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本,创新思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日渐丢失,阅读能力日渐减弱,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的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同样的课程,小学与初中课堂的反应截然不同。小学课堂书声琅琅,孩子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能迅速把握课文内容,见解独特;初中课堂鸦雀无声,只见教师苦苦引导,学生却反应了了。为何会出现这样匪夷所思的现象呢?在评课中,教师的分析周全细致,如,各年龄段孩子表现不同,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高年段学生更为沉稳厚重,更偏向于思辨能力,等等。这些固然有理,但这种现象与课堂结构有着重要关系。似乎初中课堂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有所薄弱,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在学生还没完全读明白、琢磨透的情况下,就提问,就让学生说,就让学生发表意见,结果,说的只能是浮于表面。而且课堂朗读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使得在课堂中安排的朗读环节常常成为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另外,这与学生日渐形成的习惯有关,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确实缺少“读”的训练,早自习、读报课也渐渐地退去了它们应有的功能。
  学生阅读能力的减退还可从学生平常的书面练习中体会,很多学生在书面练习中常常连题目要求也没读就动笔了,短文还没读明白就开始回答问题了,结果,很多都是“答不对题”,错误率相当高。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了很多要求,制定了较高的目标,然而实行的却极少。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分析、思考与实验,进而丰富课堂中“读”的艺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不妨营造诗意的阅读氛围,使得阅读更水到渠成
  初中语文教学较为枯燥,但不乏富有深情的文章。根据不同的课型,营造恰当的阅读气氛非常重要。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可以选择古典悠扬的古筝乐作为该文的朗读背景,将苏州园林“一幅画”的效果娓娓道来。悠扬的音乐绕过苏州园林,将满篇的清香带给了学生,学生对这个美丽的江南园林有了很多兴趣,使得这一篇枯燥的说明文更受学生的青睐。教学时,学生反应积极,对苏州园林中的画意一一列举,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丰富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能更加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在对课文整体感知时,可以默读抑或自由朗读;对细节分析时,可以细读、精读、分角色朗读;也可组织比赛,添加表演,使得读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对读更为的喜爱。当然,在朗读中,教师如果相应地在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会更加不错。
  三、阅读要有的放矢,避免阅读环节流于形式
  也就是说,要明确阅读的的目,目的明确也就是读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子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有目的的阅读,能有效地读出文章、文段的主要内容,读出文章、文段的写作技巧,读出文章中的情感。
其他文献
阅读是需要一种定力的。这种定力,必然建立在阅读内容带给阅读者首次的信息刺激。这种刺激的结果,要么是读者因为感兴趣而持续、深度的读下去,要么是不感兴趣走马观花草草浏览。  语文文本的教学,显然不应该是学生仅仅浏览的内容。巧抓文本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技巧和必然。  那么,怎样巧抓文本的切入点呢?  一、 发掘标题内涵切入法。  文章标题高度精炼的文字背后,往往涵盖了以下信息:主要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实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语文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
期刊
在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也许有很多人都忽视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小诗,毕竟没有燕许大手笔的劲健,没有李白、杜甫的才情,没有白居易的针砭时弊。可是,她却一枝幽艳,别有韵味,实在是不容易啊!  平淡中有至味  本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却涵盖了叙事诗的要求:人物、情节、环境、内容。其秘密何在呢?就在于诗人贾岛独具匠心的运用问答体——写答而暗写问,寓问于答。  首句“松下问童子”,虽省略了“我”,即寻隐者
期刊
教育,家校双方缺一不可,那就决定了家长、学生、教师必须构建一个良性而稳固的“铁三角”,才能使教育得以稳步实施,使学生逐渐成长。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作为“铁三角”中重要的一点,身为老师,很多时候都要和家长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更好。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交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呢?就是应该明确“位置”,才能让沟通顺畅。  一、明确自身位置,建立良好形象  教师和家长的每一次见面,
期刊
文章的头开得好,自然就越写越顺,读者也爱看,头若开得不好,写时定会步步为艰,读者就会不满意。正因为开头重要,所以写文章的人没有不注意开头的。  先说一个例子——  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足足酝酿了四年,可是动笔时,却怎么也开不好头。  他苦恼极了。  一天,他走进大儿子的屋子,看见大儿子正在读普希金的小说。托尔斯泰拿过书,随便翻翻。他的目光停留在《宾客齐集在别墅中》这个片段上,那里的开头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众多教师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前进行有效的准备是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切实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达成什么”的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这种方法称之为“对写法”。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
期刊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表格题频频亮相,它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表格来源于社会生活,它通过数字的变化来反映事物的特点、数量及其变化发展,从而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表格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把表格题做好并非易事。他们在审题、分析数据、整合信息、表述答案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看来小表格暗含大文章。
期刊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元曲;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李清照,众多诗人的人格思想熠熠闪光,产生、流传在华厦大地的诗作,灿若星河,诉说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际遇。学习古典诗词,能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一、古韵悠悠,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产生的最初阶段总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诗词是可
期刊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