙水区、石磨坊、舞龙表演区等。在大树下,坝坝宴游戏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工合作,野花、野草、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成为幼儿手中的一道道美食;表演区里,幼儿用奶粉罐、无纺布、纸箱等制作出了独特的龙,并玩起了舞龙的游戏,吸引了不少幼儿驻足观看;生意火爆的小糖人游戏区里,一串串美味的冰糖葫芦、各种泥塑也成为幼儿抢购的物品……在这里,每一个幼儿在玩转民间游戏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扮演生活中各种角色的权利,感受着成长,体验着生活。
有效挖掘与利用资源是实现课程游戏化的外在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关注周围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本土民间游戏,助推生态游戏课程,让幼儿的发展看得见。我们通过链接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不断给园所注入新的游戏资源。幼儿通过不断地讨论、交流,游戏内容层出不穷,“端午节”“风筝节”“蔬果邻里节”等个性鲜明、独特有趣的游戏主题也应运而生。在各类主题游戏中,幼儿延续并创新着本土民间游戏,不仅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我们深厚的本土民间游戏与文化,又促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
以户外游戏“蔬果節”为例:
(一)参与社区民间游戏活动,引发教育契机
秋风飒爽,果蔬飘香,岷江社区一年一度的“蔬果邻里节”如约而至。活动现场十分热闹,不仅有各种民间手工艺剪纸、扎染、美味的蔬果美食、趣味非凡的吹糖人、捏面人,还有别具特色的本土民间游戏套圈、推鸡公车、背背篓拾蔬果等,让参与其中的师幼、家长与邻里乡亲们在游戏中体验邻里温情,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蔬果邻里节”。
(二)支持兴趣,共构主题活动
1.谈话切入,了解幼儿关注点
社区“蔬果邻里节”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一个个新想法冒了出来,其中票数最多的就是他们也想在幼儿园办一次属于自己的“蔬果节”。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及问题,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确定了主题名称。
2.梳理问题,捕捉有价值的内容
基于幼儿的视角及已有经验,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筛选出了“蔬果节”的内容:精彩的开场表演延续舞龙的内容,糖画区在转糖人的基础上增加捏面人游戏,游戏体验区开展套圈、推鸡公车、投壶等游戏,手工艺区在扎染的基础上增加剪纸……
3.师幼主题共构,梳理主题脉络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师幼共同构建了活动主题网络,选择了适合的活动形式。幼儿决定把精彩的开场表演放在竹园,创设了万幼小剧场区域,将扎染与剪纸设置在榕园,将坝坝宴开设在兰园,在梅园梅花树下设置糖画区,各种民间游戏安排在蔬果园等。
(三)聚焦幼儿发展,推进主题游戏实施
幼儿园的“蔬果节”持续性游戏中,精彩的开场表演后,民间游戏体验区、手工艺区、糖画区等热闹非凡。幼儿化身蔬果精灵,穿梭在六个园里,有的在蔬果游乐园推鸡公车运蔬菜、背篓捡拾蔬果、蔬果圈圈乐、投壶等,有的在坝坝宴用各种自然材料制作节日美食,有的在手工艺区用树叶等植物萃取染料玩扎染……在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索、表达、分享、合作,体验着本土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真实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土民间游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游戏空间和创造空间。
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探索适宜的课程生长点是我们在课程实践中一直努力推进的方向。基于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依靠得天独厚的园林式户外生态环境,我园活用本土民间游戏,为幼儿创设更多自主选择、自由游戏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不断推进课程进程。
一、挖掘本土民间游戏,衍生生态游戏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水乡兴义镇,这里不仅有世代传承的端午赛龙舟、元宵猜灯谜、踩高跷等,还有广为流传的跳格子、扔沙包、老鹰捉小鸡、过家家等趣味不断的民间游戏……
鉴于如此丰富的本土民间游戏,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民间游戏都适宜呢?幼儿是不是都感兴趣呢?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以适宜性、趣味性为原则,筛选梳理出了适宜我园的本土民间游戏,包括运动类,如捉尾巴、捉迷藏、踢毽子、跳格子、扔沙包等,娱乐类,如套圈、坝坝宴、猜灯谜等,手工类,如剪纸、玩泥巴、扎染、转糖人等,并围绕上述民间游戏的名称、材料、玩法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我园民间游戏资源库,为之后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基于丰富的本土民间游戏,我们从幼儿发展需要与兴趣出发,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为引领,将本土民间游戏融入到课程建设中,衍生课程生长点,在不断的实践中初步构建以本土民间游戏为依托的生态游戏课程,即在园所户外生态环境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利用各种游戏材料,扮演生活中各种角色,自由操作、摆弄、想象、创造,将假想、经验和现实情景有机融合,在合作互助、商量解决中收获自尊、自信、自主、善交往、乐游戏的健康情感。
