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负载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格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运行星卡章激励性评价,往往会使语文教师的劳动事半功倍。
一、以努力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为出发点
找学生的优点是激励性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教师在语文实践中坚持这样的评价出发点是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传统的以学习成绩提高与否为标准的评价成为一种教师指责、压制学生,尤其是“差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语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愈来愈差,从“单差”变成“双差”。在语文实践中,我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的思想,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寻找自己赖以进步的优点,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点燃前进的希望之火。
班上有位同学,平时不爱写日记,其日记从未得过好评,但有一次日记唯独一句话写得不错,用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这是从未有过的进步,我抓住这一微不足道的优点进行激励,让他到讲台前把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讨论,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位同学在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称赞下鼓起了信心,接受大家的修改意见,对这篇日记修改了一番并参加学校里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被同学们评为当周的“读书之星”喜报卡获得者。从此,他对写日记、写话的兴趣大增,日记篇数增加了,而且越写越好,这次的激励成为他转变的契机。再比如,某学生非常调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语文课时,经常与同桌、前后桌的同学讲话,做小动作,下课与同学打架。在课间操上,我在他众多的缺点中发现他广播体操做得很好,让他做领操员,经过一周的观察被同学们评为“做操之星”喜报卡获得者。经过不断的激励和引导,经过多方的努力和反复工作,这位学生慢慢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语文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若老师只抓住孩子的缺点,尽管这些缺点都是事实,但对峙的局面是免不了的,要使学生主动发展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二、以激励和表扬为基本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些“差生”会做出与课堂教学不相称的行为,教师由此狠批他们,久而久之,成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心理学表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常常是学业不良而得不到教师和同伴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便通过一些极端言行,如违反课堂纪律等来表现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宣泄内心受压制的情绪,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不仅效果不大,相反还会引起严重的尊重缺失感。因此,应从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出发,多加关心和帮助,帮助他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实践中,我更多强调用激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收到积极的效果。但是不是激励和表扬用多了就一定能取到好的效果呢?不,在使用激励和表扬时,还应讲究策略,过多使用、滥用星卡章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效果,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在教学中,我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适时适度颁发红星外,还正确向学生说明他得星的原因,如对学生读的评价,我不只是简单的“好”,“不错”随手发个红星评价学生,还说明好在什么地方?不错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又在哪里?语言诚挚恳切,使学生认识到激励和表扬不是老师有意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结果,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起到激励的作用。另外激励、表扬不能与严格要求截然分开,必要的批评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无论激励还是批评都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参照标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原有基础的发展,充分重视个体参照标准,即使“差生”,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新发展,不断得到正确评价,就会促使他产生自我有效感,不断发现自己,逐步增加内动力,从而不断接近、达到、乃至超过社会参照标准。在语文实践中,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如写字和作文评价中,根据学生实际制定A、B、C多级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愿进入某一个级别,达到这一级别的标准后,在自评、小组评中可以得到红星激励,并进入上一级别,以稍高一点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他们的努力是能看到的,他们的成功是能实现的。
四、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得失为突破口
学生的反复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我贬低倾向,从而窒息内部动力机制。然而,在语文学习中不会没有失败,有时是必要的,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呢?一是要在失败中引导学生找其中成功因素,诱导学生仔细分析,正确寻找原因,制定对策,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激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另外,在评价上不要过早对学生下结论,应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其发展,激励其发展。班上有位同学,性格内向,接受能力稍差些,多次成绩不及格,一次他考了50分,比前一次的38分有所进步,在讲评考卷时,我通过两次成绩的对比使那位同学发现自己进步了,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给他发了一颗“上课之星——进步奖”,以示激励。在我不断期望下,在同学的帮助下,那位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38分逐步提高到90分。实践表明:“差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失败和反复时,受到老师的激励和信任,哪怕是教师有意无意的一个笑脸,一个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我还有希望的信念和进取的信心。
五、以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为拓展点
传统评价往往只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恰恰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若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势必会让学生觉得“永无出头之日”,他们也是人,其精神世界和能力倾向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也有着多方面的能力和个性。若只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他们,势必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就对优生来说也是不利的。为使学生早期的才能能被及时发现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评价中,扩大了评价内容的范围,增加许多考试不考,社会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在三年级语文学习评价中,重点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自学能力去评价,把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业、习作、学习态度和习惯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等作为评价内容。这样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更多,也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评价”为方向
评价不仅在于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的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励性评价认为教师应尽量减少“裁判欲”,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评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评价中提高。如在指导阅读时,我请学生朗读,学生评,这评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可是同学之间互评。又如在教生字时,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我请学生到讲台上给同学们教生字,教后请他自己先谈自己“教得怎样”,后引导学生对他的教作出评价,同时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又作了评价。在习作训练中,集体讨论,学生在众人评,进行互评互改,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语文实践中评价的方式是多向的,师生相互评价,学生集体相互评价,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等多向评价。激励性评价认为,无论是采取哪种评价方式,评价时都应把学生真正作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保证评价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个体和集体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识也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在语文实践中,只有科学地把握评价的标准,并让星卡章激励性评价适时适度地动态运行,就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目标化,教学教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一、以努力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为出发点
