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苗族飞歌是我国苗族文化中一种经典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通常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来反映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及情感和精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包含的音乐特点和社会功能十分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其蕴含的精神也需要人们继续传承、延续。本文就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苗族飞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
前言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虽然苗族在古代并没有系统化的文字,但是其民族文化通过苗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苗族飞歌作为苗歌中的单行音乐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魅力,近年来备受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其悠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使其在苗族地区得以广泛流传的同时,也让苗族文化通过苗族飞哥走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一、苗族飞歌相关概述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 ak Y angt”,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一带。是我国“三苗”、“九黎”等远古部落在逐鹿中原失败后,在艰苦的迁徙过程中创作产生的。由于迁徙的路途遥远,生活艰难,使苗族人民养成了坚韧不拔、辛勤劳作等优秀品质,并使这一民族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苗族飞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关于苗族飞歌的产生,在苗族地区流行着一个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苗族村寨中有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丈夫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原来,是一名住在村边的姑娘也爱上了其丈夫,整日神情恍惚,夜不能寐。为了得到自己爱的男人,有一天她想办法将这个男人夺走并关在岩洞中。妻子发现丈夫失踪非常着急,可是山中地域广阔,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只好爬上山梁,模仿蝉鸣的声音向远处呐喊。原本只是想试试而已,没想到丈夫在岩洞中听到了妻子的声音,便立刻发出回应的声音,于是村民们顺着丈夫发出声音的方向寻找,终于将其救了出来。一次偶然,使苗族人意识到嘹亮的歌声还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甚至发泄心中的愤懑。从此以后,苗族飞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抒发情感的方式,并得以保存和延续,并且表现形式发展得更加丰富和完美。
苗族飞歌音色十分嘹亮,主要用于一些喜庆的场合,如划龙舟、迎宾客等。现今流传下来的苗族飞歌有数百首,歌词很多都是现编现唱,其内容多为抒情诗文和对对方的赞扬、感谢,也有很多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语句,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出现了很多赞扬党和歌颂祖国的内容,并在苗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开始融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外出打工也成为了山寨的习俗,导致很多苗族青年不再学习苗族飞歌,民族文化意识十分淡薄,导致苗族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景堪忧。
二、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
(一)苗族飞歌的题材内容特点
苗族飞歌的内容和题材十分广泛,苗族人民常将飞歌融入不同的节庆活动和场景之中,如节日酒宴、男女郊游、野外劳作等都会演唱飞歌。苗族人民利用飞歌抒发自身的情感,因此,其内容往往具有抒情的特点。
苗族飞歌的歌词,一般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不等。每首飞歌的歌词一般为三十句,且多为五字句,并具有主题鲜明、形式简短的特点。
(二)苗族飞歌的曲调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十分多样,种类超过二十种,且每一种调式不仅都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且各曲调中的相同之处也十分突出。苗族飞歌的音调也十分嘹亮,并极具感染力,具有明快豪放的特点,节奏自由舒展。其曲式结构多为AB二段体。其中,A段的节奏相对舒缓,具有宽广自由的特点,B段的节奏相对活泼,并作为展现歌词内容的主要段落,在结束前一部分开始减缓速度,形成拖腔以便于A段舒缓的节奏相呼应,使整首歌曲内容和谐,结构更为完整。
(三)苗族飞歌的旋律特点
苗族飞歌的旋律极具特色。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的飞歌旋律调式,同时也是中国五声音阶体系的一个分支。在苗族飞歌中,微调式出现得相对较多,其它调式出现较少,也会有一些歌曲中会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但是通常都会以微调式结尾,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苗族语言声韵和演唱风格的影响。
苗族飞歌中最经典的旋律就是以“5613”四个音组成的四声微调式,其中,“6”音处于弱音位置,却出现次数较少,因此,常作为过渡和修饰所用。例如苗族歌手阿泡的《毛主席来了》,就是由这四个音所组成,并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更被评为苗族飞歌中的标志性歌曲。在这首飞歌中,主要采用了三音列旋法,利用“135”这三个和弦音。当这些和弦音在音域中分解进行且处于“5- 1”11度宽广的时候,会产生明朗的大调色彩,由于在“1”音上停留较多,“3”音较为不稳,常以变化音的形式出现在强拍上,并具有时值较长的特点,上行过程中以舒缓的形式滑入“5”音,下行时采用同样的形式渐进至主音“5”,从而产生半音的感觉。
