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目前世界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种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要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学法指导,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增大在课堂容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现我从以下方面谈谈小组合作形式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利用互利效应,指导学生加强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他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如全面型与特长型、思考型与运动型、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性格外向型和性格内向型……比如对于实践操作,即使同样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不同的操作项目所体现出的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这就是互利效应。小组成员在学习基本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不懂就问、有错就改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差异,有的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有的在那一方面做得较好,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巩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暗示、适当批评,在组内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适时指导学生取长补短,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
2.利用互律效应,指导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
互律即互相制约。小组成员之间为了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在必要的时候互相监督,提醒那些暂时放松的学生赶快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发。组内成员会相互提醒:“你记上了吗?你理解了吗?有好的方法吗?要抓紧时间呀!”引入概念时,可引导小组内学生眼、脑、手、口并用举出熟悉的实例,小组讨论逐步加以抽象,弄懂含义,认识本质,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概念如何下定义,组间比一比,赛一赛,相互质疑。对于定理的认识,要注重它的发生、发展和推导过程,小组讨论总结它的条件、结论、作用。
3.利用互励效应,指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互励即互相激励。小组成员在一个小集体里进行学习,会开发潜能,他们要求自己将最优秀最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同伴,这是一种自发的激励;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会以语言或行为互相鼓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在良好的互励效应下,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思维从问题开始,会提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得更深刻,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问呢?首先要鼓励提问。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正确与否,教师都需要耐心回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可说“这都不会?”“你怎么听的?”这样的话;对不愿提问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周提一个理解不透的问题,培养善问的习惯,再逐步提高要求。这类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时,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可在小组内当“老师”:假如你是老师,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认为要留心哪些关键字词,你能编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设置一些“陷阱”考考组内同学吗?引导组内学生适时激励:“这道题编得真有水平!”“看,你都能当老师了!”其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源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故设悬疑,激励学生,小组讨论,组间辩论,谁有高招?谁有金点子?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4.利用自我反省,指导学生勤于思考,总结方法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有总结反思,才有提高升华。
(1)解一些重要题型之后,切不可一解完就过,要留时间进行小组总结: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用了哪些知识点?关键是什么?怎样联想到的?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条件能否变化(一提多变)?结论能否推广?
(2)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比照,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达成正确的迁移和创新。如学习分式方程解法时,小组讨论与分式方程解法的类似知识点有哪些?有什么异同点?引导讨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解法有何异同点?分式方程与分式计算有什么异同点?对于新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既要养成横向比较的习惯,又要养成纵向比较的习惯,深化、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又如,七年级上学期学完倒数后,可引导学生反思: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一个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什么?绝对值和相反数呢?通过这样的小组练习,促使学生自我总结,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1.利用互利效应,指导学生加强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他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如全面型与特长型、思考型与运动型、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性格外向型和性格内向型……比如对于实践操作,即使同样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不同的操作项目所体现出的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这就是互利效应。小组成员在学习基本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不懂就问、有错就改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差异,有的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有的在那一方面做得较好,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巩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暗示、适当批评,在组内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适时指导学生取长补短,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
2.利用互律效应,指导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
互律即互相制约。小组成员之间为了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在必要的时候互相监督,提醒那些暂时放松的学生赶快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发。组内成员会相互提醒:“你记上了吗?你理解了吗?有好的方法吗?要抓紧时间呀!”引入概念时,可引导小组内学生眼、脑、手、口并用举出熟悉的实例,小组讨论逐步加以抽象,弄懂含义,认识本质,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概念如何下定义,组间比一比,赛一赛,相互质疑。对于定理的认识,要注重它的发生、发展和推导过程,小组讨论总结它的条件、结论、作用。
3.利用互励效应,指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互励即互相激励。小组成员在一个小集体里进行学习,会开发潜能,他们要求自己将最优秀最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同伴,这是一种自发的激励;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会以语言或行为互相鼓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在良好的互励效应下,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思维从问题开始,会提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得更深刻,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问呢?首先要鼓励提问。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正确与否,教师都需要耐心回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可说“这都不会?”“你怎么听的?”这样的话;对不愿提问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周提一个理解不透的问题,培养善问的习惯,再逐步提高要求。这类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时,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可在小组内当“老师”:假如你是老师,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认为要留心哪些关键字词,你能编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设置一些“陷阱”考考组内同学吗?引导组内学生适时激励:“这道题编得真有水平!”“看,你都能当老师了!”其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源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故设悬疑,激励学生,小组讨论,组间辩论,谁有高招?谁有金点子?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4.利用自我反省,指导学生勤于思考,总结方法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有总结反思,才有提高升华。
(1)解一些重要题型之后,切不可一解完就过,要留时间进行小组总结: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用了哪些知识点?关键是什么?怎样联想到的?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条件能否变化(一提多变)?结论能否推广?
(2)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比照,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达成正确的迁移和创新。如学习分式方程解法时,小组讨论与分式方程解法的类似知识点有哪些?有什么异同点?引导讨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解法有何异同点?分式方程与分式计算有什么异同点?对于新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既要养成横向比较的习惯,又要养成纵向比较的习惯,深化、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又如,七年级上学期学完倒数后,可引导学生反思: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一个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什么?绝对值和相反数呢?通过这样的小组练习,促使学生自我总结,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