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质疑呢?
【关键词】 设疑;促疑;释疑;布疑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质疑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学生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不能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能力。如我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设疑——促疑——释疑——布疑”设计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将“疑”进行到底。让质疑成为思与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让学生:疑,则进也。
一、设疑——课前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视预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寻求帮助。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着实引起大家的思考。如(1)威尼斯这么美的水上城市,作者为什么在众多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2)文中“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大街指的是什么呢?汽车呢……这些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把大家带进课本,引导大家以探究的状态进入新一堂课的教学。长此以往,一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同时,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二、促疑——课上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威尼斯的小艇》在设疑后,学生从文中感悟了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坐在里面又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呢?你们能不能给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设计一个表格或提纲,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设计。整整8分钟时间,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自行作业,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精神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让我看到学生的智慧火花。他们的设计各有特色,有的抓住关联词语“不管……总能……还能……而且……”设计;有的分为“情况”与“表现”两方面说明;有的采用“总、分”形式设计;还有的采用“读后的感受”等设计。足見只要留下一个“开阔地”,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尽情释放,将获得更多知识。
三、释疑——课中授予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授之人以鱼,不如授之人以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还是要变得聪明。”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在质疑解疑中学会并会学。所以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在设计了表格或提纲之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听了他的设计,你看出他都读懂了什么呢?”学生在这平台上各抒己见,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既培养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养成了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发言、倾听、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外显化、丰富化,知识被深度化。
四、布疑——课后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是知识的升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有创才有新。每上完一节课,如果能让学生继续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那么学习则无止境,课堂则无边际,问题意识则无极限。因此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让课堂继续拓展,让兴趣继续保持,让问题意识持续。在即将完成《威尼斯的小艇》这堂课的学习时,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又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作者写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为什么要写夜晚威尼斯的夜色美?我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介绍家乡特产时,怎样才能更细致地写清楚、明白……学生带着它们走出课堂,去读书,找学习资料,到市场去观察、询问,再带着它们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越激越活,获得的知识超出了课本的局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也。为了孩子的进步,就让我们让“疑”伴随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吧,让学生将“疑”进行到底。
【关键词】 设疑;促疑;释疑;布疑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质疑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学生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不能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能力。如我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设疑——促疑——释疑——布疑”设计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将“疑”进行到底。让质疑成为思与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让学生:疑,则进也。
一、设疑——课前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视预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寻求帮助。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着实引起大家的思考。如(1)威尼斯这么美的水上城市,作者为什么在众多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2)文中“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大街指的是什么呢?汽车呢……这些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把大家带进课本,引导大家以探究的状态进入新一堂课的教学。长此以往,一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同时,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二、促疑——课上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威尼斯的小艇》在设疑后,学生从文中感悟了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坐在里面又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呢?你们能不能给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设计一个表格或提纲,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设计。整整8分钟时间,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自行作业,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精神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让我看到学生的智慧火花。他们的设计各有特色,有的抓住关联词语“不管……总能……还能……而且……”设计;有的分为“情况”与“表现”两方面说明;有的采用“总、分”形式设计;还有的采用“读后的感受”等设计。足見只要留下一个“开阔地”,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尽情释放,将获得更多知识。
三、释疑——课中授予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授之人以鱼,不如授之人以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还是要变得聪明。”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在质疑解疑中学会并会学。所以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在设计了表格或提纲之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听了他的设计,你看出他都读懂了什么呢?”学生在这平台上各抒己见,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既培养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养成了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发言、倾听、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外显化、丰富化,知识被深度化。
四、布疑——课后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是知识的升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有创才有新。每上完一节课,如果能让学生继续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那么学习则无止境,课堂则无边际,问题意识则无极限。因此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让课堂继续拓展,让兴趣继续保持,让问题意识持续。在即将完成《威尼斯的小艇》这堂课的学习时,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又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作者写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为什么要写夜晚威尼斯的夜色美?我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介绍家乡特产时,怎样才能更细致地写清楚、明白……学生带着它们走出课堂,去读书,找学习资料,到市场去观察、询问,再带着它们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越激越活,获得的知识超出了课本的局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也。为了孩子的进步,就让我们让“疑”伴随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吧,让学生将“疑”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