“3”音的滑动有助于集中旋律,具有中心枢纽的功能,而“5”音作为主音,是整首歌曲中的核心音,具有稳定旋律的作用,“1”音在旋律中具有支柱性作用,其对旋律稳定性的维护仅次于“5”音。旋律中“3”音虽然属于不稳定音级,但是也展现出了朝着稳定性音级方向倾斜的特点。在这种飞歌的整个旋律中,从“3”到降“3”的过程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将苗族人民豪爽中又略带细腻的性格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将现代与古朴的美感充分融合,为歌曲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独特个性。歌曲中对跳跃手法的连续运用,也是整体旋律更加鲜明,带有棱角分明之感,将飞歌音的浮动性充分显现了出来。
在苗族飞歌的旋律中,每个音都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音头、音身以及音尾,音头可能为音身的上方小二度、纯四度等,在至音身后的小二度或大二度为音尾,而对于一些收腔音,其音尾为宽音程。在一些时值相对较长且速度平缓的乐汇中,音势的增长和退落通常以上行“3”到“5”的小三度的连续前进和下行“3”到“7”的连续前进所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是歌唱中夸张手法的结晶。 (四)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苗族飞歌在演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在演唱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起腔、正腔以及甩腔三种形式。演唱时,演唱者首先起腔,即利用“呃”或“呃依”这种短小的衬声作为整首歌曲的引子,通过缓慢悠长的音调将歌曲的主体引出。紧接着,演唱者利用正腔,使托音逐渐提升拉长,对歌曲内容进行正式的叙述。最后运用“喔吼”、“哟”以其它甩腔收腔,结束整首歌曲。
飞歌受苗族语言和独特唱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的特点,主要采用无伴奏清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利用淳朴的唱法充分抒发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声音旋律起伏变换,使歌曲更加自然舒畅。在苗族飞歌的演唱中,对于用嗓方面,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习惯。例如滇东北地区,在演唱苗族飞歌时习惯用假嗓演唱,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的苗族人民,则习惯使用真假嗓混合的宽嗓演唱,而位于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苗族人民,更喜欢使用宽嗓的真声进行演唱。其中,黔东南地区的方言具有喉塞音、边音较多的特点,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宽嗓时,会发出独特的爆破音,使声音听上去更加明亮、坚实,整首歌曲更具豪迈、质朴的韵味。
苗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会运用带有强烈苗家风格的独特演唱技巧,一般在歌曲中的低音区,演唱者会将胸腔的共鸣作为支点,运用真声和稳定的气息,使声音更加饱满,在歌曲的高音区,则采用口盖上抬、咽后壁打开的方式,使声音更加稳定更有力量。这种演唱方法,将演唱者的胸腔、头部、喉咙与气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发出的声音既华且实,采用自然纯朴方法,不强调身体某个局部的运动,仅将自己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出来,使其演唱的歌曲更加朴实和甜美,或者沧桑。
三、苗族飞歌的社会功能
(一)寄托民族情感
苗族飞歌是苗族民歌中最具特点的演唱形式,堪称苗族音乐之瑰宝。其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与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贯穿于苗族人民的整个生活之中。在苗族人民庆祝节日或是遇到喜事时,人们通常都会唱苗族飞歌。例如在苗族人民家中庆祝孩子诞生时,主人会在家中摆上多道拦门酒,等待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当客人登门时,妇女们会端着拦门酒高唱飞歌,劝客人饮酒。对于在主人家留宿几天后即将返家的客人,主人也会摆上送客酒,同样由妇女端酒高唱飞歌,请客人饮酒,并抒发送别之情。
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飞歌时曾向苗族人民请教其发声技巧和气息运用,但是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不要去过分关注自己声音的好坏,只需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即可。苗族飞歌或许在其他人眼中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但是对于苗族人来说,飞歌不只是一种演唱方式,更是抒发自身情感、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能够充分发映出苗族人民原生态的淳朴民风及其情感和生活经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寄托。
(二)传承民族文化
