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之一。然而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并不满意,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弱,缺乏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寝室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好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关键词:寝室文化;社会能力
Abstract:Social ability refers to the requisite social competence when graduates engage in vocational activities. It compris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nd teamwork skill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for many employing units. However, lots of employing uni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graduates’ social ability, considering that many of them are poor in practical ability, lack of resilience and deficient in teamwork skills. Dormitory is the basic unit of campus lif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ere they spend the longest time in a da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dormitory culture and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bility pertinently,so that after graduation,the students will adapt to the workplace successfully and transform into the professionals with the popularity among employing units.
Keywords:Dormitory Culture;Social Ability
社會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有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学历虽高,但社会能力差,在工作中实践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往往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不看好只懂读书,缺乏社会能力的毕业生。
寝室是高校学生最基本、最有相对稳定性、人际交往最频繁的正式群体,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既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是最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大学寝室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调动最小的寝室单元,建设好寝室的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校生活感受到家的氛围,感受到师长和朋友家人一样的关心,更使得大学生喜欢在校生活,有愉悦的心情,愿意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中来,从而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一、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反思
如今,95后的青年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力军,2016年12月,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但是,当代大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缺点。
1.不缺乏爱,缺乏吃苦精神
95后大学生被祖国和人民寄予厚望,有着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的知识来源渠道多,见识广;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父辈相比更加富裕,消费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他们的独立性更强,更有主见。在经济宽裕的前提下,长辈们更加注重培养这一代的人文素养,不仅通过各类培训班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在节假日带孩子去各地游览增长见识。这一代孩子不仅视野宽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这一代孩子大部分在爱的包裹下成长,不缺乏爱,但付出爱、付出努力的能力相对缺乏;对他人的包容和接受能力相对缺乏,承受不了太多挫折,吃苦精神相对缺乏。
2.强调个性化,缺乏包容,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高校采取全国招生制,这就意味着寝室成员来自不同地域,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可能千差万别。有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在进入高校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这就意味着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而寝室成员差异性特别大的寝室则需要更多的磨合期,在磨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纠纷,这对每个寝室成员的包容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备受宠爱的学生、没有过集体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要做到对他人有理解性和包容性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得大学生在受挫后,可能会依靠互联网与之前的朋友圈进行互动,使大学生可以短暂逃离现实,会使得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得提高。
3.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的班级功能弱化造成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授课模式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比如大学实行选课制,同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不会在一个班级上课,上课地点不固定,也没有固定教室提供给同一个班级,并非每个班级会设置班主任,即使设置了班主任,班主任大多是开放式的管理,与班级学生接触时间大大减少。同时,班级全体成员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减少,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的班级凝聚力再不像中学时那样强,学生对班级体的感情也没有中学时那样深。缺乏集体活动和集体合作,这使得大学生的集体感减弱,团队合作意识自然减弱。 4.对校园活动主动参与性不强,实践能力较弱
大学的活动层面不一样,同一个活动面向的对象不一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的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后进入一个较高的层面后会有老师带领,缺乏老师带动和引导,使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方向感,犹如池塘的鱼儿一下子进入大海,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使得学生产生盲目性,有些相对方向目标强的学生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一直努力,而有一部分一直找不到方向的学生会落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跟着学院大的方向亦步亦趋,仅仅是顺利毕业而已。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强,进入社会后反而需要时间来继续培养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反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寝室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寝室氛围和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寝室成为大学生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的一个缓冲地带。学生在寝室,不仅能获取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相互交往中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在尊重与被尊重之间体悟一种人文关怀。一个在彼此关怀的寝室文化中成长出来的学生,必定是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在勾心斗角的寝室文化中成长出来的学生,必定有个人主义倾向。