二、善用本土民间游戏,共构生态游戏课程内容
在生态游戏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幼儿为本,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通过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幼儿的关注点,追随其兴趣与需要,师幼共同构建了生态游戏课程内容,如趣味浓厚的本土民间游戏套圈、投壶、幼儿期待的民俗活动坝坝宴,乐此不疲的民间游戏转糖人,以及热闹非凡的舞龙游戏,还有独特的手工艺扎染、泥塑等也被纳入到了游戏中。
类似这样的游戏区域还有很多,例如小茶馆、沙水区、石磨坊、舞龙表演区等。在大树下,坝坝宴游戏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工合作,野花、野草、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成为幼儿手中的一道道美食;表演区里,幼儿用奶粉罐、无纺布、纸箱等制作出了独特的龙,并玩起了舞龙的游戏,吸引了不少幼儿驻足观看;生意火爆的小糖人游戏区里,一串串美味的冰糖葫芦、各种泥塑也成为幼儿抢购的物品……在这里,每一个幼儿在玩转民间游戏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扮演生活中各种角色的权利,感受着成长,体验着生活。
三、活用本土民间游戏,玩出生态游戏课程深度
有效挖掘与利用资源是实现课程游戏化的外在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关注周围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本土民间游戏,助推生态游戏课程,让幼儿的发展看得见。我们通过链接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不断给园所注入新的游戏资源。幼儿通过不断地讨论、交流,游戏内容层出不穷,“端午节”“风筝节”“蔬果邻里节”等个性鲜明、独特有趣的游戏主题也应运而生。在各类主题游戏中,幼儿延续并创新着本土民间游戏,不仅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我们深厚的本土民间游戏与文化,又促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
以户外游戏“蔬果節”为例:
(一)参与社区民间游戏活动,引发教育契机
秋风飒爽,果蔬飘香,岷江社区一年一度的“蔬果邻里节”如约而至。活动现场十分热闹,不仅有各种民间手工艺剪纸、扎染、美味的蔬果美食、趣味非凡的吹糖人、捏面人,还有别具特色的本土民间游戏套圈、推鸡公车、背背篓拾蔬果等,让参与其中的师幼、家长与邻里乡亲们在游戏中体验邻里温情,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蔬果邻里节”。
(二)支持兴趣,共构主题活动
1.谈话切入,了解幼儿关注点
社区“蔬果邻里节”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一个个新想法冒了出来,其中票数最多的就是他们也想在幼儿园办一次属于自己的“蔬果节”。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及问题,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确定了主题名称。
2.梳理问题,捕捉有价值的内容
基于幼儿的视角及已有经验,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筛选出了“蔬果节”的内容:精彩的开场表演延续舞龙的内容,糖画区在转糖人的基础上增加捏面人游戏,游戏体验区开展套圈、推鸡公车、投壶等游戏,手工艺区在扎染的基础上增加剪纸……
3.师幼主题共构,梳理主题脉络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师幼共同构建了活动主题网络,选择了适合的活动形式。幼儿决定把精彩的开场表演放在竹园,创设了万幼小剧场区域,将扎染与剪纸设置在榕园,将坝坝宴开设在兰园,在梅园梅花树下设置糖画区,各种民间游戏安排在蔬果园等。
(三)聚焦幼儿发展,推进主题游戏实施
幼儿园的“蔬果节”持续性游戏中,精彩的开场表演后,民间游戏体验区、手工艺区、糖画区等热闹非凡。幼儿化身蔬果精灵,穿梭在六个园里,有的在蔬果游乐园推鸡公车运蔬菜、背篓捡拾蔬果、蔬果圈圈乐、投壶等,有的在坝坝宴用各种自然材料制作节日美食,有的在手工艺区用树叶等植物萃取染料玩扎染……在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索、表达、分享、合作,体验着本土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真实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土民间游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游戏空间和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