苗族飞歌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无论是从历史方面还是音乐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苗乡素有“诗歌海洋”的美誉,在苗族飞歌的歌词中,也常以诗歌为主,虽然在远古时期的苗族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可以运用,但是其民族文化也以飞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苗族飞歌的内容包含了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各种节日、活动甚至男女情感之中。苗族文化脉络最根本的精神存在以及再生产几乎都与苗族飞歌密切相连。因此,在苗族飞歌中,能够将苗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情感文化等民族相关文化充分反映出来,使民族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近些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中,苗族飞歌不仅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也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为之倾倒,并在世界民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众多的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深受苗族飞歌的影响,积极运用苗族飞歌作为素材,创作出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替代的经典作品,例如陈钢改编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等,不仅对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承,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苗族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苗族飞歌作为苗族民族的特色,在苗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苗族飞歌在旅游业发展中就起到了非常强的宣传作用,很多人正是通过苗族飞哥第一次了解苗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到苗族地区来旅游的游客都想在当地欣赏一曲正宗的苗族飞歌,透过热情和豪迈的歌声来体会苗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飞歌现在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最具特色的亮点,在西江鼓场,美丽的苗族姑娘们每天都会为游客献唱经典的苗族飞歌,使游客在欣赏苗歌的同时,更加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淳朴和可爱。苗族飞歌不仅为苗族地区吸引了大量前来旅游的游客,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苗族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有效促进了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苗族飞歌的传承延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苗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多种多样的文化开始融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传统的苗族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再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新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开始在苗族人民中间流传开来。
长期封闭局面的打破和经济落后的影响,使苗族人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尤其是对新鲜音乐十分敏感,一些苗族青年开始追求时尚的西方音乐和流行乐,不再愿意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苗族飞歌,导致苗族飞歌逐渐消失,相关的艺术人才急剧减少,其传承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保障苗族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收入,使其能够继续将苗族飞歌传承下去。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是苗族飞歌产生的基础,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音乐教育从事者应将苗族飞歌融入音乐教学中,编入音乐教材中,使学生通过正规的教育模式对苗族文化进行了解,积极鼓励学生对苗族飞歌进行研究学习,同时加强对苗族飞歌兴趣极高的学生的培养,为其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苗族飞歌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音乐工作者是苗族飞歌的重要传承者。如果音乐工作者能够前往各地采风,将当地的苗族飞歌进行整理编辑,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那么就会培养出更多对苗族飞歌感兴趣的音乐学员。苗族飞歌还可以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音乐爱好者进行探究探索。使让苗族飞歌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后继有人,更好的走向世界。
结论
苗族飞歌在其题材内容、曲调、旋律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其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苗族飞歌不仅是对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由人们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卢清丽.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J].艺术探索,2012,8(4):50-51.
[2] 龙世忠.苗族飞歌[J].杉乡文学,2012,12(12):59-61
[3] 刘星宇.贵重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和开发保护[J].才智,2012,5(17):181-182.
[4] 董潇潇.黔东南苗族飞歌音乐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析[J].北方音乐,2015,6(6):18-19.
[5] 李小娟.原生态苗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特点探析——以黔东南地区苗族飞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10(5):48-50
[6] 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14,10(10):16-18.