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改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认知偏差是产生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最普遍的一个原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镜中我”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经典概念。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为大学生寝室成员设定一种场景,增加寝室成员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适度放弃自我关注,让大学生有机会倾听他人、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加强对自我的了解。同时引导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尊重他人、尊重室友的人格和其特有的一些生活习惯等,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求同存异,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审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我修养,克服在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点,培养健全人格,可增强承受挫折和处理心理危机。大学寝室集体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室友,包容室友的缺点和不足,包容室友有意或无意的过错。宽容不仅会让自己感到轻松和快乐,还会赢得室友的尊重与欣赏,最终与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改善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寝室人际相处时,应力求以真诚、友善、热情、诚恳的态度以及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大学生应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一致,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也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素养等内在气质上。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寝室生活习惯,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都是在这里养成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良好的习惯教育包括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现代文明礼仪等方面。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低年级活动以趣味性为主,高年级活动以专业和职业发展为主,增强活动吸引力,增强寝室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提升。
3.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实践能力
寝室文化活动不能因活动而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兴趣特点开展活动。比如针对刚入校的学生开展美化寝室环境、设计寝室名称、制定寝室文明公约等,让刚入校的学生美化自己的住宿环境,寝室成员间可以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既增进彼此了解,又达到美化寝室环境的目的。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适应社会有更高需求,根据学生需求则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既在活动中强化了能力又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学生在学会做调查研究的同时增强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
1.低年级着重营造和谐的寝室环境,使寝室成员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寝室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周围互相作用的人的集合,它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习环境:寝室成为第二课堂,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组成学习小组,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心理环境:寝室成员把寝室构建成学校里的家,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亲近,使寝室成为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私人感情的“心灵港湾”。其中,寝室提供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年级时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關键时期,有研究表明,优秀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往往在大一阶段就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和融洽的同学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现学习等方面困难的学生往往是在一年级就较为明显,而出现问题的原因多与这一时期同学相互不熟悉、大学生活不适应、同学矛盾较多有直接关系。入校前通过心理测试,将相似价值观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寝室。入校后侧重引导学生同心协力美化寝室环境。和谐的寝室环境是寝室成员开始四年大学生活的基础。倡导每个寝室在入校后通过寝室座谈或交流,求同存异,结合学校的大制度形成有寝室特色的寝室文明公约。各寝室成员共同探讨形成的寝室文明公约有广泛的认可度,代表着大家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较少了今后产生矛盾的机率。同时,让每个寝室为自己将要生活四年的寝室起名,在一定程度上为寝室成员的“第二个家”共同起了一个名字,让寝室成员为将要共同生活几年的地方产生了“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几个寝室成员“连接”在了一起。
2.设置生活导师,开展礼仪课程,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好学生党员队伍,为每一个寝室配备一个学生党员做生活导师及学习导师。学生生活导师不仅可以从校园初期熟悉校园开始,甚至后面课程、专业、学校文化、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等都可以为低年级寝室成员做介绍或指导,利用好党员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可以缓解高校中学生与老师接触不多的矛盾,还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尽早适应学校,了解学校氛围,更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开展礼仪文化系列课程,以寝室为单位集体选课。在礼仪文化课程中讲授汉文化、西方文化礼仪等,倡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注重礼仪。在课程中对学生强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重礼仪,更要在平常生活中重礼仪,使学生重视礼仪课程,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是一切社交行为开始的基础。
3.高年级结合学生学业、职业发展等特点,开展各类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的寝室文化,如寝室命名、寝室文明评比等活动,没有与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对高年级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展活动时应给予学生寝室这个生活单元的符号功能。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寝室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寝室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大二、大三学生的寝室文化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课程建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在探讨的前提下确定实践主题,设置调研方案,活动的开展小组尽量与学生寝室单位一致,可便于将资料收集、小组探讨、总结等阶段移到寝室中,增强寝室的学习功能。寝室文化活动与职业生涯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寝室小组探访一名成功人士,或学习优秀的学长学姐;寝室文化活动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可组建科研小组,请专业课老师做指导,将科研探索延伸到寝室活动中;寝室文化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可探讨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使寝室氛围更加活跃;寝室文化活动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实习交流,丰富寝室成员的实习经验。总之,寝室文化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增加寝室成员间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2]刘海峰,宋晨虎.对当前高校寝室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4(12).
