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6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感悟收获良多。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地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不是为语文教学做装饰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它的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时,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能随意打乱,还要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式和手段
  不可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有相关性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与此同时,它也是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中的文本应该只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学习的引子,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它仅仅是一种资源。教师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语文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它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师生互动实施,最终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的新课型。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为话题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合作的活动,它与以文本为话题的语文课有很大的区别。以文本为话题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而侧重于语言文字的习得。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于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仅仅是确定了一个主题,同时为这个主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有时也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资料都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引导作用的课程资源,与一般性的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当作课文来讲。
  四、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小入口大出口”的软性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具有生成性,这与一般的语文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显现,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预设内容的完成,还十分注重衍生内容的衍生研究以及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所以,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能是具体的确定性的硬性目标,而应是伸缩性强的入口小、出口大的软性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忽视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而仅仅侧重于对成果的展示,有的甚至变成了表演秀,这对综合性学习来说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整合特色,既不能过分语文化,又不能偏离形成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是语文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教育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化的社会人的重任。语文化的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能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课,而将数学、音乐、美术、绘画等其他素养拒之门外。它应该让学生在尽可能多地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的情况下,综合各种方法、技能于研究之中,加深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把一些局部的建设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整体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声,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需要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需要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创新,需要有魄力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先行一步。    近几年,相继涌现出的山东潍坊、安徽铜陵、浙江长兴的教育探索,由于具有制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而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伴随社会发展观的宏观转
做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汪劲松  十几年前刚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那时的我希望和学生成为好朋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爱拿学生开开玩笑,说说笑话,课堂气氛真叫融洽。下课之后,我总是和学生们嬉戏在一起,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松哥”。时间久了,不少孩子把我这个“松哥”当成了自己人,什么师道尊严,早就被这些孩子抛到了脑后。
气候变化无常,污染日益严重,使我们对地球上的生物生态系统倍加重视,这当然是应该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学生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在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呢?与生物生态系统不同,文化生态滋养的是人的精神,形成的环境是成长着的群体组织。主体构建了环境,环境又促进了主体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生态系统
近年来的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对我来说可谓记忆深刻。因为我曾直接参赛,接受评委和教师代表的评说。我参赛的初衷,一是到教研室这么多年,想自我审视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二是我一直崇尚余映潮老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当、活动充分、积累丰厚”的语文课堂追求,想找个机会亲自实践;三是想向一些优秀同行学习。  我去参与赛课时对自己与优秀选手的差距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参赛后看到自己在课堂设计、掌控方面
编者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推动全省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为深入学习实践“三平精神
编者按: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认知经验出发,用他们所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借以落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行之有效,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正如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可以通往某个特定的目标一样。  那么,什
谈及“中原名师”的选拔经历,濮阳市第三中学教师路桂荣至今还觉意外: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培训,没想到竟是一次“进京赶考”。2013年6月18日,从全省遴选出的19名教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经过严格的集中培训、名校见习、教学反思、演讲答辩、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路桂荣以第四名的成绩顺利入围河南省首批10名“中原名师”行列。  面对荣誉,路桂荣显得淡定从容,对她而言,行走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梅花香
【班主任案例】  我一直比较关注学困生,今年我报名参加了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暑期学习辅导工作,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开班没几天,班里一位学生就引起了我的关注,他经常因不愿学习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查阅了他的参训测试和问卷调查,并与家长进行了简单的电话交流。经了解,他是来自湖南岳阳的初二学生,叫杨兵,家长设法送他来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太差,他很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厌恶甚至憎恨感,并且对电脑游戏很痴迷,几
廖杨老师运用许克修的科学建设班集体“五项系列法”理论武装自己,在实践中创新班集体管理方法。她重视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的言行,形成了“以集体舆论的力量,促进孩子发展”的管理特色,所带班级每学期均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2012年9月,我认识了小安(化名)同学。刚开学我就发现,他上课不听讲,爱讲话,下课喜欢和同学疯打着玩。更出格的是,他竟然翻进老师的办公室,拿走现金和手
一个孤独的访客走进陌生的环境,在无助的情况下,他能否完成预设的目标?  5月19日下午,俄罗斯奥伦堡市加加林大街13号的谢里维斯职业中学,10年级学生正在为客人进行小组集体合作的才艺表演:  他们首先请出一名女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步入会场。如果她走的路线正确大家就鼓掌,走偏了掌声停止;她终于走到了目的地,掌声热烈地响起。大家再用掌声大小提示她要做的事情,最后,这个学生在客人座位前的茶壶前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