【作者简介】
黄玉翔(1983~)男,贵州凯里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基金项目】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苗族飞歌的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编号:14zc138)
【关键词】苗族飞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
前言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虽然苗族在古代并没有系统化的文字,但是其民族文化通过苗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苗族飞歌作为苗歌中的单行音乐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魅力,近年来备受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其悠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使其在苗族地区得以广泛流传的同时,也让苗族文化通过苗族飞哥走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一、苗族飞歌相关概述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 ak Y angt”,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一带。是我国“三苗”、“九黎”等远古部落在逐鹿中原失败后,在艰苦的迁徙过程中创作产生的。由于迁徙的路途遥远,生活艰难,使苗族人民养成了坚韧不拔、辛勤劳作等优秀品质,并使这一民族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苗族飞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关于苗族飞歌的产生,在苗族地区流行着一个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苗族村寨中有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丈夫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原来,是一名住在村边的姑娘也爱上了其丈夫,整日神情恍惚,夜不能寐。为了得到自己爱的男人,有一天她想办法将这个男人夺走并关在岩洞中。妻子发现丈夫失踪非常着急,可是山中地域广阔,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只好爬上山梁,模仿蝉鸣的声音向远处呐喊。原本只是想试试而已,没想到丈夫在岩洞中听到了妻子的声音,便立刻发出回应的声音,于是村民们顺着丈夫发出声音的方向寻找,终于将其救了出来。一次偶然,使苗族人意识到嘹亮的歌声还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甚至发泄心中的愤懑。从此以后,苗族飞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抒发情感的方式,并得以保存和延续,并且表现形式发展得更加丰富和完美。
苗族飞歌音色十分嘹亮,主要用于一些喜庆的场合,如划龙舟、迎宾客等。现今流传下来的苗族飞歌有数百首,歌词很多都是现编现唱,其内容多为抒情诗文和对对方的赞扬、感谢,也有很多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语句,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出现了很多赞扬党和歌颂祖国的内容,并在苗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开始融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外出打工也成为了山寨的习俗,导致很多苗族青年不再学习苗族飞歌,民族文化意识十分淡薄,导致苗族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景堪忧。
二、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
(一)苗族飞歌的题材内容特点
苗族飞歌的内容和题材十分广泛,苗族人民常将飞歌融入不同的节庆活动和场景之中,如节日酒宴、男女郊游、野外劳作等都会演唱飞歌。苗族人民利用飞歌抒发自身的情感,因此,其内容往往具有抒情的特点。
苗族飞歌的歌词,一般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不等。每首飞歌的歌词一般为三十句,且多为五字句,并具有主题鲜明、形式简短的特点。
(二)苗族飞歌的曲调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十分多样,种类超过二十种,且每一种调式不仅都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且各曲调中的相同之处也十分突出。苗族飞歌的音调也十分嘹亮,并极具感染力,具有明快豪放的特点,节奏自由舒展。其曲式结构多为AB二段体。其中,A段的节奏相对舒缓,具有宽广自由的特点,B段的节奏相对活泼,并作为展现歌词内容的主要段落,在结束前一部分开始减缓速度,形成拖腔以便于A段舒缓的节奏相呼应,使整首歌曲内容和谐,结构更为完整。
(三)苗族飞歌的旋律特点
苗族飞歌的旋律极具特色。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的飞歌旋律调式,同时也是中国五声音阶体系的一个分支。在苗族飞歌中,微调式出现得相对较多,其它调式出现较少,也会有一些歌曲中会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但是通常都会以微调式结尾,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苗族语言声韵和演唱风格的影响。
苗族飞歌中最经典的旋律就是以“5613”四个音组成的四声微调式,其中,“6”音处于弱音位置,却出现次数较少,因此,常作为过渡和修饰所用。例如苗族歌手阿泡的《毛主席来了》,就是由这四个音所组成,并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更被评为苗族飞歌中的标志性歌曲。在这首飞歌中,主要采用了三音列旋法,利用“135”这三个和弦音。当这些和弦音在音域中分解进行且处于“5- 1”11度宽广的时候,会产生明朗的大调色彩,由于在“1”音上停留较多,“3”音较为不稳,常以变化音的形式出现在强拍上,并具有时值较长的特点,上行过程中以舒缓的形式滑入“5”音,下行时采用同样的形式渐进至主音“5”,从而产生半音的感觉。
