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你与我的青春同在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杰伦有一首歌叫《等你下课》,第一次听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少年的影子来:瘦瘦的,痴痴地站在梧桐树下等待。在我有限且孤独的青春里,真的出现过这样一个等我下课的少年。
  高一的某一天,我收到了入校以来的第一封情书。
  没有精美的信封,信纸也只是那种最普通的白纸黑线。不大不小的纸张被叠成了四四方方的形状。我偷偷在课上打开来看,黑色笔迹,不算潦草也不算好看。篇幅很长,足足有两页。信的开头便是: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初一时的同学,坐在你后面,那个经常欺负你的男生。
  我当然记得。记忆中,后排有个男孩个子不高,瘦瘦的,总是欺负我,上课时常揪我辫子,我总会生气地扭头冲他喊:“干吗拽我头发?”他倒是笑得一脸坦然:“无聊喽!”他还会经常损我,诸如“你今天辫子歪了”“这道题都做错,你也太笨了吧”“你好像长胖了”此类的话。
  对此,信中他是这样解释的:其实,我很早就喜欢你了,只不过,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欺负你来吸引你的注意。
  年少的我,万万没想到他捉弄我时那些忸怩的小心思。信的最后一行是:我等你下课。我顿时一阵心慌意乱。我胡乱地将信纸夹在课本里,再也无心听后半堂课。我想象着下课时我们见面的场景,我想象了许多种可能,尴尬的、平淡的、高兴的、沉闷的……而事实上,一下课我就冲出了人群,向宿舍飞奔而去。
  我逃了。原谅我当时的胆小懦弱,但其实更多的是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对自己心怀爱慕的男生,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表情、怎样的步伐走向他。所以,我选擇了逃避。
  少年仍锲而不舍地站在楼下的那棵梧桐树下等着我下课。
  有一次,我偷偷躲在窗户后面看到他静静地站在树荫下,手里捧着一本书在读。
  那时,我的视力还很好,可以清楚地看到书的蓝色封面上写着“小王子”。热烈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少年身上,留下片片斑驳的阴影。
  梧桐树枝繁叶茂,蝉鸣不绝于耳。我听到了我的心跳声,一下又一下,猛烈撞击着我的胸膛。它跳得很快,快到让我慌乱。这种感觉很奇怪,它带着某种危险的信号。我知道,如果下课见到他,我就完了。
  喜欢,是禁忌。窗外的少年,就站在青春的禁地。
  我继续躲着他。几天过后,少年耐心耗尽,失落而归。他知道我在躲他。再后来,我们不再联系,高中三年亦未曾碰过面。
  我在庆幸之余,又感到淡淡的失落。庆幸的是,我没有成为老师和家长口中的“早恋少女”;失落的是,少年再也没有出现在那棵梧桐树下。
  夏日晚间的风吹过梧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我背着硕大的书包匆匆走过,抬头望见一片叶子飘荡着落下,就像那不可说的隐秘感情正一点点落下帷幕。我惆怅地想,或许再也不会有这么美好动人的夏日了。
  后来,我顺利考入大学,那封来自遥远夏日的情书便被我埋藏在了记忆深处。直到听到《等你下课》这首歌,记忆中的某些人和事骤然变得鲜活起来。
  那份淡淡的惆怅,混合着夏日特有的热气和少年眉目间的清冷,萦绕在我心头。都说每个人窗前会有抹白月光,胸口有颗朱砂痣,因为曾经拥有,因为从未拥有。这样想来,我宁愿少年是那抹白月光。岁月使许多人面目全非,而记忆中的少年永远皎皎生辉,一如初见时的模样。
  最好的少年,自然要留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和青春一起永垂不朽。至于遗憾,青春总要有遗憾,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想起某个温暖的午后,少年帮我打了一杯水,对我说:“哎,我发现你的睫毛真长。”那一刻,我是心动的。年少时,少男少女之间的懵懂喜欢,大概是这世上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吧。我喜欢他大笑时露出的虎牙,喜欢他骑车时飘起的白色衣角,喜欢阳光下他垂眸时的长睫毛,喜欢他投篮时小腿上紧绷的肌肉……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喜欢了。简单到只希望对方快乐,长长久久地快乐。
  那封泛黄的情书至今仍珍藏在我的书柜里,每次打开来看,我都会被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单纯所感动。那些笨拙的话语背后,是少年炽热美好的心意。成年后,我也有了恋爱的经验,但始终没有当初躲开少年时,那种柔软而轻盈的、像是天边云彩般绚烂美妙的感觉。我知道,那是青春里的少男少女特有的悸动,我很庆幸自己曾经有过那般妙不可言的感觉。