找学生的优点是激励性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教师在语文实践中坚持这样的评价出发点是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传统的以学习成绩提高与否为标准的评价成为一种教师指责、压制学生,尤其是“差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语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愈来愈差,从“单差”变成“双差”。在语文实践中,我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的思想,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寻找自己赖以进步的优点,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点燃前进的希望之火。
班上有位同学,平时不爱写日记,其日记从未得过好评,但有一次日记唯独一句话写得不错,用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这是从未有过的进步,我抓住这一微不足道的优点进行激励,让他到讲台前把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讨论,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位同学在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称赞下鼓起了信心,接受大家的修改意见,对这篇日记修改了一番并参加学校里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被同学们评为当周的“读书之星”喜报卡获得者。从此,他对写日记、写话的兴趣大增,日记篇数增加了,而且越写越好,这次的激励成为他转变的契机。再比如,某学生非常调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语文课时,经常与同桌、前后桌的同学讲话,做小动作,下课与同学打架。在课间操上,我在他众多的缺点中发现他广播体操做得很好,让他做领操员,经过一周的观察被同学们评为“做操之星”喜报卡获得者。经过不断的激励和引导,经过多方的努力和反复工作,这位学生慢慢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语文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若老师只抓住孩子的缺点,尽管这些缺点都是事实,但对峙的局面是免不了的,要使学生主动发展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二、以激励和表扬为基本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些“差生”会做出与课堂教学不相称的行为,教师由此狠批他们,久而久之,成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心理学表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常常是学业不良而得不到教师和同伴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便通过一些极端言行,如违反课堂纪律等来表现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宣泄内心受压制的情绪,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不仅效果不大,相反还会引起严重的尊重缺失感。因此,应从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出发,多加关心和帮助,帮助他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实践中,我更多强调用激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收到积极的效果。但是不是激励和表扬用多了就一定能取到好的效果呢?不,在使用激励和表扬时,还应讲究策略,过多使用、滥用星卡章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效果,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在教学中,我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适时适度颁发红星外,还正确向学生说明他得星的原因,如对学生读的评价,我不只是简单的“好”,“不错”随手发个红星评价学生,还说明好在什么地方?不错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又在哪里?语言诚挚恳切,使学生认识到激励和表扬不是老师有意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结果,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起到激励的作用。另外激励、表扬不能与严格要求截然分开,必要的批评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无论激励还是批评都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参照标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原有基础的发展,充分重视个体参照标准,即使“差生”,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新发展,不断得到正确评价,就会促使他产生自我有效感,不断发现自己,逐步增加内动力,从而不断接近、达到、乃至超过社会参照标准。在语文实践中,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如写字和作文评价中,根据学生实际制定A、B、C多级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愿进入某一个级别,达到这一级别的标准后,在自评、小组评中可以得到红星激励,并进入上一级别,以稍高一点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他们的努力是能看到的,他们的成功是能实现的。
四、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得失为突破口
学生的反复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我贬低倾向,从而窒息内部动力机制。然而,在语文学习中不会没有失败,有时是必要的,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呢?一是要在失败中引导学生找其中成功因素,诱导学生仔细分析,正确寻找原因,制定对策,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激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另外,在评价上不要过早对学生下结论,应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其发展,激励其发展。班上有位同学,性格内向,接受能力稍差些,多次成绩不及格,一次他考了50分,比前一次的38分有所进步,在讲评考卷时,我通过两次成绩的对比使那位同学发现自己进步了,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给他发了一颗“上课之星——进步奖”,以示激励。在我不断期望下,在同学的帮助下,那位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38分逐步提高到90分。实践表明:“差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失败和反复时,受到老师的激励和信任,哪怕是教师有意无意的一个笑脸,一个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我还有希望的信念和进取的信心。
五、以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为拓展点
传统评价往往只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恰恰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若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势必会让学生觉得“永无出头之日”,他们也是人,其精神世界和能力倾向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也有着多方面的能力和个性。若只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他们,势必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就对优生来说也是不利的。为使学生早期的才能能被及时发现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评价中,扩大了评价内容的范围,增加许多考试不考,社会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在三年级语文学习评价中,重点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自学能力去评价,把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业、习作、学习态度和习惯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等作为评价内容。这样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更多,也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评价”为方向
评价不仅在于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的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励性评价认为教师应尽量减少“裁判欲”,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评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评价中提高。如在指导阅读时,我请学生朗读,学生评,这评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可是同学之间互评。又如在教生字时,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我请学生到讲台上给同学们教生字,教后请他自己先谈自己“教得怎样”,后引导学生对他的教作出评价,同时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又作了评价。在习作训练中,集体讨论,学生在众人评,进行互评互改,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语文实践中评价的方式是多向的,师生相互评价,学生集体相互评价,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等多向评价。激励性评价认为,无论是采取哪种评价方式,评价时都应把学生真正作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保证评价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个体和集体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识也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在语文实践中,只有科学地把握评价的标准,并让星卡章激励性评价适时适度地动态运行,就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目标化,教学教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