“3”音的滑动有助于集中旋律,具有中心枢纽的功能,而“5”音作为主音,是整首歌曲中的核心音,具有稳定旋律的作用,“1”音在旋律中具有支柱性作用,其对旋律稳定性的维护仅次于“5”音。旋律中“3”音虽然属于不稳定音级,但是也展现出了朝着稳定性音级方向倾斜的特点。在这种飞歌的整个旋律中,从“3”到降“3”的过程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将苗族人民豪爽中又略带细腻的性格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将现代与古朴的美感充分融合,为歌曲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独特个性。歌曲中对跳跃手法的连续运用,也是整体旋律更加鲜明,带有棱角分明之感,将飞歌音的浮动性充分显现了出来。
在苗族飞歌的旋律中,每个音都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音头、音身以及音尾,音头可能为音身的上方小二度、纯四度等,在至音身后的小二度或大二度为音尾,而对于一些收腔音,其音尾为宽音程。在一些时值相对较长且速度平缓的乐汇中,音势的增长和退落通常以上行“3”到“5”的小三度的连续前进和下行“3”到“7”的连续前进所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是歌唱中夸张手法的结晶。 (四)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苗族飞歌在演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在演唱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起腔、正腔以及甩腔三种形式。演唱时,演唱者首先起腔,即利用“呃”或“呃依”这种短小的衬声作为整首歌曲的引子,通过缓慢悠长的音调将歌曲的主体引出。紧接着,演唱者利用正腔,使托音逐渐提升拉长,对歌曲内容进行正式的叙述。最后运用“喔吼”、“哟”以其它甩腔收腔,结束整首歌曲。
飞歌受苗族语言和独特唱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的特点,主要采用无伴奏清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利用淳朴的唱法充分抒发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声音旋律起伏变换,使歌曲更加自然舒畅。在苗族飞歌的演唱中,对于用嗓方面,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习惯。例如滇东北地区,在演唱苗族飞歌时习惯用假嗓演唱,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的苗族人民,则习惯使用真假嗓混合的宽嗓演唱,而位于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苗族人民,更喜欢使用宽嗓的真声进行演唱。其中,黔东南地区的方言具有喉塞音、边音较多的特点,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宽嗓时,会发出独特的爆破音,使声音听上去更加明亮、坚实,整首歌曲更具豪迈、质朴的韵味。
苗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会运用带有强烈苗家风格的独特演唱技巧,一般在歌曲中的低音区,演唱者会将胸腔的共鸣作为支点,运用真声和稳定的气息,使声音更加饱满,在歌曲的高音区,则采用口盖上抬、咽后壁打开的方式,使声音更加稳定更有力量。这种演唱方法,将演唱者的胸腔、头部、喉咙与气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发出的声音既华且实,采用自然纯朴方法,不强调身体某个局部的运动,仅将自己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出来,使其演唱的歌曲更加朴实和甜美,或者沧桑。
三、苗族飞歌的社会功能
(一)寄托民族情感
苗族飞歌是苗族民歌中最具特点的演唱形式,堪称苗族音乐之瑰宝。其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与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贯穿于苗族人民的整个生活之中。在苗族人民庆祝节日或是遇到喜事时,人们通常都会唱苗族飞歌。例如在苗族人民家中庆祝孩子诞生时,主人会在家中摆上多道拦门酒,等待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当客人登门时,妇女们会端着拦门酒高唱飞歌,劝客人饮酒。对于在主人家留宿几天后即将返家的客人,主人也会摆上送客酒,同样由妇女端酒高唱飞歌,请客人饮酒,并抒发送别之情。
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飞歌时曾向苗族人民请教其发声技巧和气息运用,但是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不要去过分关注自己声音的好坏,只需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即可。苗族飞歌或许在其他人眼中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但是对于苗族人来说,飞歌不只是一种演唱方式,更是抒发自身情感、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能够充分发映出苗族人民原生态的淳朴民风及其情感和生活经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寄托。
(二)传承民族文化
苗族飞歌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无论是从历史方面还是音乐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苗乡素有“诗歌海洋”的美誉,在苗族飞歌的歌词中,也常以诗歌为主,虽然在远古时期的苗族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可以运用,但是其民族文化也以飞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苗族飞歌的内容包含了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各种节日、活动甚至男女情感之中。苗族文化脉络最根本的精神存在以及再生产几乎都与苗族飞歌密切相连。