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感悟收获良多。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地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不是为语文教学做装饰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它的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时,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能随意打乱,还要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式和手段
不可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有相关性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与此同时,它也是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中的文本应该只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学习的引子,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它仅仅是一种资源。教师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语文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它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师生互动实施,最终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的新课型。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为话题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合作的活动,它与以文本为话题的语文课有很大的区别。以文本为话题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而侧重于语言文字的习得。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于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仅仅是确定了一个主题,同时为这个主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有时也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资料都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引导作用的课程资源,与一般性的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当作课文来讲。
四、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小入口大出口”的软性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具有生成性,这与一般的语文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显现,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预设内容的完成,还十分注重衍生内容的衍生研究以及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所以,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能是具体的确定性的硬性目标,而应是伸缩性强的入口小、出口大的软性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忽视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而仅仅侧重于对成果的展示,有的甚至变成了表演秀,这对综合性学习来说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整合特色,既不能过分语文化,又不能偏离形成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是语文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教育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化的社会人的重任。语文化的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能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课,而将数学、音乐、美术、绘画等其他素养拒之门外。它应该让学生在尽可能多地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的情况下,综合各种方法、技能于研究之中,加深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责 编 木 子)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地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不是为语文教学做装饰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它的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时,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能随意打乱,还要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式和手段
不可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有相关性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与此同时,它也是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中的文本应该只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学习的引子,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它仅仅是一种资源。教师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语文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它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师生互动实施,最终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的新课型。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为话题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合作的活动,它与以文本为话题的语文课有很大的区别。以文本为话题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而侧重于语言文字的习得。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于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仅仅是确定了一个主题,同时为这个主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有时也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资料都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引导作用的课程资源,与一般性的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当作课文来讲。
四、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小入口大出口”的软性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具有生成性,这与一般的语文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显现,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预设内容的完成,还十分注重衍生内容的衍生研究以及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所以,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能是具体的确定性的硬性目标,而应是伸缩性强的入口小、出口大的软性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忽视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而仅仅侧重于对成果的展示,有的甚至变成了表演秀,这对综合性学习来说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整合特色,既不能过分语文化,又不能偏离形成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是语文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教育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化的社会人的重任。语文化的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能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课,而将数学、音乐、美术、绘画等其他素养拒之门外。它应该让学生在尽可能多地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的情况下,综合各种方法、技能于研究之中,加深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