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把诗歌请回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xiao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诗言志,诗言情”,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反映生活,抒情言志,可以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教学也成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孔子提倡诗教,唐宋时期以诗赋取士……诗歌教学向来深受国人重视。然而,曾几何时,诗歌教学被淡化了。尽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上选了一些诗歌作为点缀,然而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多大热情。至于作文练习,诗歌则与屈原同命,惨遭放逐。原因何在?因为高考不考!
  高考不考诗歌,可能因为诗歌评分有难度。说起来,倒也有情可原。然而,写作教学中因此把“诗歌”流放,实在是不明智之举。高考不考诗歌,平常作文训练中就可以不让学生写作诗歌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明确主张,诗歌写作训练不能废弃,我们要把放逐的诗歌教学请回家!其理由如下:
  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泊地。
  “诗言志“。诗歌是生活的产物,心声的流露,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泊地。
  上古的某一天,有几个人抬木头,很吃力,很沉闷,有人喊了一声“杭育“,别人也跟着喊。这样一来,压力舒缓了,诗歌也诞生了!鲁迅先生认为,这就是文学,这帮子人就可以称为“杭育杭育”派。《古诗源》收罗中国古代诗歌较为完备,其中第一首诗只有三个字“侯人兮”。据说这首诗的作者为大禹的夫人。当年大禹治水,日夜操劳,公而忘家。夫人日夜思念,经常倚门而望。突然,她喊了一声“等人啊”(侯人兮),于是这便成了《古诗源》收录的第一首诗歌。
  有人认为,诗歌是文艺的昆仑山上的雪莲,良难采撷。其实不然。诗歌本身就是民众的“家常便饭”,抬木头的人、家庭妇女可以创作。一部《诗经》,作者不是大多为乡野小民吗?许多诗歌样式的创新者也是民众。诸多诗词圣手也每每因为汲取了民间的营养才成其大。如宋词元曲,即发韧于民间,最初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不过是后来被有见识的文人们大胆“引荐”,才成为“文坛卿相”的。试看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之河,无不流淌着民歌的活水。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教学生创作诗歌,也是教学生创造生活,提高其生活品位。一个有诗歌素养,有诗歌创作能力的人,诗歌会成为他的心灵的泊地。诗歌“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中能没有诗歌。一个人生活中没有诗歌,就像春天的田野中没有花朵!反之,一个人生活中有了诗歌,他的生活便可以充满诗意,他便可以诗意地生活,他的心灵就不会漂泊。一个人,在人世的时间有限,然而,他可以凭籍其诗歌而永生。试想,楚汉之争的历史烟云早已消散,然而,我们却能从《大风歌》《垓下歌》中感受到刘邦项羽这对宿敌搏动的心!
  二、诗歌是人生交际的武器。
  马克思说:“外语是人生的武器。”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人生的武器。一个人难免要与人交际。在交际活动中,诗歌就可以帮你忙——无论你引用诗歌还是写作诗歌。诗歌的社会交际作用,春秋时代已经凸显。因此,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即使把《诗经》内容都背熟了,如果处理政事不通达,出使不能应对,也等于白学。放眼古今,诗歌用于社会交际的事例不难寻觅:
  唐朝盛行投献诗文之风。士人把诗文呈献给知名的权要人物,如蒙赏识推荐,便会名声鹊起,将来考中进士的希望就大了。
  白居易还没到二十岁,就告别故乡到长安应试。无法免俗,他把诗集呈送给著作郎顾况,顾况接过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诗集,看封面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几个字,便戏谑地说:“方今长安米价昂贵,居大不易(非常不容易)啊。”白居易听了不置一词,只等顾况看诗。顾况打开诗稿,刚看一两首,便觉作者身手不凡,当他看到《赋得古原春草送别》时,不禁手舞足蹈地吟诵起来。此时,他一收傲气,和颜悦色地说:“此诗得陶韦之气,吐李杜之峰,真佳作也……长安居也易也。”
  白居易干谒成功……顾况的赞语不胫而走,白居易名满长安,后来中了进士,在长安轻易地住了许多岁月。
  诗歌,有时甚至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武器。
  民谣是诗歌的本源,是国情民意的载体,许多民谣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预测。也有智者利用民谣为自己的政治团体服务,从而赢得民心,影响历史的。纣王无道,人民悲愤,民谣曰“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结果,商的国运不久就衰微,周朝取而代之。黄巾军,就是用民谣动员人们起义的。黄巾军的歌谣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首歌谣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很快在贫苦百姓中流传开来。“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这首明末民谣石破天惊,对缺衣少食的农民诱惑力极大。李闯王之所以能把明王朝掀翻在地,这首民谣的力量不容忽视。
  再说当代诗吧,重庆谈判不久,国共分裂,内战重开。共产党深得民心,战事节节胜利,国民党由优势转为劣势,士气低落。这时,有人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连苏共的领袖斯大林都赞成,并要求中国共产党及早同意。然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道路。毛泽东在《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表明了共产党人的主张: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几句诗掷地有声,从历史的角度回绝了“划江而治”的主张,同时也鼓舞了广大共产党人以及军队的士气,使中国避免了又一次“南北朝”割据的灾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一首诗,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万物如昙花,然而诗歌却长存!人生易老,然而诗歌却永远年轻。历史中有诗歌的点点印记,有孤烟落日,帆影鸥歌,有春花秋月,峻山险川,有金裘美酒,春闺夜梦……
  不难设想,我们不教学生写诗,我们民族的后代还会运用诗歌这个武器吗?