因此,在苗族飞歌中,能够将苗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情感文化等民族相关文化充分反映出来,使民族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近些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中,苗族飞歌不仅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也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为之倾倒,并在世界民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众多的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深受苗族飞歌的影响,积极运用苗族飞歌作为素材,创作出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替代的经典作品,例如陈钢改编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等,不仅对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承,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苗族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苗族飞歌作为苗族民族的特色,在苗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苗族飞歌在旅游业发展中就起到了非常强的宣传作用,很多人正是通过苗族飞哥第一次了解苗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到苗族地区来旅游的游客都想在当地欣赏一曲正宗的苗族飞歌,透过热情和豪迈的歌声来体会苗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飞歌现在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最具特色的亮点,在西江鼓场,美丽的苗族姑娘们每天都会为游客献唱经典的苗族飞歌,使游客在欣赏苗歌的同时,更加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淳朴和可爱。苗族飞歌不仅为苗族地区吸引了大量前来旅游的游客,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苗族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有效促进了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苗族飞歌的传承延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苗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多种多样的文化开始融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传统的苗族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再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新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开始在苗族人民中间流传开来。
长期封闭局面的打破和经济落后的影响,使苗族人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尤其是对新鲜音乐十分敏感,一些苗族青年开始追求时尚的西方音乐和流行乐,不再愿意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苗族飞歌,导致苗族飞歌逐渐消失,相关的艺术人才急剧减少,其传承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保障苗族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收入,使其能够继续将苗族飞歌传承下去。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是苗族飞歌产生的基础,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音乐教育从事者应将苗族飞歌融入音乐教学中,编入音乐教材中,使学生通过正规的教育模式对苗族文化进行了解,积极鼓励学生对苗族飞歌进行研究学习,同时加强对苗族飞歌兴趣极高的学生的培养,为其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苗族飞歌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音乐工作者是苗族飞歌的重要传承者。如果音乐工作者能够前往各地采风,将当地的苗族飞歌进行整理编辑,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那么就会培养出更多对苗族飞歌感兴趣的音乐学员。苗族飞歌还可以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音乐爱好者进行探究探索。使让苗族飞歌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后继有人,更好的走向世界。
结论
苗族飞歌在其题材内容、曲调、旋律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其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苗族飞歌不仅是对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由人们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卢清丽.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J].艺术探索,2012,8(4):50-51.
[2] 龙世忠.苗族飞歌[J].杉乡文学,2012,12(12):59-61
[3] 刘星宇.贵重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和开发保护[J].才智,2012,5(17):181-182.
[4] 董潇潇.黔东南苗族飞歌音乐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析[J].北方音乐,2015,6(6):18-19.
[5] 李小娟.原生态苗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特点探析——以黔东南地区苗族飞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10(5):48-50
[6] 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14,10(10):16-18.
【作者简介】
黄玉翔(1983~)男,贵州凯里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基金项目】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苗族飞歌的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编号:14zc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