[3]衣庆泳.对话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6]甘霖.切實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作者简介:
李雪燕(1979—),女,四川南充人,嘉兴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步振道(1984—),男,浙江海盐人,嘉兴学院助教,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寝室文化;社会能力
Abstract:Social ability refers to the requisite social competence when graduates engage in vocational activities. It compris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nd teamwork skill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for many employing units. However, lots of employing uni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graduates’ social ability, considering that many of them are poor in practical ability, lack of resilience and deficient in teamwork skills. Dormitory is the basic unit of campus lif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ere they spend the longest time in a da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dormitory culture and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bility pertinently,so that after graduation,the students will adapt to the workplace successfully and transform into the professionals with the popularity among employing units.
Keywords:Dormitory Culture;Social Ability
社會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有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学历虽高,但社会能力差,在工作中实践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往往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不看好只懂读书,缺乏社会能力的毕业生。
寝室是高校学生最基本、最有相对稳定性、人际交往最频繁的正式群体,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既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是最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大学寝室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调动最小的寝室单元,建设好寝室的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校生活感受到家的氛围,感受到师长和朋友家人一样的关心,更使得大学生喜欢在校生活,有愉悦的心情,愿意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中来,从而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一、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反思
如今,95后的青年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力军,2016年12月,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但是,当代大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缺点。
1.不缺乏爱,缺乏吃苦精神
95后大学生被祖国和人民寄予厚望,有着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的知识来源渠道多,见识广;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父辈相比更加富裕,消费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他们的独立性更强,更有主见。在经济宽裕的前提下,长辈们更加注重培养这一代的人文素养,不仅通过各类培训班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在节假日带孩子去各地游览增长见识。这一代孩子不仅视野宽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这一代孩子大部分在爱的包裹下成长,不缺乏爱,但付出爱、付出努力的能力相对缺乏;对他人的包容和接受能力相对缺乏,承受不了太多挫折,吃苦精神相对缺乏。
2.强调个性化,缺乏包容,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高校采取全国招生制,这就意味着寝室成员来自不同地域,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可能千差万别。有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在进入高校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这就意味着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而寝室成员差异性特别大的寝室则需要更多的磨合期,在磨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纠纷,这对每个寝室成员的包容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备受宠爱的学生、没有过集体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要做到对他人有理解性和包容性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得大学生在受挫后,可能会依靠互联网与之前的朋友圈进行互动,使大学生可以短暂逃离现实,会使得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得提高。
3.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的班级功能弱化造成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授课模式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比如大学实行选课制,同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不会在一个班级上课,上课地点不固定,也没有固定教室提供给同一个班级,并非每个班级会设置班主任,即使设置了班主任,班主任大多是开放式的管理,与班级学生接触时间大大减少。同时,班级全体成员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减少,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的班级凝聚力再不像中学时那样强,学生对班级体的感情也没有中学时那样深。缺乏集体活动和集体合作,这使得大学生的集体感减弱,团队合作意识自然减弱。 4.对校园活动主动参与性不强,实践能力较弱
大学的活动层面不一样,同一个活动面向的对象不一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的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后进入一个较高的层面后会有老师带领,缺乏老师带动和引导,使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方向感,犹如池塘的鱼儿一下子进入大海,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使得学生产生盲目性,有些相对方向目标强的学生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一直努力,而有一部分一直找不到方向的学生会落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跟着学院大的方向亦步亦趋,仅仅是顺利毕业而已。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强,进入社会后反而需要时间来继续培养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反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寝室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寝室氛围和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寝室成为大学生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的一个缓冲地带。学生在寝室,不仅能获取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相互交往中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在尊重与被尊重之间体悟一种人文关怀。一个在彼此关怀的寝室文化中成长出来的学生,必定是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在勾心斗角的寝室文化中成长出来的学生,必定有个人主义倾向。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改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认知偏差是产生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最普遍的一个原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镜中我”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经典概念。