  歌里唱 :“当你收到情书,也代表我已经走远。”但是少年啊,你与我的青春同在。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张关于孤独的等级表,从一个人去超市、吃快餐、看电影,到一个人做手术,统共分为十级。彼时我大致扫了一眼,就关掉了那张图。  因为那不是孤独,而是我的日常。  最极致的孤独是从大一开始,那时候我独自吃饭上课自习,周末一个人逛街探店做美甲,身边多个人反而会令我不自在。记得有一年元旦,我独自看了一场跨年电影,看完后决定去吃海底捞。  店员小姐姐得知我一个人时,有片刻的错愕。但她很快恢复了热
期刊
Part1.书籍《北京折叠》  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提出了一个多维城市的幻想:城市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翻转,不同阶层的人被分配至不同维度,时间连同空间都被精心分配,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三大空间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从宽敞的豪宅到逼仄的棚户区;三大空间的人也彼此隔绝,从事不同层次的工作。  《北京折叠》是对城市空间紧缺、人心隔膜扩大的极致幻想。然而行走在错综
期刊
晓雾初歇,天边透出一抹浅淡的光晕。伴随着一声尖锐的鸣笛,长途大巴摇摇晃晃地驶向了终点站。我从卧铺上爬起来,怀里抱着行李,一手攥紧包带,一手抓住栏杆,看着窗外出神,脑袋里混混沌沌的,迷蒙看不清情状。  这里是老家,我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刚满12岁的我,离开了父母,来到老家念初中。  这是一个靠海的小县城。下了车,扑面而来的便是海的气息。街道两旁荒草肆意生长,三分野意七分韧性。路越走越窄,延伸至村庄,成
期刊
我出生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城市,我的童年没有波浪浮动在侧的沿海公路,没有午后流光溢彩的海平面,没有悠扬的船笛声,只有一条穿城而过的窄窄的河。偶尔与朋友闹别扭或成绩不理想时,我会沿着河疾走,走累了就索性坐下来。夕阳投映在河面,我不断地掷石子将它的影子打碎,再等待浮动的水纹一次次将影子拼凑圆满。  在尚未见过海的青春期,小城的河被我夸大成“海”,只是河水的潺潺声终归不比海浪,总会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里。  
期刊
1  天气很好,我们从医院里出来后并没有马上回家,因为想要把心头的郁结溶解一些在暖黄的夕阳里。医院附近的小巷是售卖古玩的聚集点,橙黄的佛像、青色的铜钱、幽浊的画像,日复一日地闪着暗淡的光。  医院附近恰好有甘蔗,父亲买了一碌,特地吩咐卖甘蔗的大婶砍一小段给我。可我咬不动。父亲吐了一口甘蔗渣说,这甘蔗偏硬,很像我们杨村产的,以前阿嫲还骑着单车把甘蔗从杨村运来广州卖呢。  我们又静默着沿着珠江边走了很
期刊
赵捷:  好久不见!  我刚下班,进门没几分钟,立刻打开电脑来给你写信。  我还在广电,做着自己喜欢的播音工作。前两天台里来了歌手李健,那么优雅的音乐王子在演播厅里唱着《传奇》,别人拍照都来不及,我却一个劲儿地想起了你。  那年高一,我们刚认识。当时的学号是按照中考成绩来排的,我是2号。虽然只在一人之下,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有压力。毕竟我有一项特长,会吹笛子,跟什么都不会的1号相比,算得上“多才多艺”
期刊
那段时间我在乡下的外婆家住,无事时会和外婆坐在院子里看云的游离,看蓝天下石榴花鲜红地接纳风与所有翅膀透明的昆虫。屋外高大的桑葚树越过院墙,为我们挡住了一些午后灼热的太阳。“吱呀”,门好像被人轻轻推了一下,“吱呀”又一声,我抬起头看去,是小娟姐姐。她无措地站在门前,逃也似的眼神仿佛即刻就有一场倾盆大雨。  她是外婆村上为数不多没有出去务工的年轻人,平时见我总笑。但这次小娟姐姐用手捂住右胳膊,颤抖着肩
期刊
◆1◆  约定见面的时间快到了,我仍迟疑地挪着步子。悄悄拂过的夏风把我吹得酥软,以至于当我不经意地将双手握成拳头,指甲陷进掌心肉里的时候,也丝毫察觉不出痛感。  从车站到母校的路我走了三年,但没有一次走得像今天这般沉重,即使以前还背着十几斤的书包。母校近在咫尺,我却不敢靠近,就像以前考八百米不想马上走到那条红色跑道上一样。准确来说,我并非不想,也不是不敢进去,只是还未做好与他见面的准备。  脑子里
期刊
明亮的晌午,音响随机播放到《送你一朵小红花》,听到其中一句,忍不住眼眶温热。那部同名电影,我是当作烂漫的青春片看的,我最爱里面少男少女在街边吃烤串、侃大山的随意情节,以及他们包裹着倔强和与众不同的怦怦的心。  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吧。从压根不会思考这类问题的幼稚鬼,慢慢长成运动会得了个小名次,便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新大陆的可爱少年。而我偏偏是在大家埋头于题海,意识到自己不
期刊
去年年底,修筑两年的大学食堂终于对外开放。本科刚入学时,那里摊贩密布,售卖各种吃食,被戏称作CBD。食堂未竣工时承继了这个名字,我们路过脚手架时称它CBD二期,顺便怀念一下再也吃不到的一期美食,如煎饼和凉皮。防护网撤走后,它换了个暖心的名,叫做家园,经营甚广,据说能容纳万人。  家园四层卖火锅、西餐和糕点,中央摆了一架钢琴,西洋牌子,价格不菲,全天插电,谁想弹都可以试试。第一天校内各大高手还在矜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