  三、诗歌是实施语文新课改的重要载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其实,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歌写作,自古以来就是语文素养与民族精神、精神品格、情感、态度养成与表达的重要载体。古今多少人的情操品格通过诗歌写作来显示?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李清照的《咏史》、李纲的《病牛》、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陆游的《书愤》、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于谦的《咏石灰》、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无不是有力的佐证。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至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体量短小而信息多多,是提高语文的素养最好不过的载体。一个人写诗的过程,本身就是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
  一个人的诗歌创作水平,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诗歌写作,从语文的工具性讲,涉及到语言、文字、修辞的全部知识。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都是语文活动实践的过程。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过程,充分反映了语文应用的艰辛历程。
  诗歌,是最美的文学样式。诗学,就是美学。诗歌创作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探究活动,一首好的诗歌就是探究的成果,创新的佳绩。诗歌创作更能激发人们对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从而接受美的熏陶。诗歌创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最有力的支撑。例如,“想象力”是创新力的支撑,也是诗歌赖以生存的基础。写诗的人可以“心骛八极,心游万仞”,世界上还有比诗歌再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李商隐的诸多无题诗……无不是审美力的标本,想象力的结晶,语文素养的展示。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玉泉山的水”,虽然好喝,然而远水不解近渴。高考不考,我们就不能写!其实,让学生写写诗歌,对高考大有作用。高考考字词知识,高考考修辞能力,高考考阅读、欣赏能力,这些能力无一不可以通过诗歌写作教学来培养。就拿诗歌欣赏来说吧。光靠读一些诗歌,并做一些分析,对培养诗歌欣赏能力而言,难免“隔靴搔痒”。真正要提高诗歌欣赏能力,不进行诗歌写作训练是不行的!要识梨滋味,必须亲自尝!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学生的民族精神、情感表达、创新能力的缺失,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国民的语文素养的下降,乃至审美能力的低徊,无不与忽视诗歌写作教学有关。因此,我们大声疾呼:写作教学,要把诗歌请回家!
  孙汉洲,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洪鸣
其他文献
方方,女,1955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湖北电视台当编辑,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大学期间始发小说,现已出版小说、随笔集三十多部。《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十八岁进行曲》、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埋伏》《过程》《奔跑的火光》分获《小说月报》第二届、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百花奖”。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
剑男:王老师,你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对您做一个访谈。语文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真不知道从哪里谈起,近段时间,语文界都在谈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我们就谈谈新课标,好吗?  王尚文:好的。学习新课标也是我分内应做之事,我就不揣冒昧谈谈吧。  剑男:谢谢王老师的慷慨应允。谈起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人们都喜欢将它和之前的实验版比较,较之于实验版,王老师觉得修订版有什么新的变化?  王
最近,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到自己第一次“成功作文”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写一个运动会的作文,“其他同学都写了运动会的许多场面”,而他“只写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场篮球赛”,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他写得生动,很有戏剧味道。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莫言的获奖与他这“戏剧味道”有很大关系。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各种因为关注学生活动而使课堂精彩的教学案例,在各大教学刊物上可谓“比比皆是”,似乎课堂上只要有了学生活动,只要关注了学生活动,课堂就必然精彩。然而事实上有些课堂并没有因学生热闹的活动而“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教师课前的设计存在问题或预设不足,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  《项羽之死》教学片段:  教师:本篇散文分哪几个场面塑造
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表明作文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作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呼作文难写,老师叹作文难教,亦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包袱?几年来,笔者带领“诗意语文”课题组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激:作文出题竞标  无论是以前的命题作文,还是现在的话题作文,我们发现,题目出得再新颖,总有些学生还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俗语用在作文教学中就再恰当不过了。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作文训练的成效不明显已成为共识。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是“放长线钓大鱼——长远计划”,也要“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化整为零”训练的方法,长期不断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支部队,那么,词语就是这支部队的“兵”,句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滋味”说,滋味,即诗味,诗的艺术魅力、美感。他阐发了滋味的形成有赖于“指示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也就是通过细致深刻的形象描绘,蕴含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至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总结优秀诗歌的艺术特征,则进一步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是说诗歌的形象表现得真切、生动、鲜明逼真,好似近在眼前,而不
语文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语天然万古新,浮华落尽见真淳——语文就是语文,她是天使的翅膀,诗意的精灵,思想的火炬,人文的使者,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是世间最醇厚最醇美的味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语文组23位教师,努力追寻诗意、理想的境界,课改与教研齐飞,悦读与生命同在,让语文学习从此变得简单,清明,深刻。  烂漫书山任我行  (曾凤莲)浸润书香,精神奠基。读书益于励志,益于启智,拓展眼界
大纲规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写作速度”,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要突出一个“快”字。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更明确地提出了快写的具体要求:“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此,笔者以为,中学生作文应重视快写,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们正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事物发展快、生活节奏快、观念更新快、信息传递快是其显著特点。一切都在快,一切都要求你以快制快。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千变万化的新动态,如果你不能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已历经10余年的路程,走出教改之初矫枉过正时的热热闹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逐渐回归本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钟启泉),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成了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难免会走进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践介绍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