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为大学生寝室成员设定一种场景,增加寝室成员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适度放弃自我关注,让大学生有机会倾听他人、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加强对自我的了解。同时引导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尊重他人、尊重室友的人格和其特有的一些生活习惯等,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求同存异,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审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我修养,克服在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点,培养健全人格,可增强承受挫折和处理心理危机。大学寝室集体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室友,包容室友的缺点和不足,包容室友有意或无意的过错。宽容不仅会让自己感到轻松和快乐,还会赢得室友的尊重与欣赏,最终与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改善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寝室人际相处时,应力求以真诚、友善、热情、诚恳的态度以及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大学生应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一致,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也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素养等内在气质上。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寝室生活习惯,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都是在这里养成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良好的习惯教育包括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现代文明礼仪等方面。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低年级活动以趣味性为主,高年级活动以专业和职业发展为主,增强活动吸引力,增强寝室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提升。
3.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实践能力
寝室文化活动不能因活动而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兴趣特点开展活动。比如针对刚入校的学生开展美化寝室环境、设计寝室名称、制定寝室文明公约等,让刚入校的学生美化自己的住宿环境,寝室成员间可以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既增进彼此了解,又达到美化寝室环境的目的。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适应社会有更高需求,根据学生需求则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既在活动中强化了能力又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学生在学会做调查研究的同时增强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
1.低年级着重营造和谐的寝室环境,使寝室成员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寝室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周围互相作用的人的集合,它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习环境:寝室成为第二课堂,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组成学习小组,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心理环境:寝室成员把寝室构建成学校里的家,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亲近,使寝室成为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私人感情的“心灵港湾”。其中,寝室提供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年级时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關键时期,有研究表明,优秀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往往在大一阶段就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和融洽的同学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现学习等方面困难的学生往往是在一年级就较为明显,而出现问题的原因多与这一时期同学相互不熟悉、大学生活不适应、同学矛盾较多有直接关系。入校前通过心理测试,将相似价值观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寝室。入校后侧重引导学生同心协力美化寝室环境。和谐的寝室环境是寝室成员开始四年大学生活的基础。倡导每个寝室在入校后通过寝室座谈或交流,求同存异,结合学校的大制度形成有寝室特色的寝室文明公约。各寝室成员共同探讨形成的寝室文明公约有广泛的认可度,代表着大家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较少了今后产生矛盾的机率。同时,让每个寝室为自己将要生活四年的寝室起名,在一定程度上为寝室成员的“第二个家”共同起了一个名字,让寝室成员为将要共同生活几年的地方产生了“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几个寝室成员“连接”在了一起。
2.设置生活导师,开展礼仪课程,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好学生党员队伍,为每一个寝室配备一个学生党员做生活导师及学习导师。学生生活导师不仅可以从校园初期熟悉校园开始,甚至后面课程、专业、学校文化、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等都可以为低年级寝室成员做介绍或指导,利用好党员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可以缓解高校中学生与老师接触不多的矛盾,还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尽早适应学校,了解学校氛围,更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开展礼仪文化系列课程,以寝室为单位集体选课。在礼仪文化课程中讲授汉文化、西方文化礼仪等,倡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注重礼仪。在课程中对学生强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重礼仪,更要在平常生活中重礼仪,使学生重视礼仪课程,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是一切社交行为开始的基础。
3.高年级结合学生学业、职业发展等特点,开展各类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的寝室文化,如寝室命名、寝室文明评比等活动,没有与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对高年级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展活动时应给予学生寝室这个生活单元的符号功能。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寝室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寝室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大二、大三学生的寝室文化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课程建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在探讨的前提下确定实践主题,设置调研方案,活动的开展小组尽量与学生寝室单位一致,可便于将资料收集、小组探讨、总结等阶段移到寝室中,增强寝室的学习功能。寝室文化活动与职业生涯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寝室小组探访一名成功人士,或学习优秀的学长学姐;寝室文化活动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可组建科研小组,请专业课老师做指导,将科研探索延伸到寝室活动中;寝室文化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可探讨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使寝室氛围更加活跃;寝室文化活动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实习交流,丰富寝室成员的实习经验。总之,寝室文化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增加寝室成员间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2]刘海峰,宋晨虎.对当前高校寝室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4(12).
[3]衣庆泳.对话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6]甘霖.切實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作者简介:
李雪燕(1979—),女,四川南充人,嘉兴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步振道(1984—),男,浙江海盐人,嘉兴学院助教,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