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因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本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新现象,认识变化的艰辛,探讨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理解社会生活与时代之间的关系;2.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现实生活的比较,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过程与方法:初步涉猎运用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看待历史现象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认识到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今昔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而激发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设计思路: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变化的艰辛,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围绕“变”字——变物质、变思想、变习俗,提升“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既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文明的演进,又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其变化的内涵,将社会生活与历史紧密结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辅以有效的多媒体资源,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等,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多元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在对历史的感知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资源:多媒体
学生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三个组,并以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上网、访问、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我国近代社會生活变化的情况。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影《西洋镜》中的一部分,导入:刚才这个电影片断向我们展现的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的情景。电影等新鲜事物的出现给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一篇章:看变化。师: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
变化一:交通通讯
引导学生回想: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以什么作动力?提问:你知道近代中国出现哪些新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吗?是伴随着什么传入中国的?以轮船和火车为例,结合材料分析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轮船和火车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为什么速度快、运输量大?结合材料分析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建铁路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过渡]近代中国,不仅出现了新的交通方式,也出现了新的通讯工具。引导学生回想:中国古代的通讯工具主要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通讯工具?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吗?是伴随着什么传入中国的?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结: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建造轮船、铁路,架设电报、电话等,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过渡]物质生活变得便捷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变化二:文化生活
展示图片资料,介绍照相、电影的传入,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结合中国资产阶级近代化探索中创办的报刊,引导学生说出近代报刊的创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过渡]报刊大量创办的同时,文化出版业也起步和发展。大家知道我们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哪个机构出版的?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出版业的出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过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同时,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发生着变化。
变化三:社会习俗
自主学习:PPT出示自主学习问题。
出示清朝的翎顶补服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图片展示并介绍长袍马褂、西装和中山装,重点介绍中山装,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山装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图片展示旗袍的变化,提问:旗袍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的什么变化?结合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剪辫和废缠足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出示图文材料,提问:礼仪和称谓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什么?小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这种进步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第二篇章:寻缘由
合作探究: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先进人物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地评价。[过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当时的中国人都能享受到吗?引导:出现这些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过渡:今昔对比,一定会有新的收获。100年后的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三篇章:话感想
播放一组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动态图片,提问:今昔对比,你有何感想?总结提升:通过学习不难看出,所谓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和实现近代化的过程。这些变化虽缓慢而艰难,但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反馈矫正:展示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主要分为“基础达标”、“能力测验”和“火眼金睛”三类;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纠正。
教师寄语:社会生活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记录着中国人追赶时代进步潮流的坚定步伐,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后继者,希望同学们能像先辈们一样勇追时代进步潮流,敢于创新,早日实现个人梦,成就我们的中国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新现象,认识变化的艰辛,探讨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理解社会生活与时代之间的关系;2.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现实生活的比较,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过程与方法:初步涉猎运用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看待历史现象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认识到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今昔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而激发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设计思路: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变化的艰辛,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围绕“变”字——变物质、变思想、变习俗,提升“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既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文明的演进,又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其变化的内涵,将社会生活与历史紧密结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辅以有效的多媒体资源,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等,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多元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在对历史的感知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资源:多媒体
学生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三个组,并以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上网、访问、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我国近代社會生活变化的情况。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影《西洋镜》中的一部分,导入:刚才这个电影片断向我们展现的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的情景。电影等新鲜事物的出现给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一篇章:看变化。师: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
变化一:交通通讯
引导学生回想: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以什么作动力?提问:你知道近代中国出现哪些新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吗?是伴随着什么传入中国的?以轮船和火车为例,结合材料分析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轮船和火车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为什么速度快、运输量大?结合材料分析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建铁路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过渡]近代中国,不仅出现了新的交通方式,也出现了新的通讯工具。引导学生回想:中国古代的通讯工具主要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通讯工具?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吗?是伴随着什么传入中国的?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结: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建造轮船、铁路,架设电报、电话等,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过渡]物质生活变得便捷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变化二:文化生活
展示图片资料,介绍照相、电影的传入,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结合中国资产阶级近代化探索中创办的报刊,引导学生说出近代报刊的创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过渡]报刊大量创办的同时,文化出版业也起步和发展。大家知道我们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哪个机构出版的?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出版业的出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过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同时,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发生着变化。
变化三:社会习俗
自主学习:PPT出示自主学习问题。
出示清朝的翎顶补服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图片展示并介绍长袍马褂、西装和中山装,重点介绍中山装,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山装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图片展示旗袍的变化,提问:旗袍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的什么变化?结合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剪辫和废缠足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出示图文材料,提问:礼仪和称谓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什么?小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这种进步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第二篇章:寻缘由
合作探究: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先进人物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地评价。[过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当时的中国人都能享受到吗?引导:出现这些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过渡:今昔对比,一定会有新的收获。100年后的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三篇章:话感想
播放一组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动态图片,提问:今昔对比,你有何感想?总结提升:通过学习不难看出,所谓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和实现近代化的过程。这些变化虽缓慢而艰难,但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反馈矫正:展示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主要分为“基础达标”、“能力测验”和“火眼金睛”三类;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纠正。
教师寄语:社会生活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记录着中国人追赶时代进步潮流的坚定步伐,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后继者,希望同学们能像先辈们一样勇追时代进步潮流,敢于创新,早日实现个人梦,成就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