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育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提炼课堂中的美育元素,同时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实施美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语文审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美育的有效性关系着新课标精神的落实,以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积累。语文课程的美育包含了直观上的审美培养和抽象性的审美培养两个环节,其中,前者的具体内容包括汉字的形态艺术、韵律之美、文本架构之美等等,目标是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视角;而后者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传统艺术、含蓄之美、文化之美、意境之美等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的前提是提炼语文课文中的美育元素,而途径则是将课堂教学转化为美育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提炼语文课堂中的美育元素
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元素可作为实施美育的资源,而这些元素大体可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本之美。相较于英语,汉语的语言文本在表现情感或营造氛围方面更含蓄和优美,对于不同的情感或情景描写往往反差极大,同质率低,用字或用词具有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因此文本组织方面不仅极具特色,更融合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是将色彩与写景相结合,单用“红”“粉”“白”三个汉字,即能将桃花、杏花和梨花表现得多姿多彩,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元素。
二是意境之美。汉字的组合是一种艺术,在优秀作家的笔下,简单的汉字组合即能创设出优美或深沉的意境。如“斑斓多味的存活”(刘心武·错过),“存活”是一种状态,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感悟,但如何能将它们用文本表现出来?一句“斑斓多味”,即写出了“言之未尽”又多姿多彩的“存活”状态。
三是韵律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韵律之美的文字,自古至今,我国很多诗人或作家借助韵律创作出了大量经典名篇,将汉字韵律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代诗词,这些诗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韵律之美的重要资源,如《破阵子》(辛弃疾)、《使至塞上》(王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等等,利用这类课文实施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文化之美。新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视为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这一设定也间接说明了语文课文中承载了我国的文化之美。这类审美元素大多表现在课文的主题及其中心思想方面,如《社戏》(鲁迅)传达的是地域文化、《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传达的是建筑文化、《背影》传达的是亲情文化、《范进中举》传递的是古代文化,等等。提炼课文中的文化之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借助“文化”这一平台提高语文修养。
二、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育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方式是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育过程。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和类型,以最大限度发掘课文中的美育元素,将它们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古代诗词,其中即蕴含了上述四个审美元素,为此,笔者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对应一个美育过程。
导入课题后,笔者首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出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如“把酒问青天”,随即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带着问题,笔者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而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们将自己喜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并让他们将原句与译句对照,感受古诗词的文本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第二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而设置问题串:
①你对这首词的第一直觉是什么?
②你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是什么?
③如果你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你会抱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④这首词的意境体现在哪里?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笔者让学生们合作探究,并解答问题,从而提炼课文的意境之美。
在第三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们将这首词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罗列出来,继而让他们探究和感受词的发音特点,并提问: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文本设计?带着问题,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词牌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受词牌的韵律之美。
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们将词中的“把酒”“今夕”“宫阙”“绮户”“婵娟”等词语提取出来,学习这些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用词的用意,并分析这些词语在整首词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感知古人的语言习惯,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籍此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 语】
严格来说,语文课堂上尚有更多的审美元素需要教师来发掘,但这项工作虽然重要,却则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播下一粒“诗意”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角和思维,让学生成为发掘课文中审美元素的主体,从而形成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趙海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2】郭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34)
【3】高玉杰.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6)
美育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提炼课堂中的美育元素,同时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实施美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语文审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美育的有效性关系着新课标精神的落实,以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积累。语文课程的美育包含了直观上的审美培养和抽象性的审美培养两个环节,其中,前者的具体内容包括汉字的形态艺术、韵律之美、文本架构之美等等,目标是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视角;而后者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传统艺术、含蓄之美、文化之美、意境之美等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的前提是提炼语文课文中的美育元素,而途径则是将课堂教学转化为美育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提炼语文课堂中的美育元素
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元素可作为实施美育的资源,而这些元素大体可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本之美。相较于英语,汉语的语言文本在表现情感或营造氛围方面更含蓄和优美,对于不同的情感或情景描写往往反差极大,同质率低,用字或用词具有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因此文本组织方面不仅极具特色,更融合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是将色彩与写景相结合,单用“红”“粉”“白”三个汉字,即能将桃花、杏花和梨花表现得多姿多彩,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元素。
二是意境之美。汉字的组合是一种艺术,在优秀作家的笔下,简单的汉字组合即能创设出优美或深沉的意境。如“斑斓多味的存活”(刘心武·错过),“存活”是一种状态,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感悟,但如何能将它们用文本表现出来?一句“斑斓多味”,即写出了“言之未尽”又多姿多彩的“存活”状态。
三是韵律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韵律之美的文字,自古至今,我国很多诗人或作家借助韵律创作出了大量经典名篇,将汉字韵律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代诗词,这些诗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韵律之美的重要资源,如《破阵子》(辛弃疾)、《使至塞上》(王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等等,利用这类课文实施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文化之美。新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视为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这一设定也间接说明了语文课文中承载了我国的文化之美。这类审美元素大多表现在课文的主题及其中心思想方面,如《社戏》(鲁迅)传达的是地域文化、《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传达的是建筑文化、《背影》传达的是亲情文化、《范进中举》传递的是古代文化,等等。提炼课文中的文化之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借助“文化”这一平台提高语文修养。
二、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育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方式是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育过程。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和类型,以最大限度发掘课文中的美育元素,将它们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古代诗词,其中即蕴含了上述四个审美元素,为此,笔者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对应一个美育过程。
导入课题后,笔者首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出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如“把酒问青天”,随即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带着问题,笔者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而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们将自己喜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并让他们将原句与译句对照,感受古诗词的文本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第二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而设置问题串:
①你对这首词的第一直觉是什么?
②你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是什么?
③如果你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你会抱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④这首词的意境体现在哪里?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笔者让学生们合作探究,并解答问题,从而提炼课文的意境之美。
在第三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们将这首词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罗列出来,继而让他们探究和感受词的发音特点,并提问: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文本设计?带着问题,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词牌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受词牌的韵律之美。
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们将词中的“把酒”“今夕”“宫阙”“绮户”“婵娟”等词语提取出来,学习这些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用词的用意,并分析这些词语在整首词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感知古人的语言习惯,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籍此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 语】
严格来说,语文课堂上尚有更多的审美元素需要教师来发掘,但这项工作虽然重要,却则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播下一粒“诗意”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角和思维,让学生成为发掘课文中审美元素的主体,从而形成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趙海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2】郭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34)
【3】高玉杰.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6)