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形式下的数学学法指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目前世界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种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要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学法指导,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增大在课堂容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现我从以下方面谈谈小组合作形式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利用互利效应,指导学生加强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他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如全面型与特长型、思考型与运动型、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性格外向型和性格内向型……比如对于实践操作,即使同样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不同的操作项目所体现出的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这就是互利效应。小组成员在学习基本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不懂就问、有错就改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差异,有的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有的在那一方面做得较好,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巩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暗示、适当批评,在组内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适时指导学生取长补短,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
  2.利用互律效应,指导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
  互律即互相制约。小组成员之间为了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在必要的时候互相监督,提醒那些暂时放松的学生赶快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发。组内成员会相互提醒:“你记上了吗?你理解了吗?有好的方法吗?要抓紧时间呀!”引入概念时,可引导小组内学生眼、脑、手、口并用举出熟悉的实例,小组讨论逐步加以抽象,弄懂含义,认识本质,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概念如何下定义,组间比一比,赛一赛,相互质疑。对于定理的认识,要注重它的发生、发展和推导过程,小组讨论总结它的条件、结论、作用。
  3.利用互励效应,指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互励即互相激励。小组成员在一个小集体里进行学习,会开发潜能,他们要求自己将最优秀最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同伴,这是一种自发的激励;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会以语言或行为互相鼓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在良好的互励效应下,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思维从问题开始,会提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得更深刻,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问呢?首先要鼓励提问。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正确与否,教师都需要耐心回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可说“这都不会?”“你怎么听的?”这样的话;对不愿提问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周提一个理解不透的问题,培养善问的习惯,再逐步提高要求。这类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时,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可在小组内当“老师”:假如你是老师,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认为要留心哪些关键字词,你能编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设置一些“陷阱”考考组内同学吗?引导组内学生适时激励:“这道题编得真有水平!”“看,你都能当老师了!”其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源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故设悬疑,激励学生,小组讨论,组间辩论,谁有高招?谁有金点子?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4.利用自我反省,指导学生勤于思考,总结方法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有总结反思,才有提高升华。
  (1)解一些重要题型之后,切不可一解完就过,要留时间进行小组总结: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用了哪些知识点?关键是什么?怎样联想到的?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条件能否变化(一提多变)?结论能否推广?
  (2)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比照,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达成正确的迁移和创新。如学习分式方程解法时,小组讨论与分式方程解法的类似知识点有哪些?有什么异同点?引导讨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解法有何异同点?分式方程与分式计算有什么异同点?对于新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既要养成横向比较的习惯,又要养成纵向比较的习惯,深化、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又如,七年级上学期学完倒数后,可引导学生反思: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一个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什么?绝对值和相反数呢?通过这样的小组练习,促使学生自我总结,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七种农副产品货多价降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Seven kind
期刊
摘 要: 设悬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广泛,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就设悬的基本原则和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设悬 基本原则 问题设计  引言  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职高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并且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摘 要: 引入问题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引入问题必须着眼于应用和创新,必须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设计引入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入的艺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引入艺术 引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
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严谨而又不失韵味。精彩的课堂时而有小桥流水,时而又有电闪雷鸣,很值得品味。一堂好课,是教师生命激情的释放,折射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美文乐曲。有滋有味的好课滋润心灵、释放智慧,让课堂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浓香四溢。  一、真味  真实的课堂是原生态的课堂,保留原汁原味。有些观摩课,老师做了多次打磨,对课堂充分预设,教学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形式丰富多样,或许
摘 要: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策略的优化、数学思维的训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重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个性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穷尽一切方法开发学生个性学习潜能;还要注重体验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个性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有效激发个性”这一根本目标。下面我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巧妙运用策略,有效激发个性作探索,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认识结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形式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趋向。生活化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材的开发设计、过程的生活化、习题设计的生活化等
摘 要: 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知识难度增大,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初中教师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快速适应初中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分析了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过渡衔接 教学策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的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此特殊时期,多数学生会感觉不适应。与小学相比
摘 要: “假设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解题策略。运用假设,可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关键词: 假设法 计算技巧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假设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的方法。“假设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解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